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9年的今天,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原来邓小平提出建设基本小康社会,现在已经由基本小康社会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十九大报告有七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七大战略之一。为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而不是农村振兴战略?也不是农业发展战略?原来提县域发展战略?现在却提乡村振兴战略,是区域概念还是突破口?
从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的转变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和判断,之前是城乡统筹,基本上是统筹城乡。因为是统筹城乡,城和乡是并列的,同等重要。同时,城乡统筹是谁在统筹呢?是政府在统筹。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那就是说,这次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概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提出了城乡融合机制,但没有提出一个政策体系。在这里城乡统筹是政府主导,城乡融合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因为,有了一个政策体系,要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市场的原动力和政府的推动力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的理解,这一点很明显,从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的历史性转变。过去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开始城乡统筹,以及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的概念是马克思提出来的,是城乡发展的终极目标。什么叫融合发展?城市有城市的特点,乡村有乡村的特点,两者并存共荣共生,而不是扩张城市,减少农村、减少农民。我认为,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城乡关系的第三次飞跃。
为什么这是第三次飞跃呢?当时提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胡锦涛同志提出两个趋向重要判断后,在2006年以前基本上取消了农业税。根据亚当·斯密在论述城乡关系时的论断,农业的剩余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先决条件。取消了农业税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已经不依赖于农业的剩余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皇粮国税的农业税被取消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千年大变局。因此我认为,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取消农业税就是一个根本标志。但是,城市依不依赖农村呢?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带来财富的快速增长,尽管工业化已经不需要依赖农业了,但是城市化却严重依赖农村,土地财政和农民工就是根本标志。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制度,一是土地制度,二是公共服务,使土地价值的增值和劳动价值的增值为中国的城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世界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所有国家在工业化起始阶段的积累都来自于农业的剩余,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都出现了普遍衰退现象。如西方国家的乡村“空心化”与城市“贫民窟”并存,至今都没有解决,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把城乡融合与否作为一个社会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十九大提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意味着像取消农业税那样破解土地财政和农民工问题,意味着如同工业不需要农业剩余那样,城市已经不依赖农村的剩余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轨,这是我的第一个判断。
“四化”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
过去是重中之重,这次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新型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但是,这里又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前所未有的。为什么这个判断是前所未有的呢?尽管是重中之重,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补短板,在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同时,在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农村是短板。那么,我们要抓住什么关键呢?过去所谓的四化同步,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战略,是要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农业发展战略。在这个层面上提出优先发展,就倒过来了。倒过来的战略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从首先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到优先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这样一个历史转轨。
那么,怎么样补短板?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的短板决定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水平。中国现不现代化,关键看农业农村。所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来,把农业农村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而且,到这个阶段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已经来自工业和城镇了,我们不仅不需要农业的剩余,也不需要农村的剩余了,土地财政和农民工这两个基本制度要改革了。城乡差别还很大,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城乡财产两极分化。同时,农民工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包括教育、医疗等等。所以,在关键时候,土地财政和农民工都面临政策全面转轨,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
原来主要只讲农业现代化,如四化同步就只提农业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怎么理解呢?原来提农业现代化大多是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现在把农业农村放在一起,那就不能单纯地把农村作为一个农产品供应基地。因为,乡村发展成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产品能离开乡村吗?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从整体视野中看待乡村的发展。
再就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人类要回归大自然、回归乡村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的空间距离,为新兴产业在乡村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转轨,使乡村的功能进入了多元发展的历史阶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就是改革两个根本制度。首先要打破土地财政制度。因为,原来是农业支持工业,农业税取消了,农业这一块儿现在已经不存在问题了,但农村的土地仍然在为城市的发展做贡献,要像取消农业税一样取消土地财政,使土地的财富增值转变服务于乡村的发展。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乡村振兴战略就有可能成为画饼充饥。再就是公共服务制度,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同等地享受到国民待遇。
同时还要转变发展理念。原来搞城乡一体化是从经济规律来理解的,是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这一次呢?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每一个村庄的形成是社会与自然演变的结果,很多村庄的形成有千年的历史,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经济发展规律是什么?生态发展规律是什么?整个理念要归纳到“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思路上来。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最根本就是不能再提用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那是错误的。
还有一个就不能用城市化的理念来发展乡村。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我们不难发现,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县城,走过一县又一县,县县像农村。是乡不乡,城不城。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乡愁”。城乡融合发展,不仅城市要有城市的特征、乡村有乡村的特征,而且还要乡中有城、城中有乡,各司其职,共荣共生。过去不少人提出用城镇化的发展理念来发展乡村,无疑是南辕北辙,必须加以纠正。
(作者系城乡一体化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