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高向秋的春天
尽管黑龙江海伦的黑土地还没完全褪去冬的痕迹,乍暖还寒的天气并没有阻挡住高向秋迈向春天的步伐。记者在向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育苗温室里见到了着一身春装的高向秋,她身后上万株柔嫩的幼苗正吐出新绿。高向秋向记者介绍:“这座育苗温室是新建的,去年冬天市里面支援了120万元才建起来的。当时是计划用去年的收益建棚,但对方延迟了交付货款时间,真的非常着急,因为人能等,但是育苗不能等,我就去找了市领导说明情况。本来以为领导不会把我的事放在心上,没想到两天之后就拿到了钱,这才赶上了今年3月9号下种,没耽误这一季的生产。”对于政府支持的感谢,高向秋说她表达不出来,但记者能从她的话语中体会到一份真切的感激之情。
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幼苗,回忆起过去,高向秋十分感慨:2003年青椒销路不畅,她把自家种的3.5亩青椒拉到山东。本想碰碰运气,没想到因为青椒品质好,一下就被山东的企业选中,全部收购了。当时整个海兴村的青椒地也就二三十垧,由于品质好而且找到了销路,青椒种植规模也就由少到多慢慢发展起来。直到2012年成立向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时,高向秋的青椒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800亩,周边五个乡镇的青椒种植规模也随之扩大到1万亩,种植品种由单一品种变为大青椒、甜椒、尖椒和麻椒四个品种。以合作社成立为新起点,5年间,合作社青椒的种植规模已迅速从建立时的800亩发展成了2017年的7000亩。受到合作社的带动,周围的海兴乡、祥富乡、共荣乡、风山乡和福兴乡5个乡镇的青椒种植规模也迅猛发展至5万亩。
一路走来,高向秋在不断扩展青椒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没忘了拓展市场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去年政府的120万元支持资金为今年的顺利生产奠定了基础,受到鼓舞后,今年高向秋又申请了政府的2000万元贴息贷款项目。对于这笔数额庞大的贷款用在哪儿,高向秋早有打算,她准备投资1000万元引进一条加工速冻生产线,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建设一个5万吨容量的冷库和8000平方米的保鲜库,以突破青椒储存时间短的障碍,不仅销往山东、大连、沈阳、北京等北方市场,还要走向更远的南方市场。
对于放款,高向秋毫无顾虑:“前两天和我们一起签约的中际合作社,他们贷款已经下来了,下一个就轮到我了。”对于如何还款,高向秋也早做了考虑:“去年基地种植青椒面积7000亩,亩产5吨;五乡镇种植面积5万亩,亩产3.5吨。按平均亩产算,去年青椒产量一共是19.95万吨,再加上青椒价格比较稳定,预计今年收入不会少于去年。所以在还款方面,我是没什么压力的。”
青椒种植产业越做越强,高向秋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乡里乡亲。青椒从筛土、下种、移冷棚到最后采摘收获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用工高峰时每天能有300多人同时工作。对此,高向秋很自豪:“我提供的工作大部分都不是体力活,劳动强度不大,摘辣椒之类的活,60岁的老人来都能干,去年一个普通用工能从合作社支3万多工资。”
一粒种子,经历播种、育苗、灌溉、施肥后,迎来收获。高向秋也在经历艰难起步、坎坷经历、新的发展中收获了人生。这,是海伦的春天,是高向秋的春天,也是黑龙江结构调整中一个新兴产业的春天。
北菜南销大布局
哈尔滨双城区的福旭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样在经历着新的产业发展。南福旭理事长介绍,2014年合作社成立之初玉米种植面积是5085亩,到2016年面积调减到3000亩,加上补贴后每亩还损失150~200元。另一方面,合作社2015年开始试种菇娘,2016年种植的570亩菇娘的收益能补上玉米的一半损失。2017年计划把菇娘种植规模扩大到1500亩,其中600亩已经签了订单,另外900亩自销。“菇娘不愁卖,合作社的地头临着哈前公路,到了采摘季节,哈尔滨市区过来的货车会直接来基地收。”
哈尔滨双城菇娘在生长期和种植规模上都有优势,采摘期从7月中到10月初,比内蒙古长大半个月,冷棚育苗、集中连片种植、成熟的喷灌技术和管理体系使得菇娘产量大、分布集中,能够吸引更多采购商。“合作社今年打算申请政府贴息贷款,新建冷库用于菇娘的保鲜、储存,还打算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对菇娘进行深加工,把鲜菇娘加工成饮料和罐头,获得更大的产品附加值。”如今的福旭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把重心从玉米种植完全转移到发展菇娘产业上,合作社的承包地上也已经竖起了“双城区菇娘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大牌子。
“双城区调减玉米后发展什么?我们确定了4个梯队,分别是增长点、生长点、潜力点和活力点,形成金字塔型发展结构。”黑龙江哈尔滨双城农业局局长李广贤介绍,“菇娘、香瓜、小米等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是增长点,目标是打造成‘双城名片’,花生、白菜等一批拥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蔬菜是生长点,有一定可挖掘空间的是潜力点,立足每个村镇,形成一屯一点、一村一社、一镇一联合,是保证发展延续性的活力点。”
事实上,黑龙江的北菜南销更是一次全省的布局。2016年6月黑龙江省召开北菜南销研讨会,讨论调减玉米后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带动农业发展的问题。2016年10月,黑龙江省农委组织专家分4组奔赴山东、北京、浙江、河北、河南、上海等地,走访批发市场,咨询经纪人、蔬菜经销商等,针对蔬菜的市场价格、需求变化和冷凉地区发展外销蔬菜的经验做法等问题开展调研,为北菜南销新模式开拓思路。
今年2月,黑龙江省发布了7号文件《关于扶持标准化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市场有效供给为目标,坚持区域布局、重点突出、三产融合、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生产标准高、产品质量好、产业链条长、增收效益好的标准化‘北菜南销蔬菜生产基地’”的指导思想,以及“开拓南方夏秋市场,坚持露地和设施蔬菜同步推进,丰富蔬菜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完善蔬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全产业链经济”的发展定位。力争到202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比2016年翻一番,蔬菜年外销量达到500万吨,菜农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打造出一批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县(含农场)。
“政策对千亩以上的蔬菜基地在道路、水、电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对100亩以上的棚室蔬菜按平米补贴,分别是温室每平米补40元,大棚每平米补10元。对蔬菜的金融贷款实行省财政全额贴息,要求各基地县拿出2000万的担保资金给省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给法人担保,和银行签订协议,现在已经有一些县把2000万存到共管账户里。”黑龙江省农委经济作物处马云桥告诉记者。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命题下,黑龙江在全省展开了北菜南销的大布局行动,一个个合作社走在转型的路上,一个个新的蔬菜产业正在由点及面地形成,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竞相搭上政策红利的列车,让这片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