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土列尔村火了!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了这个位于大凉山腹地的“悬崖村”。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他进一步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需要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去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然而,正如总书记所说,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基本脱贫了,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悬崖村”就是一个缩影。
花怎么“绣”?“精准扶贫”怎样走向深入?全国两会上,记者专程采访了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听听他们的扶贫思路。
湖北·谭之平 精准扶贫要重视解决“黑户”困难
“会前,我去湖北孝感市大悟县,三里村有一名69岁的流浪老人,叫殷小伍,孤身一人,不识字,白天拄着拐杖挨家乞讨,晚上回到村头陡峭山崖下一间墙壁倒塌的窝棚睡觉。老殷没有当地户口,村里贫困户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村民说他在当地居留了42年,只知道是河南人,具体情况没人能说清楚。”全国人大代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党委副书记谭之平翻开一个泛黄的小本,上面写满了她的基层调查笔记。
“黑户”是指在全国人口普查中没有户籍资料,没有常住人口登记卡,没有身份证的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发现,全国有1300余万人没有户口。2015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通过了《关于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的意见》,要求凡是无户口人员,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产生的,都要及时为他们依法办理户口登记。但由于一些因素,仍有一些无户口人员没有登记上户口。在扶贫工作中,由于“黑户”没有户口,买不了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精准扶贫政策难以落实到人。
“春节前,为了让老殷过好年,省里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公安机关、村委会,奔波千里赶赴老殷的老家河南平舆马李坡村,查到了他的人口档案和流浪原因。原来42年前,老殷因河南堤坝垮塌水灾,逃荒到大悟县三里村就一直没有回去过,三里村当地几代村民出于同情,时常接济他。河南当地以为殷小伍已经不在人世,村里已经将他销户。由于老殷在河南已无直系亲属,根据他本人要求,湖北公安机关将老殷落户到湖北。”谭之平告诉记者,目前,这个流浪乞讨了一辈子的老人住进了新房,贫困户各项保障工作正在抓紧审核办理。河南平舆县政府年前也专程派人来湖北看望他。
殷小伍在湖北“安家”,是“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工作的一个鲜活案例,但是扶贫工作中还有没有“殷小伍”这样的现象存在?精准扶贫该如何解决“黑户”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呢?谭之平代表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要明确界定“不落一人”的范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人”不应仅包括户籍本上在册人员,也应该包括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上户口,但是活生生存在的人。这个范围要在扶贫文件和政策中明确界定和写出来。
二是要专门开展“黑户”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造成黑户的原因一般有超生、没有户籍资料、遗失户口迁移证等,公安机关要加大甄别,既不能给犯罪分子开“洗白”之门,也要为真正“黑户”依法入户,落实合法权益创造方便途径。同时要为“黑户”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保障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共享生存发展的权利。
三是要建立“黑户”销户与精准脱贫同考核机制。对于“黑户”而言,大到上学、结婚、买房、买社保医保,小到出门购买火车票、飞机票、酒店住宿,在普通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他们来讲却很困难。“黑户”大多都是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众,建议建立“黑户”销户与贫困村脱贫出列共同考核机制,“黑户”不销户,村户不出列,彻底消除因“黑”致贫的问题。
江西·林印孙 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扶贫攻坚中的作用
“目前,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输血与造血‘两张皮’,重救济轻生产,导致扶贫成果难以巩固。产业扶贫是扶贫攻坚的有效载体,是保证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实施这种扶贫方式的最佳主体是农业企业。”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眼中,农业企业参与扶贫具有“三个更加”的优势。
一是扶贫更接地气。农业企业扎根在农村,很多生产基地就建在贫困乡村,并通过农民及农工生产和发展。农企深入一线,更了解“三农”发展现状,可以直接帮扶广大的农村贫困户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民变农工,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
二是扶贫更快见成效。农业企业普遍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模式,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拓展农民创业增收渠道,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带动作用、辐射作用。农民参与到企业产业链中来,专心做好生产链的一个环节,依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规范的加工工艺、精准的市场把控、完善销售渠道及品牌效应,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创收增收效益的提升。这种方式有效地克服了贫困户把握市场难、融资难、项目规模小、效益低、竞争力不强等缺陷。同时,在大型企业的带领、组织下,可以更快速、有效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
