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篇
产业是精准扶贫的“发动机”。各地充分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在行业、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因地制宜引导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参与产业扶贫,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比如潜江小龙虾、澜沧生态茶、正阳花生等产业,都是产业扶贫中服水土、接地气的典型范例。
作为“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省潜江市通过推广“虾稻共作”带动农民致富,小龙虾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水稻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公害农产品,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在关山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关山村党支部书记胡文斌介绍,该村共有1.29万亩耕地,人口2080人。几年前,关山村主要种植棉花。面对2009年棉花价格断崖式下跌,村里决定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先后探索种植莲藕、藕带、竹柳,发展畜禽养殖,但效益一般。2013年,潜江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村里决定通过流转土地,集中1.1万亩土地搞“虾稻共作”,剩下的开展红提种植,效益显著提升。通过“六统一”,即由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农民一年只需忙3个月,便可创造每亩至少4000余元的净收益。
贫困户赵宝红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到她家门口时,调查组想象中的破房烂瓦没有出现,堂屋里摆满了整整齐齐一人多高的虾笼。说到收入,赵宝红喜不自禁:“我今年是第二年养小龙虾,去年养了二三十亩,赚了十几万元;今年看效益好,承包了70亩。稻田养小龙虾,每亩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一季水稻收入,每亩稳赚5000元,也不欠外债了,一年就脱贫了!”
在和村干部交谈中,他们也有富起来后的烦恼:“村民们致了富,但养小龙虾一年只需忙3个月,其余9个月没事做,我们考虑在空档期再栽点果树、花卉、苗圃,把路修好,让人们来观光旅游,发展休闲农业,解决村民们闲时无事可做的问题。”
关山村只是潜江市“稻虾共作”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潜江还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通过“稻虾共作”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小康。“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极具示范效应,关山村小龙虾养殖一传十、十传百,不仅带动了该村贫困户脱贫,同时带动了其他村养殖小龙虾的热情。随着潜江养小龙虾致富的农民越来越多,有效带动了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调查组认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要实现农业跨越发展,一要因地制宜选好特色产业,二要依靠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三要凝心聚力打造产业链,四要提高基层干部和职业农民素养。
(赴湖北调查组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