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中创新 在实干中前进 在发展中为民——访十九大代表、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蒋钊 字号:【

  记 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对华西村而言这是怎样的五年?

  吴协恩: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对华西村而言,是在全体干群的努力下不断改革创新的五年,是不断再上台阶的五年,也是不断用心为民的五年。我觉得用几个数据就能说明这五年来华西村取得的成绩:全村可用资金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1.29%,上缴税费增加37.01%,服务业利润贡献率提升至65%,村民人均年收入从8万元提升到9.05万元。

  记 者:您刚刚谈到了“改革创新”“再上台阶”“用心为民”这几个关键词,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背后的故事。

  吴协恩:“改革创新”是华西村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2003年我担任书记后,发现当时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我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我提出了一个符合华西的“稳快活”思路:传统产业要稳、把握机遇要快、经营策略要活,要把品牌变成钱、把资源变成钱、把知识变成钱。于是,我们先后关停了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仅2013-2016年,为实现环保达标在冶金上的技改投入达到11.6亿。

  为了实现转型提升,我用三句老话总结:田螺壳里做道场,长江后浪推前浪,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更加强调对老产业的做优做强、更加突出对新产业的开拓开放、更加舍得对年轻人的培训培养。五年来,华西村通过引进新的设备、研发新的产品、发明新的专利,使老产业拥有了新绝活。目前为止,华西已拥有65个有效专利,在同行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十八大之后,华西村的产业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比如,在华西村山北,我们建立了高品质稻米种植基地,选派7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大学生农民种植1000亩生态有机大米。他们通过采取休耕、秸秆还田、种植绿肥、以及不用化肥只用有机肥(每亩1吨)等措施,改良了土壤,华西的这7名大学生,被香港《超讯》杂志称为“七君子”。君子是什么?我认为,君子代表了诚信,有了诚信才有好的品牌。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华西加强了“两手抓”:一手抓人才队伍,一手抓党建引领。过去来了华西村就是华西人,现在服务华西村就是华西人。把党建工作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华西的企业建到哪里,党支部(党小组)就建到哪里;企业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哪里,党建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华西新增党员近300人,现在村党委下设43个党支部,共有2271名党员,是1957年成立党组织时的190倍。不仅使驻外党员不脱档、不掉队,而且通过创新的举措,使党建工作有特色、出经验。我们每月5号雷打不动召开经济分析例会,主要抓发展;每月6号召开村民大会,主要抓为民。在华西,半个小时内就可以召集全体村民开大会。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华西党员是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干部是经得起考验、得到群众认可的。

  记 者:五年来,华西村的成绩可圈可点、令人振奋,华西村成绩的背后既有决策者的深谋远虑,又有华西人的戮力同心。请您谈一谈华西村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吴协恩:首先,华西的改革与国家的步调是统一的。改革,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百姓的期待。在我看来,华西的改革与国家的改革是同步的,遇到的问题也是相似的,无非是大与小而已。关于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五年来,我们尽“利民”之责,使村民有了更多“幸福感”,使职工有了更多“荣誉感”,使发展有了更多“成就感”。

  吴仁宝老书记的精神是华西村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激励华西村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的精神动力,是华西打造“百年企业、百年村庄”最坚实的后盾。老书记是华西人最好的学习榜样,他一生用专注打造了一个华西村,用坚守造福了一方百姓,用淡泊教导了一个大家庭。他生前曾说“要留下一些精神给下一代”,他走后我总结了这样三条:他是一个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他是一个能够留下思想的人,他是一个把幸福留给别人的人。我提出,要把老书记的思想、精神、境界,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我们通过召开纪念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在华西,村有村规、民有民约、厂有厂纪。这些规章制度从来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刻在心上,悬在头上”。我们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话。5年来,我们不仅充分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先后修改了《村规民约》、完善了村民休假、明确了退休制度、规范了廉政建设,而且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更科学、使无记名投票的考核机制更合理、使多数人监督少数人的监督机制更到位。民主测评,就像是一次有“辣”味的监督,让干部更有责任心、进取心和事业心;对员工,则激发了他们的大局意识、履职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记 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围绕“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论述、新举措,首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十九大代表,也是一位“资深村书记”,您对报告有什么体会?您能否结合华西村的发展谈一谈怎样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吴协恩:现场听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感受就是接地气。报告通篇说了我们老百姓最想听到的话、最想知道的事、最想了解的中国的未来。集中到一点就是,跟着党中央,我们农民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党和国家会一天比一天强大。华西干群总结了“两句话”:总书记顶天,村书记立地。

  “乡村振兴战略”中,无论是“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还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不论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还是“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些好政策,都给了我们基层干部充分的信心、极大的鼓舞。

  总书记的报告中最让人激动和感动的地方,是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乡村未来的美好蓝图,这是最让9亿农民安心、放心、开心的事。一是安心,因为党的“三农政策”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农、惠农、富农,这也是农民们最关心的。二是放心,华西村能有今天,尤其是近五年来各方面工作又取得长足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总书记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发展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这等于让依靠改革创新而不断前进的华西,发展的齿轮又添了油。三是开心,今天的华西人,生活是幸福的,是美满的,也是开心的。我们不仅实现了小康,还要向中康、大康迈进。但我们认为,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的农民都富了、全国的人民都富了,才是最开心的事。

  记 者:过去的五年,您谈到了华西村的不容易、不平凡、不简单,那么下一个五年,我们能期待一个怎样的华西村?

  吴协恩:对于过去的成绩,我们把政治荣誉转化为了工作动力、把社会影响转化为了自我鞭策、把崇高地位转化为了为民担当,现在我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明天的事情。对于今后五年,我的目标是达到“一、二、三、四、五”。

  所谓“一”,就是瞄准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内部建设好,又要加快“走出去”,争取“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国外的利润达到10个亿,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实现“三七开”。

  所谓“二”,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到2020年再让更多的人受益,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所谓“三”,就是以“三改”促“三感”:用人改革让干部更有使命感、制度改革让社会更有公正感、股份改革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所谓“四”,就是围绕“四个全面”,增强“四大意识”:一是进一步强化“利他就是利己,律己方能律企”的利他意识,继续推进合作共赢;二是进一步强化“解放思想要有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方向”的辩证意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三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村,依法治企”的法制意识,继续规范制度约束;四是进一步强化“有福民先享,有难官先当”的民本意识,继续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所谓“五”,就是结合“五大发展”,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设施。“农村都市”最起码具备这样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