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刚过,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10组村民赵平须在院子里垒了一个锅台,准备做豆腐——他想再探索一条致富路。赵平须告诉记者,在河南科技大学的帮助下,他已经不满足于每天靠1000只鸡下蛋而换取的200元收入,他如今有了更高的目标,希望每天收入超过500元。其实,赵平须只是红里村民在驻村第一书记带领下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带来了让村里脱贫致富的决心
2015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选派校党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智,奔赴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担任第一书记。汝阳是国家级贫困县,红里村又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村里山多地少,资源匮乏,村民以种植小麦、花生、烟叶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
过去,村民致富无技术,增收无门路,绝大部分人靠外出务工来养家糊口。村里也没有集体经济,历年来沉淀的历史纠纷和多达几十万元的集体债务使一些村民和村委会的关系十分紧张,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日益弱化。王智面对红里村的实际困难,以党建为龙头,以党组织为堡垒,以党员为中坚,积极将河南科技大学的科研、技术、人才和校内市场消费优势转化为扶贫资源,在村民中展开了一场精准扶贫“战役”。
王智清楚,要做到精准扶贫,必须认识村民、了解村民,然后才能理解村民、帮助村民。所以,他一来到红里村,就走街串户,进入所有村民家里了解情况。
王智出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从来没有和农民打过交道,从来也没有见过如此贫穷的村民,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村民住在土坯房里。这让他陡然间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以前,他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只停留在乡村游和农家乐里。所以,当他作为一个正处级干部被选派到红里村当第一书记时,可谓是雄心勃勃。可是他哪里知道,刚进到村民家里不足两个小时,浑身就被跳蚤咬得到处是红疙瘩,奇痒无比。红疙瘩与农村的贫穷一起让他变得坐立不安。
王智在红里村部看到的现状是没有办公用具,甚至连签字笔都没有,更别说电视、空调和电脑了。全村共有外债40多万元,小的有吃饭白条,大的有工程欠款,这中间竟然还有一份汝阳县法院的判决书,判令村委会偿还多年来的吃饭欠账7200元。村里党员年龄偏大,大的90岁,小的40多岁,60、70岁是主流,两年多未召开过党支部大会。
村委主任赵明杰告诉记者,王智初来时,一些村干部问他:“别的驻村干部都带来了项目和资金,你带来了什么?”王智不亢不卑地说:“我带来了让红里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有了这颗秤砣心,我们什么都会有的。”
经过半年筹措,王智为村里协调来电脑10台,柜式空调2部,以及打印机、复印机、移动音响、数码相机、投影仪、发电机等,还筹措数十套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改造了村部的供水设备,新建了水冲厕所。
红里村在王智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的奋斗,共争取各项资金800多万元,修建了生产路、水利工程和教育医疗设施。新修水泥路4500余米,解决了牛沟自然村数百名村民出行困难的问题;治理河道2000余米,建设提灌站1座,使红里村第一次种上了水浇田;铺设自来水管道2万余米,彻底改变了全村2600多人吃水困难的历史;开挖建设3400米排污渠和108个观察井,有效改善了红里村的环境卫生状况;新建村小学3层1400余平方米教学楼,新建600多平米的文化广场,扩建了120平米的村卫生室,提升了红里村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设施水平;利用政府危房改造项目新建、修缮房屋20余户,改善了贫困村民的住房状况。
将学校与村庄结成麻花辫
2016年,王智为36户贫困村民争取养牛资金18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出一条“学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道路,打造出产供销一条龙的脱贫产业。王智认为,村庄脱贫需要借助学校的力量,那就得把两者像编麻花辫一样紧密结合在一起。
河科大依托技术与资源优势,为龙头企业和红里村的农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