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何时能逆袭——华大农业集团发展小米产业的实践探索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英杰 黄穗 袁国宝 周承恕 邹洪峰 杨祖荣 字号:【

  谷子,去壳后称为小米,发源于中国。小米曾是中国北方餐桌的主粮,后来逐渐退到五谷杂粮的位置。小米是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小米的籽粒、荚壳、茎叶蛋白质含量较高,粗脂肪丰富,茎叶柔软。易消化,富含生物黄酮、饲料单位高且比其他饲料作物耐瘠、耐寒、耐旱、生长快,生育期短,生物量高。小米是天然的绿色食品,一般种植于工业不发达、无污染源的地区,尤其是高海拔山区,生产中受经济状态制约,本来就不施化肥、农药,生产处于自然状态,无有害物质侵染。小米是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特色作物,小米生育期短,适应性强,多分布在干旱、高寒和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是多地压缩玉米、棉花面积而种植的理想作物。可以说,发展小米产业是提供绿色健康食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特色产业扶贫的重要选择。

  华大农业集团发展小米产业的平台与实践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及运营了国家基因库,包括资源样本库、生物信息库、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拥有全国首个高通量全基因组分子育种平台,已培育出系列水稻、谷子、青山羊等物种新品系。自2009年起,华大基因就开始了以谷子为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研究工作,并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大规模挖掘谷子基因资源,批量获取和保护了谷子的遗传信息核心知识产权,完成了谷子基因组图谱的绘制,揭示出谷子抗旱节水、丰产、耐瘠等生理机制。

  形成了各种模式、各地相互衔接的良好发展局面。在新疆,广袤的土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大规模种植绝佳试验田。2015-2016年华大联合新疆兵团在新疆种植约6万亩,总结出9大标准化种植技术,将DNA层面的精准育种和水肥一体化、全程田间管理、精确除草植保、精准播种等现代种植技术相结合,成为标准化种植的示范区并复制到中亚五国、澳大利亚等地。在河南,华大在长垣建设我国规模最大的谷子物流集散地,并逐步将产业延伸至种业和深加工,通过主导产业园建设在当地形成谷子产业聚集区。在山东,梁山是华大小米“一带”布局的重要支点。2016年华大在山东的盐碱区进行谷子试种,证明华大谷子品系能适应含盐量3%的盐碱土地。这一成果将大大增加土地种植面积,2017年梁山将迅速扩大种植规模,同时探索黄河滩区开发模式,规划将梁山黄河滩涂地建立成为集“谷豆小杂粮,杨柳生态林”为特色,“农业高科技展示,农业旅游观光”为主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及国家农业公园。

  纵观古代丝绸之路历史,农业的交流对各国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意义重大。华大小米已将目光瞄向澳洲、巴基斯坦等农业出口国,通过与以上国家合作订单农业有望大幅降低谷子成本。2016年华大同西澳大学达成协议,共建中澳谷物研究中心,已完成澳洲谷物试种。巴基斯坦谷物试种也于2016年底完成。华大计划在2017年将海外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2018年在澳洲、印度、巴基斯坦等地设立研发、育种中心,推进海外谷物形成产业。

  积极促进现代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产方面,华大小米在迅速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总结出了9大标准化种植模式,覆盖从播种、田间管理、除草、收割、仓储等各个环节。未来还将结合各地实际水土气候条件不断完善和创新,目标是将小米种植打造为农业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将技术复制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小米产品加工的整体规划有四个方面:一是华大自主产品——主食产品,包括小米复合营养米、小米米粉、小米面条、小米早餐粥、小米代餐粉等;二是重点推广产品——健康产品,包括小米+红曲+燕麦的降血脂产品、小米醋饮料或口服液、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小米低GI值产品等;三是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产品——休闲食品,包括小米锅巴、小米麻花、小米煎饼、小米曲奇、小米花生酥等产品;四是副产物利用,这是华大小米技术创新的突破点。

  第三产业方面,华大小米一方面探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筹建一站式精准营养体验中心,通过健康信息收集、营养检测报告、全面科学分析评估、个性化干预方案、营养干预产品、定期跟踪检测等步骤,形成健康管理闭环,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帮助。一方面探索现代金融服务,首先是华大小米通过基金参与供应链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后加工产业链;其次通过期货交易推出谷子期货品种,平抑谷子价格;三是通过农业保险,转移种植风险,并探索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模式,不让农民因灾返贫。

  同时,华大集团还积极宣扬小米文化。小米起源于中国,长期以来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最早的酒是用小米酿造的,世界最早的面条是小米面条。小米产业的发展,是传承中国五千年饮食文化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渗透,将小米牢牢扎根于群众。

  小米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重视程度不够,扶持政策不足。小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粮食作物,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小米是最有潜力的粮食作物,可实现高产、抗旱、耐贫瘠,但目前仅被列为小杂粮,没有良种补贴、种粮补贴等国家和地方的支持政策,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企业的投入意向不足,种植面积恢复速度明显很慢,产业发展水平与应有的历史地位明显不相符。