三是扶贫更可持续。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广泛联系农民,可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发家致富的技能,帮助农民建立持续发展的产业。还可以广泛联系全国各区域,加强区域间的互补与合作,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达到脱贫并长久致富的目标。
正邦集团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履职五年来,林印孙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正一件件落地生根。2014年,他提出的《关于优先支持特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起设立面向农业全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的民营银行的建议》得到银监会的积极回应;2016年,他提出的《关于改革我国畜牧业国家强制免疫疫苗采购制度,实行“两不变”“两转变”的建议》得到农业部高度重视,2016年底,农业部下发文件,开展企业自行采购疫苗试点。
为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扶贫工作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林印孙代表提出把农业企业扶贫纳入政府“三个管理”的建议:
一是把农企参与扶贫纳入政府的计划管理。以县为单位,根据本县贫困户的数量以及有带动能力的农业企业的情况,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产业规划以及农业企业经营范围、优势条件,安排好从哪些产业开展扶贫、带动哪些贫困户脱贫。
二是把农企参与扶贫纳入政府的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当地政策资源、自然资源、企业资源的作用,设立体量更大、覆盖面更广的农业产业扶贫基金和项目引导政策资金,扶持企业扶贫项目建设,帮助解决贫困户生产发展启动资金等。
三是把农企参与扶贫纳入政府的组织管理。农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农民,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增强贫困户的法律意识、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发展意识。不仅帮助他们从物质上脱贫,更可以从根本上帮助他们在思想观念上脱贫。
贵州·黄惠玲 进一步加强精准健康扶贫
“乳腺癌、冠心病、宫颈癌、脑出血、终末期肾病、肺癌、风湿性心脏病、直肠癌、肺炎和急性胰腺炎……”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贵州省委专职副主委黄惠玲,一口气给记者背出了贵州省卫计委统计出来的该省导致贫困的十大疾病,这些疾病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医疗费用高。
“贵州农村居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疾病是导致农村居民因病致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因病致贫返贫户中超过一半的家庭有1个及以上现患病人,现患病人数超过22万,且40%以上的患者为劳动力人口。致贫疾病主要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多数难以治愈,病程长,治疗费用高,致残率高,需要长期治疗和照护。除少数病种外,大多数病种在经过大医院诊断和初期治疗后,后期治疗不需要高精尖医疗技术,可以在家里由基层医疗机构给予治疗、康复和管理。因此,抓好医疗扶贫,逐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就是抓住了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黄惠玲说。
“目前还缺乏对因病致贫返贫对象进行科学认定的统一标准和方法,这种标准和方法不仅贵州省没有,国家层面也没有,导致对目标人群分类不够准确,概念不够清晰,目标人群的识别和认定存在困难和混乱。”黄惠玲进一步分析说,贵州省是以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11类人群为健康扶贫对象,在因病致贫返贫对象的认定中,采取由民政部门提供11类人群的人员名单,卫计部门根据该名单与新农合报账名单进行核对,有报账者则列为因病致贫返贫对象,并在新农合信息系统中对其进行精确标识。
但是,这种认定因病致贫返贫对象的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一是需要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信息真实准确并能及时更新,事实上没有做到;二是缺乏目标人群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三是有可能将非因病致贫返贫对象误纳入,因为小病也可能发生新农合报账;四是会大量漏掉因病致贫返贫对象:一类是因以前患病导致的贫困,现在仍然患病,或因病残疾,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病死亡而使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但近年没有发生新农合报账的人群,二类是建档立卡之外的贫困人口,三类是11类人群之外的人口。
为此,黄惠玲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统一的认定健康扶贫对象的标准和方法。摸清健康扶贫目标人群现况,核准数据,建立卫计、民政、扶贫等部门统一的数据库,开展健康扶贫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落实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康扶贫政策,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健康扶贫相关资金,加大“三重医疗保障”托底政策力度。加强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力度,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开展健康扶贫对象大病患者分类救治试点工作。对一次性能治愈的疾病,如白内障、小儿先心病等疾病,组织专家集中力量进行治疗;需要住院维持治疗的,如尿毒症、重性精神病,就近在有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定期治疗和康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