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于乡土 惠益于农民——刍议田园综合体建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灿强 字号:【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田园综合体”,指出“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文件对田园综合体的依托主体和创建内容指明了方向,旨在通过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盘活农村的多种资源,融合区域的多种产业,激活城乡的多种要素,实现农民宜居、宜业,城市居民乐意来、喜欢住。

  综合体的概念更多来源于城市,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会展、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四项及四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与农村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不能将城市综合体的模式移植到乡村,但是可以参考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各种功能搭配和互补的原理,合理设计田园综合体中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功能布局和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

  实践中,田园综合体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探索多种建设形式,应避免一哄而上,大拆大建,另搞一摊,应根植乡土,依托乡村文化景观,进行适度和本土化改造,应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田园综合体更多的是一种发展理念和模式,当前可选择有景观特色,有产业基础,有文化底蕴的地区率先探索,相关管理部门应提前布局,做好引导,并与当前有关工作紧密结合。

  一是要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等建设紧密结合。有关田园综合体的相关探索实际上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所体现,2013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2014年进行了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重点推介了特色民居村、特色民俗村、现代新村、历史古村等100个最美休闲乡村,以及油菜花景观、稻田景观、桃花景观、梯田景观、草原景观、果园景观、花卉景观等140项美丽田园,并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十大创建模式,包括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此外,各省市也基于自身情况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和推介活动。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并于10月份公布了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庄园创建活动,明确到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田园综合体可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现代农庄等建设成果基础上,以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总体改善为前提,循序渐进、因地制宜,根据美丽乡村的不同模式、类型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多种实现形式。

  二是要与乡土文化挖掘与传承紧密结合。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革命文化纪念地、农业遗产、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总要标识。”强调“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近年来,农业、城乡建设、文化、文物、财政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等挖掘和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已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2个,中国传统村落415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分别有252个和276个,这些地方历史文化悠久,乡村风貌完整,地域特色明显,有些地方乡村旅游、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势头良好,可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要素,活态性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实现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

  三是要与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传统乡土文化和村落风貌保存较好的地方往往与欠发达相关联,中国传统村落中名录有1313个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占31.6%,中西部地区的比例更高,贵州省和云南省的比例达到80.0%和48.1%,近三成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并且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有较大的重叠性,位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的比重分别为19.0%和13.8%。全国扶贫大数据显示,能到省外务工的人只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5.9%;在自己省里打工的老乡,占了14.6%,而剩下近80%的贫困人口,都还没走出土生土长的村庄。田园综合体可以依托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发挥生态环境良好,乡土文化浓郁的“后发优势”,开展特色产业扶贫、旅游扶贫,主动承接异地搬迁的贫困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田园综合体与国家公园建设相衔接,探索生态保护脱贫。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农民生计保障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田园综合体中的产业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匹配,以农村现有的产业为基础,并进行优化升级,要给当地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和创业的机会和空间,充分考虑农户生计改善需求。二是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用历史和发展的眼光保护乡村里的特色民居、遗址、宗祠、寺庙、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防止过度设计、过度改造和过度开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防止民俗文化活动庸俗化。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发展规模要在综合体的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根据经济规模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防治盲目造镇。三是本地居民和外地工商资本的关系。农村地区居民往往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与外地工商资本竞争,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本地居民在产业发展和利益分享中被“挤出”,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

  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一要做好规划引导,在产业、用地、环境保护、乡村遗产保护等方面纳入地方统一规划,做好风险评估与效益分析,规范工商资本投资行为;二要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的前提下,探索农村集体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空闲农房及宅基地;三要完善利益联结,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营等方式,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中的决策参与权利和收益分配权益;四要加强政策扶持,整合涉及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产业融合示范、传统村落保护、特色小镇和现代农庄等方面的扶持资金,给农民创业提供物质和金融支持,通过PPP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田园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

  (作者单位: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