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构建农业经营主体集群发展格局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徐功学 字号:【

  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区,人均一亩多地,种地既占不住人,也养不住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很难致富,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现实局面,如何才能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近年来,作为整县制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太和县多措并举,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力保农业发展的现代性和可持续性,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异军突起,形成了集群化、本土化、职业化、精英化发展的态势,成为太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领跑方阵、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现代农业这个“面”,是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作为“腿”支撑的,“面”的承载能力、承载内容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取决于“腿”的多少、大小和支撑力度。太和县域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80万,耕地面积175万亩,在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过程中,通过发展、培育和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了“区中园”“区中企”“区中社”“区中场”竞相集群发展格局,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平原地区、粮食主产区、农民外出务工比例大的地方,亦有借鉴之处。

  截至2016年6月底,太和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联合社6家,家庭农场1782家,合作社227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达406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9家。进入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给人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几十亩一个家庭农场,几百亩一个合作社,上千亩一个龙头企业,在组织形式上各领风骚,在产业布局上各具特色,在经营规模上大小不一,在运行特点上各有千秋。

  主要内容

  组织形式。太和县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旗帜鲜明地形成了五大组织形式:一是种养大户领办型。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的“安徽恒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率先入驻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土地流转大户,在核心区租地4000多亩,从事小麦良种繁育和红薯、薄荷、草莓、马铃薯等脱毒种苗的育苗和制种,每年给当地农民提供土地租金收入400多万元、务工工资120多万元,吸纳大学生20多人,年供红薯3万亩1亿多株的种苗,年供小麦60万亩约600万公斤的良种。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在全县31个乡镇所设的43个“小麦储兑所”为基础,发起设立了“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在产前: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已经流转的土地,作为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小麦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所需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由联合体统一招标,集中采购,按中标价供给。在产中: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所需的技术服务、植保服务和劳务服务,由联合体统一调度,根据实际情况配置专业化服务队伍,服务收费明码标价。在产后: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订单收购联合体成员的小麦,并开具小麦存单,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小麦存单可以用来兑付农户的租金、生产资料、面制品、食用油、现金等,如果什么都不兑换可以作为粮食储蓄参与分红,有短期储粮和长期储粮两种分红类型,农民和联合社成员单位均可参与。通过联合,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实现了三方共赢:农户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每亩1000多元的租金收入,而且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目前成员单位已发展到450家,与此并行的还有“徽太”“徽合”“徽渔”“泰郭”四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三是科技人员示范型。徐淙祥,一位地道的职业农民,“淙祥现代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高级农艺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以其对农业技术的执着,集成了皖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总结有小麦优质高产58首谚语栽培法、20项关键技术栽培法,培育有“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被誉为安徽省小麦“麦王”,多年保持和刷新全省小麦、夏玉米和大豆单产最高纪录,当地老百姓对其生产技术深信不疑。四是返乡农民创业型。郭庙乡立新村农民陈友义,多年在海南省种植西瓜,积累了一定的西瓜栽培经验,2009年返乡率领6户农民办起了麒麟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其带领下全县西瓜产业经过7年的发展,面积已达10多万亩,所在的郭庙镇也成为全国榜上有名的西瓜之乡。五是产业转移入置型。北京花卉大市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花卉生产经营能手,近年来他们看准了太和的投资环境和自然条件,纷纷将基地和市场转向太和,首批入驻的就有26家家庭农场,在他们的带领下太和县的花卉产业成功实现了异地入置,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涉及产业。太和县4000多家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涉及粮食、林果、花卉、西瓜、中药材等10多个产业,是全县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特色产业、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枢纽,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主导着全县的特色产业布局,以产业联盟为基础形成的中药材种植、花卉苗木栽培、西瓜种植、小麦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联合体,支撑着全县的农业块状经济、片状经济和带状经济。

  示范内容。太和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各类经营主体为依托,以核心区建设为平台,发改、农委、财政等涉农单位,集中财力、集中项目、集中投入、集中展示,分别建立示范区、示范园、示范基地,形成了农机、农技、服务、物联网、标准化养殖、水电路林“四网”综合治理、农产品加工、三产融合、产业扶贫等各类示范样板,区中有区,区中有园,集各类示范于一体。安徽省农科院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与经营主体对接,在核心区建立了协同攻关、合力推广的工作平台;农机生产厂家与经营主体对接,量身定做一些现代化的农机装备,大型喷灌设施转动一圈可以浇灌1100多亩地。

