玉米产业亟待补齐“四大短板”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结构调整篇

  多数土地还是由普通农户耕种,粮价下行对其家庭收入和种粮积极性的影响不能掉以轻心。当前,农民手中余粮较多,部分地区有可能大面积出现“卖粮难”。各地通过结构调整、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种养结合等方式,积极应对粮价下行影响,实现增产增收。

  当前,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存在“四大短板”:

  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从调查组在公主岭地区了解到的情况看,吉林省玉米虽然单产高、品质好,但品种比较杂,仅公主岭地区推广种植的品种就有215个,混种混收比较普遍,加上生产过程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不理想。据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本军介绍,混种混收的玉米在加工过程中需要放宽工艺参数,损耗和能耗都相对较大,产品质量也不高,对加工企业来说,宁可每斤多给2~3分钱,也愿意购买品种和质量统一的玉米。

  种养结合不紧密。玉米价格下跌对只种玉米的农户影响较大,但对少数种养结合的农户反而利好,一些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综合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收益依然可观。据怀德镇岭东村孙志香介绍,她家去年养了100多头猪,种植玉米15亩,自产玉米3万斤,外购玉米2万斤,去年玉米价格下降节省饲料成本6000多元,用猪粪替代化肥节省玉米种植成本1500元。但调查组访谈的50多户农户中,仅有6户既种地又搞养殖。另据公主岭市粮食局局长王荣介绍,公主岭近年玉米产量300万吨左右,农户养殖饲用玉米消费仅30万吨左右,仅占1/10。调查组也注意到,公主岭地区无论是年出栏8000头左右的大型养猪场,年出栏1000头左右的中型养猪场,还是50~100头左右的生猪散养户,粪污处理都达不到环境要求。

  加工转化链条不长。总体看,吉林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是产能相对过剩、竞争比较激烈、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酒精、淀粉和淀粉糖,诸如果葡糖、多元醇、酶制剂、淀粉高分子材料等高端产品开发空间仍然很大,用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生产发酵产品和化工产品尚处于起步阶段,玉米油、玉米皮、蛋白粉等加工副产品还没有形成稳定市场规模。据了解,中粮生化(公主岭)有限公司年消化玉米140万吨左右,年上缴税收1.5亿元左右,加工1吨玉米贡献100元左右的税收。照此推算,吉林全省1200多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年产生的税收收入不到13亿元,仅占2015年全省867亿元总税收收入的1.5%。

  优质玉米品牌培育不够。多年来,吉林省在玉米高产建设方面投入比较大,玉米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化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牌影响力与吉林玉米优势不相匹配,不能实现优质优价、物有所值。在公主岭期间,当地农业部门也向调查组推荐了一些玉米加工品品牌,但在全国知名度高的不多,吉林黄金玉米的牌子还没有打响,没有形成支撑玉米经济发展的从原料到产品的品牌体系。

  如何补齐短板?调查组提出五条措施建议:

  打造一批标准化玉米生产基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力度引入大型玉米饲料和深加工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以生产过程标准化托管和玉米原料订单化收购的方式,集中连片推动建设农资统一采购、田间统一管理、籽粒统一收获、秸秆统一资源化利用的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

  扶持一批种养循环示范户。深入开展畜禽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行动,探索农民自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新机制。培育一批既种玉米又搞养殖的种养循环示范户,带动玉米种养结合发展。

  改造一批精深加工生产线。顺应玉米价格下降后企业扩大产能、技术改造积极性较高的趋势,借鉴2016年对玉米深加工企业奖补政策的实施经验,从税收、贷款、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

  培育一批知名玉米品牌。发挥吉林省“黄金玉米带”的资源禀赋优势,整合相关资源建设品牌认证和推广的综合服务平台,政企合作建立品牌培育和发展的产业基金,研究制定吉林黄金玉米品牌产地标准、生产标准、产品标准,重点培育“吉林黄金玉米”区域品牌和“黄金饲用玉米”原料品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

  规划建设一个国家级玉米乙醇战略储备库。发挥吉林省在东北玉米产区的区位优势,在吉林西部规划建设2000万吨级的国家级玉米乙醇战略储备库,纳入国家能源战略储备总体规划,解决东北三省一区每年新产玉米和库存玉米生产乙醇的集中储备问题。玉米乙醇适时调往京津冀地区用于机动车燃油添加。在吉林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布局建设几个玉米期货交易交割库,带动发展玉米物流产业。

  (赴吉林省调查组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