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供给”打造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明智 字号:【

  辽宁省大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近年,尽管大连市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偏低、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等许多困难和挑战。为破解以上制约大连市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大连市将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继续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入手,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减粮增菜、强果扶花、优牧富渔”的要求,全面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优化全市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优化调整粮食品种结构,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20万亩,原则上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和高新园区将不纳入玉米生产者补贴范围。全面提高“菜篮子”产品保障能力,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实施水果提质增效工程,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新增矮化苹果和大樱桃等特色水果面积5万亩。调整优化畜牧业养殖结构,调减生猪饲养量5万头,稳步发展肉鸡和牛羊生产。

  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品牌文化、善用媒体平台为着力点,整合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鼓励引导建设一批地理标志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积极培育打造一批畜牧、水果、蔬菜等富有特色和优质安全的大连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培育和宣传力度,全年认定省市名牌农产品15个以上。稳步扩大“三品一标”认证面积,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80个以上。

  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强化市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产品检测购买服务试点。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生产记录档案制度,推进农业良好生产规范进村入户。健全完善“检打联动、产管并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实施市场准入、产地准出。加大抽检监测力度,保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大力推进和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将安全县打造成标准化生产、全程监管、监管体系建设和社会共治的样板区。

  积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队伍建设,实施优先防治病种防治计划,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达到90%以上、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加强县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市乡镇畜产品安全监察所全部实现挂牌。加强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实现批发、养殖、经营等重点单位的兽药追溯体系覆盖率达到80%以上,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管,健全的畜禽屠宰监管体制,各畜禽定点屠宰厂(点)肉品品质检验率达到100%。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年内至少建成一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认真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逐步完善“三权”关系,为实施“三权分置”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年内基本完成全市近70万农户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发工作。健全市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引导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30家。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明确产权归属、确认成员身份的基础上,稳妥有序地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发展途径,引导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科学选择资源开发经营、农业生产服务、生态休闲旅游、物业租赁管理等适宜项目。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年内启动10个村的试点。加快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坚持“公益为主、企业运作、金融配套”的原则,打造“四级联网、三级市场、两级交易”的运行模式,重点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年内完成市场筹建并挂牌运行。

  加快建立农业共营制模式。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保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土地经济(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实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运营、集约化服务,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农业共营制。推进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经营主体,实现打掉田埂、连片耕种、土地规模集中经营。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入股合作社登记办法,并赋予法人地位。加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立力度,进一步完善选拔、培育和管理机制。整合优化基层公益性服务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服务资源,吸纳公益性和社会化多元主体入驻,建立区域性“一站式”农业综合服务超市,打造新型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构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健全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机制,建立家庭农场注册认定信息共享机制,新培育家庭示范农场20家。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十种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新培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0家。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各类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向承包农户提供“全程托管”,实现耕种收全程服务,完成土地托管面积10万亩以上。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升都市农业水平

  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水平。按照补短板、抓载体、树典型的思路,探索创建镇级规模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继续支持瓦房店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庄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项目落实,推进金普新区和旅顺口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速中国农科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能力。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突出水产品、畜产品、果蔬等精深加工特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质量提升、创新驱动、集群发展转变。加快技术与装备改造升级,开展加工技术和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装备研发和应用,全面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将产业向农产品流通环节延伸。引导新型农业加工经营主体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做强做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工体验、中央厨房等新模式和新业态,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30个。

  创新农业科技转化机制。探索建立“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服务团队”的农技推广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落地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取酬,允许农技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以科技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开发经营。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加大在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引进推广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广设施农业成套集成技术、农产品加工先进生产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快由农业复合成套技术为主的推广步伐。

  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建设。加快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步伐,重点提升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实现水稻机械化全程普及,大力推进花生、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机械化耕种收,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械喷药、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补齐特色农业机械化短板。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精品特色果园、畜牧规模化养殖场,率先实施特色农业设施完备化、生产自动化。

  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乡村自然、人文资源和农耕文化内涵,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继续推进精品采摘园建设。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等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推广苏宁和顺丰等电商水果销售模式,增加浙江东海商品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比重。推进瓦房店市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加快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年内实现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支持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试点以奖代补项目,提高生产智能化水平。协调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物流体系,提高农村物流水平。

  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充分挖掘和发挥返乡农民的技能、信息、意识和资金比较优势,鼓励引导他们创业就业。完善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体,地方中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农业技术普及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以种养大户、村农业技术推广员、村动物防疫员、回乡创业农民、农民合作组织领头人、科技示范户、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专项技术和电子商务知识培训,提高农民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扎实开展最美村庄建设试点。按照“创新发展、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产业融合、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在全市选择10个有产业基础、有资源优势、村民有积极性的村庄,作为全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和切入点,利用2-3年时间打造一批“规划统一、村容整洁、产业突出、服务完善、幸福和谐”的最美村庄示范点。在发展规划编制、人居环境建设、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三变”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农业共营制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社会综合治理等方面统筹改革,在金融信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工商登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同时整合涉农资金,集中财力解决试点村生产生活发展的瓶颈问题。

  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资。会同财政部门探索政策购买服务、建立基金、资金入股、“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功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规范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领域,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协调金融部门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