  运行特点。一是经营主体集群化。太和县40万农户、208个村,土地流转面积100万亩,基本上形成了“百户1社”“5村百社”“4社千亩”的结构。相对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较密集,具有一定的群体优势。二是经营主体本土化。在4000多家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中,本土数量3900多家,本土率占98%以上。三是经营主体职业化。4000多家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的成员基本上都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他们从劳动时间、耗费的精力、掌握的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是群众认可的、地道道的新型职业农民。四是经营主体精英化。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队伍的不断壮大,一部分能经营、善管理、会盘算的经营主体脱颖而出,在竞争中开始崭露头角,并且占据了一定的比例,有的经营者是各级人大代表,有的是劳动模范,有的成为一方产业的代言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提升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象和地位。

  主要做法

  太和县委、县政府坚持“到位不越位,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创优氛围。

  强化政策支撑。县政府每年预算3000万元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本着“先建、后验、再审”的原则,按照经营主体投资额度,打包补贴45%;2016年又专门出台了《扶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建设工作方案》,规定对示范园内中药材种植200亩以上的大户或企业,给予连续5年的补贴;同时县农委、县财政局、县国元保险公司联合开展了“家庭农场保证保险贷款”和“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每年为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近1亿元的资金需求。

  构建治理模式。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太和县委、县政府在苗原河流域本着高标准定位、大规模投入、阶梯性开发的治理办法,采取“统一规划,确定标准,分段实施,分级负责”的原则,投资6.47亿元,进行了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并作为一种治理模式逐年、逐片推开,用3~5年的时间,全县治理一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为经营主体安心、长期、稳定的投入和发展奠定基础。

  锁定冬春工作。3年来,太和县委、县政府每逢年底之前都要出台一个《今冬明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每个方案都有一个重点。锁定每年的冬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已经成为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的一项重点举措。

  优化区域布局。太和县委、县政府本着现代农业“远郊产业化、近郊都市化”的产业发展思路,明确各区域的主导产业。如:105国道以西、倪邱镇以北的乡镇,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县城周围的有关乡镇,突出发展都市农业,把传统农业拓展到生产、加工、销售、体验、休闲、旅游等各个方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

  抢占科技高地。太和县委、县政府与安徽省农科院在太和合作共建了“安徽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占地44亩,投资近8000万元,请科研单位拎包入住,合力构建科技转化应用的工作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同时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了“中科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近期拟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在太和建立植物逆境科研工作站。省农科院、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研究中心的入驻,必将全面提高全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

  进行资产移交。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为确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所形成的资产不流失,并且得到及时有效的管护,发挥应有的作用,县里将示范区核心区的项目所形成的资产全部移交给农业经营主体管护和使用。

  成效进展

  太和县大力构建竞相集群发展格局,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一是安徽省的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产生于县域内的家庭农场,其中小麦最高单产达760.9公斤,夏玉米最高单产1055.8公斤;二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率先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中得到推广和应用,仅小麦拔节孕穗肥的施用和砂礓黑土改良技术的普及,使全县小麦单产平均提高50公斤,年增产7.7万吨,增效1.5亿元以上;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秉承先进的发展理念,探索了“畜-沼-粮”“林-禽-草”“鱼-菜循环”、“藕-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同时还自费认定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45.1多万亩,认证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8个,认证农产品著名商标8个;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结构正在走向产业化布局,全县100万亩的土地流转他们占45%以上,“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所形成的一批规模产区正是他们的杰作;五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装备水平突飞猛进,大型植保机、灌溉机、甚至无人机等成井喷态势,烘干及冷链设施进入家庭农场,传感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和人工影响气候室,对他们来说不足为奇,键盘、鼠标、手机成为他们的生产经营工具,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终端、微信营销、农产品电子商务成为他们拓展的领域;六是他们执着的坚持“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在全县构建了6万多亩的“可看、可学、可推广、可复制”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

  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