  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中国目前谷子种植仍然是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另外,目前中国谷子主要种植在干旱和半干旱丘陵、坡地和山地上。生产上谷子品种类型多样、管理和种植方式多样,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且谷子生产中播种机械相对落后,农户播种多采用人力和畜力,一般播种量较大,而且不均匀,谷子缺苗、断垄现象与成堆播种时有发生。谷子间苗是一项极为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劳动强度大,而且费工、费时,严重制约谷子生产。谷子收获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收获手段,人工割稻、人工摘穗、畜力脱粒,人工清选,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谷子规模化种植,推广并使用谷子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械化收获技术,实现谷子的规范化和产业化生产。

  消费方式单一,产后加工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在禾本科作物中,谷子的营养价值最高而且营养也相对平衡。谷子的初级产品小米仍占主导地位,目前北方少部分地区谷子仍用于干饭主粮消费外,80%以上的小米用作米粥,消费方式单一;个别的加工主要是小型企业和家庭作坊,产品主要是休闲小食品。中国小米深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与目前小米的传统消费习惯有关外,也与谷子种植相对分散、规模化程度不够有关;同时也与对小米营养机理和深层次功能研究不足有关。

  科技创新乏力,科技投入明显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但目前谷子科研是小单位、课题组、小项目发展模式,成果小、品种少,难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相较于海外种业企业基于基因组研究的流程化大规模育种,我国谷子育种的创新能力不足。相较于玉米、水稻等品种推广水平,谷子新技术推广能力不足。

  促进小米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优势产区小米种植、引导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种养结合种植,支持小米深加工企业发展。鼓励规模化机械化种植。2016年河南省各地探索不同方式的鼓励政策,包括对于规模化种植的种植大户减免地租,给予更大力度的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给予收储企业最低收购价保障,极大调动了当地种植大户种植谷子等杂粮的积极性,引导种植大户流转土地和机械化种植,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鼓励种养结合模式。2016年华大在新疆探索秸秆养牛的种养结合模式。新疆乳制品和牛羊肉的需求量旺盛,然而加上草场退化,优质饲草越来越缺乏。据研究,饲草谷子不仅效益好,而且营养成分也非常高,因此在我国的牧区和干旱雨养地区种植饲草谷子具有很大作用,种植谷子不仅可以有稳定的粮食产出,同时谷草又能为临近牧区和牛羊养殖区提供充足的优质饲草,谷子粮草兼用既缓解粮草争地的矛盾又增加了种植业的产值,也利于形成一个新的空间较大的饲草产业。

  建议鼓励对小米深加工企业和设备制造厂家实行用地、电、水、气等价格优惠;从信贷、税收等角度支持龙头企业整合改造食品行业过剩产能,升级技术和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方向上瞄准小米为基础原料的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多谷物早餐食品、复合营养米等,不断拓展小米下游应用范围。

  加快走出国门,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企业。谷子是我国传统作物,优势品种保留在国内,然而“闭关锁谷”并不能将谷子产业发展成为全球范围的大产业。应该允许有竞争力的企业到海外去,开拓小米及其深加工产品市场;利用海外土地资源扩大小米种植面积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全球贸易一定程度上把控小米大宗市场。随着小米走向世界人民的餐桌,也必将培养起我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企业。

  下一步华大希望推动与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国的合作,输出品种和种植技术,先试验再示范再推广,致力在海外建设大规模谷子种植基地。并计划将所种植谷子运回我国,谷子粮饲兼用,也可通过澳洲当地发达的畜牧业消化,因此可做到适时进口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藏粮于外,必将成为响应“一带一路”号召,自主创新、向海外输出农业技术的生动案例。

  建议有计划与海外开展谷子品种科研合作项目,允许谷子种质资源出境审批。同时,解决国际化过程的种子及粮食进出口检验检疫问题,为谷子品种和小米产品全球流通铺通道路。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谷子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我国目前已经完成谷子基因图谱的绘制,建议在谷子产量和品质性状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基础研究方面设立专项,通过国家基因库广泛收集和整合国内外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基因型/表型鉴定,批量获得谷子农艺性状相关基因/标记。利用华大基因等开放育种平台全球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程序化、数据化分子育种,快速培育适合在不同地域种植、满足不同产业需求的谷子新品种。要加强协作,建立起良好的利益分配规则和协作机制。建议建立更多国家级实验室,全面支持全基因组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等公用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

  搭建合作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齐头并进。当前小米消费方式单一、良种推广不足互为因果。唯有加快创新、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产学研开放对接。谷子领域过去先进技术推广模式多为国家队推动地方队,实践证明效率有待提高,应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进行技术推广。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创新联盟、行业协会、学会等方式,对接起全行业的研发机构和产业机构,通过市场化定价交易方式进行技术转移推广,提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作者单位:华大农业集团、中国品牌农产品创新联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