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力军作用定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童濛濛 杨珺 万蕾 字号:【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作为全国性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长期以来把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为职责使命,充分发挥体系和手段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大力培养造就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

  立体式培训

  提高农民综合能力

  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务农能力。充分利用农广校体系健全、贴近农民的有利条件,以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为载体,通过“四大课堂”,组织培训教师和培训资源进村入户到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每年培训农民近2000万人次。一是通过“固定课堂”,聘请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土专家,结合主导产业,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二是通过“田间课堂”,进行手把手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民田间操作能力。三是通过“流动课堂”,利用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直通车,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科技光盘,把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院落,把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四是通过“空中课堂”,远程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类致富信息,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兴业能力。农广校体系先后承担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其他各级各类农民培训项目,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培训需求,开展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和创业兴业培训。通过培训,80%以上的学员成为当地种养加能手和经营能人,其科技文化、安全生产、品牌建设、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增收致富能力显著提高,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依托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在培养路径上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农学结合”教学模式,教学班延伸到乡村,就地就近培养人才;在教学计划上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生产生活节奏安排教学时间;在课程设置上围绕主导产业设专业,围绕生产经营过程设课程。通过教育培养,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为广大农村输送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远程发力

  打造伴随式学习

  打造五大平台,创新教育培训手段。从建校初期的广播电视应用到本世纪初互联网络、卫星网络应用,以及目前智能化云平台的应用,农广校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量大面广的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经过30多年发展,已形成了“农广之声”“农广天地”“农广在线”“农广微教育”和“农广智云”五大品牌,为农民提高科学素质提供了人人可学、时时能学、处处宜学的伴随式学习环境,有效解决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

  增强开发能力,提供优质学习资源。不断提高媒体资源制作和传播能力,实现快捷传播和资源共享。每天面向全国和农村基层播出1.5小时广播节目、3小时电视节目、7小时卫星网络节目,每年通过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卫星小站播出节目近5万小时。对多年积累的海量资源进行处理,建立了涵盖农业技术、创业就业等30多个大类、5000多小时的数字化音视频资源库,仅“农广在线”教育平台线上教学资源已达到13410个,年点击量超过600万次,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

  贴近农民需求,丰富培训教学内容。立足增粮增收、质量安全、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农业重点工作制作教学内容,农业部历年发布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80%以上进行了节目制播。同时根据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需求,不断丰富内容,节目涉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市场信息、农资农药、农村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现代生活等各个方面,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精准培训

  发挥主力军作用

  “十二五”以来,农广校体系按照中央和农业部部署要求,履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职能,负责精选对象、教育培训、规范管理、跟踪服务等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并承担了全国50%以上教育培训任务,在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中发挥了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

  找准目标,精准培育对象。调查摸底找准对象,建档入库精准定位人,是确保培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核心环节。农广校体系围绕主导产业,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和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开展摸底调研,研判本地所需职业农民规模,掌握培育对象生产经营、知识技能和各项需求等信息,统一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动态管理,健全培育对象精准识别与动态调整机制。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万职业农民纳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库,带动各省建立信息库纳入近40万培育对象进行管理,为培育工作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规范培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培育内容和环节是提升培育效能的基础保障。一是规范培育内容。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目标,构建了包括综合课程、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三大类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精品教材38种,并通过评价遴选发布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31种推荐教材目录,构建了通用教材和区域教材统分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材体系,推进了培育内容规范化。二是规范培育环节。组织编制并发布70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构建了产业、工种、岗位齐备完善的培训规范体系;先后制定了培训指南、《现代青年农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指导性培训方案》以及分层分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标准,明确培训工作教学标准及培育环节要求,推进了培育工作系统化。

  创新模式,提升培育质量。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键环节。农广校体系开拓创新,提出“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模式,立足产业发展,围绕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两条主线,在一个产业周期内,按生产环节分段开展培训,在培育目标上实现了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对接和融合;适应农民学习和生产生活特点,在全国建设4万所农民田间学校,推行“重实训、参与式、互动式”培训模式,在培育方式上实现了与农民学员实际要求的对接和融合;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统筹领导下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教育培训组织服务方式,在培育机制上实现了与多元化教育培训资源的对接和融合。在中央校指导下,各地农广校结合实际,探索形成了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阳晨模式”、以产业带动为主要特征的“平泉模式”、以创业培训为主要特征的“东西湖模式”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路径。

  强化服务,放大培育成效。教育培训后的服务管理是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抓手。一是开展线上线下跟踪服务。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和农技推广体系等公益性社会化服务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一个产业生产周期的生产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二是做好规范管理。配合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认定管理办法,提出将农民科学素质作为认定条件之一,并具体负责受理审核、建档立册、证书发放、信息库管理及相关组织服务等认定事务。三是争取政策扶持。配合行政主管部门,落实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以协调整合现有政策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体系。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