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陇县下凉泉村共435户1692人,耕地2335亩,川塬兼有,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优越条件。但该村和关中地区其他农村一样,近年来也面临粮食种植效益低、种植结构不合理、缺乏劳动力等问题。如何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在村支书葛建军的带领下,下凉泉村探索出了一条既稳定粮食生产,又提升种植效益的路子。
成立合作社,推进合作经营。2012年,葛建军带头发起成立了众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期通过土地合作经营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时,就吸纳本村农户240户,注册资金111万元。经过5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机大队、新型农民培训基地、电子商务部等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办公大楼一座、农机具30余套,入社社员达到450户(包括外村社员15户)。通过合作经营,每年集中连片种粮面积达1800多亩,亩均增产30%左右,销售价格提高10%。
研究市场,确定种什么。合作社立足土地资源现状,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合理确定种植结构。一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饭碗。小麦是农民的口粮。近年来,通过引进优质高产品种、改进耕作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了增产增收。下凉泉村小麦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100亩左右。二是发展多种经营,增收入。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导发展辣椒、核桃、油菜等经济作物,创建了“清泉”牌辣椒产品,并通过电商等销售方式提高了效益。全村辣椒面积稳定在200多亩,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三是应对价格下行,创模式。针对玉米种植效益明显下滑的情况,2016年,合作社试种了300亩青贮玉米,收益较籽实玉米亩均增收200元以上。2017年,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了发展“青贮玉米+蒜苗”的复种模式,计划种植500亩,每亩蒜苗预期收益5000元。
多方实践,创新模式。针对土地碎片化和农户普遍不愿意流转的情况,经过多年实践,合作社探索出了5种粮食生产模式。
小麦托管模式。2012年,合作社依托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以全村生产条件较好的500亩耕地为试点,创建了小麦托管模式。农户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耕作,每亩交付托管费200元,所收粮食全部归农户自己所有。从4年实践看,小麦托管模式打破了生产界限,统一生产,既便于机械作业,又提高了单产。
土地入股模式。农户将土地入股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每亩每年按500元(或500斤小麦)保底分红。剩余粮食经营所得的60%归农户所有、20%归合作社所有、20%作为发展风险金。目前,已由当初的50亩发展到2016年的270亩。
土地流转模式。合作社引入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作育种试验项目,流转土地54亩用于科研示范,土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650元。既保证了流转户的稳定收益,又通过科研示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全村每年参与该项目繁种小麦田100多亩,每亩可增加收益200元。
社会化服务模式。主要为有劳动力、自己耕种的农户,合作社依托农机大队、病虫害防治大队等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同时还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种模式既满足了农户的需求,又增加了合作社收益。目前已辐射到5个村1000多亩小麦。
合作互助模式。合作社与农户商议确定种植方式,按低于市场价统一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服务,由农户自己耕种,合作社负责产品销售,按销售额适当提成。今年,合作社已与农户达成了种植“青贮玉米+蒜苗”500亩的协议。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发挥合作社在统一提供生产资料、农机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又有利于调动农户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还可有效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赴陕西调查组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