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猪北上” 可借鉴美国玉米带生猪养殖做法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吴天龙 习银生 朱增勇 字号:【

  美国是仅次于中国的生猪养殖大国,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较高,玉米种植带和生猪养殖带几乎重叠,种养结合特点突出,粪污治理已取得一定成效。梳理美国玉米带生猪养殖的现状,总结其做法与经验,对我国实现“南猪北上”的绿色着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美国生猪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是美国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美国生猪存栏7005万头,出栏12556万头,猪肉产量1131.2万吨,分别占世界的8.8%、10.4%和10.5%。美国的生猪养殖经验丰富,现代化水平较高,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生猪养殖带与玉米种植带高度重叠。2016年,玉米产量最高的10个州的玉米产量占美国玉米总产量的近90%,其中有9个州的生猪存量在美国排名前10,这9个州的生猪存栏量占全国存栏总量的71.5%。二是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很高。当前,美国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生猪出栏量占总量的比重高达95%。三是订单生产比较成熟。上世纪末,以爱荷华州为代表的传统玉米带生猪养殖区为了缓解世界竞争的压力,开始调整养猪业的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订单化生产模式。

  美国玉米带种养结合的经验与做法

  通过饲料生产内部化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一体化发展。美国的大型农场多采用种养结合的生产模式,从种植制度安排到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高度重视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在饲草、饲料、肥料三个物质经济体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美国的生猪产业通过产业内部的整合,实现了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方式,许多饲料加工厂从利润中心转化为纵向一体化企业的一个成本环节。2012年美国饲料生产总量达到1.65亿吨,商业饲料只有50%左右,美国排名前10的饲料公司大部分饲料产品都是被内部关联的饲养场消耗,而我国绝大多数饲料都是商业饲料。此外,美国单独做商品饲料生产的企业通常与养殖企业进行订单生产,通过合约的形式将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有效绑定。

  通过对种植业的巨额补贴保障原料供给、降低养殖业生产成本。美国从1933年《农业调整法》出台以来,每隔5~6年就出台一项农业法案,以保证强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随着国际环境和国内财政预算情况的变化,美国政府对粮食的补贴方式进行过多次调整,从价格支持到收入补贴,再到后来的价格损失保障项目和农业风险保障项目,种类繁多,但都起到了保障种植业生产的目的。统计数据显示,1995-2015年,美国玉米总产量从1.87亿吨增加到3.46亿吨,始终居于世界首位。美国政府对种植业的巨额补贴,还降低了养殖农场主的饲料成本和肉类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了生猪养殖业竞争力。据测算,1997-2005年,美国前4大生猪企业从饲料补贴中所节省的成本总计达42.84亿美元。

  通过严格立法和种养循环减少生猪集中饲养的粪便污染。美国的生猪养殖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生猪产能不断向玉米主产区转移,这导致区域内生猪数量与耕地面积不相匹配,生猪数量太多而耕地面积太少。过去养猪场处理粪肥的方式比较简单,多为就近处理,或不处理就排放,容易产生氮和磷严重超标、地表水过度污染、细菌免疫力提高、空气质量下降、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多种问题。此外,粪便储存不慎还容易引发事故。1995年,北卡罗莱纳州一个占地8英亩的猪粪池的一侧发生破裂,2500万加仑的猪粪涌进新河,淹没了农田,杀死了数百万鱼类及其他生物。

  针对上述情况,美国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完善立法。颁布和完善了《净水法案》《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紧急规划与社区知情权法》等有关养殖业污染防治的联邦法律。按法律规定,养殖场需按联邦标准储存和处理粪便污水,将粪便污水作为养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肥,减少水土流失,达到种养业协调发展。要求出栏25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一年内的舍饲时间必须大于45天。新建猪场在施工前,必须得到联邦一级的环境保护局、陆军工程兵团、州级环境保护部以及县计划委员会、县上诉委员会、县级检测员等政府部门或群体的批准,还要通知厂址0.5英里范围内的所有居民。二是推动种养结合。美国幅员辽阔,地域间的粪污管理系统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部分猪粪最终都是用于农田施肥。在猪场审批之初,猪场就要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完整的粪污管理计划,其中包括产粪量(即营养物质产生量)、粪便储存类型、储存量、排放或应用的方法、使用粪便的时间等,并定期监测粪便的存储情况、用水情况、使用或排放记录、每一季作物使用的营养物质量等。在粪肥使用过程中,需要测定土壤和粪污中的氮、磷含量,根据作物营养需求确定施肥量,并且为减少挥发,多采用注射填埋的方式进行施肥。部分大型养猪场还开办肥料加工,将加工后的猪场废弃物当作商品出售。通常,猪粪肥仅为化肥价格的一半左右,猪粪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商品猪利润的10%~20%,粪污产生的有机肥销售后可达到农场生产成本的9%以上。三是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激励。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环境质量激励计划(EQIP)。该项目对畜禽粪便污染防治的资金支持力度较大,不但为采取环保措施的生猪养殖者分担环保工程措施实施成本的75%,还通过补贴鼓励农牧民以政府的环境标准进行生产生活。

  围绕玉米主产区的饲料成本优势开展区域分工合作。生猪成长各阶段的成本构成差异较大:繁殖-架子猪阶段,劳动和设备等非饲料成本份额较高;育肥阶段,成本主要来自饲料消耗。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以节约成本为目的的区域分工:在非玉米主产区进行仔猪繁育专业化生产;在玉米带边缘区,尤其是玉米带的东南、南、西南部的边缘地带,进行仔猪哺育;断奶的仔猪运输到玉米主产区内部进行育肥。

  启示与建议

  一是借“南猪北上”之势,实现玉米种植带和生猪养殖带的有效融合。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发挥玉米主产区饲料原料丰富的先天优势,优化生猪养殖的区域布局。调减生态脆弱区生猪生产,引导生猪产能从南方水网地区向北方玉米主产区转移。在稳定华北传统主产区生猪生产的同时,深入挖掘东北地区生猪养殖潜力,将东北地区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重要供应基地。同时,借鉴美国养猪地区的协作经验,强化市场物流体系建设,加强省际的分工与协作,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关系,提高区域空间溢出效应的利用能力。

  二是鼓励种养结合和粪污处理同步,实现生猪产能转移的绿色着陆。推进生猪产能向玉米主产区转移,不仅要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资源优势,还要充分挖掘种植业对养殖业粪污的承载优势,鼓励粪肥还田。同时,还需要统筹考虑当地的饲料供给能力和土地载畜量,不能转移过度。建议省级管理部门统筹兼顾,根据本省土地资源和吸纳猪场粪便的能力,按照种养结合的发展思路,制定适合本省的生猪发展计划。引导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机肥发展计划,对现有的猪场,推行庭园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实现良性循环,既“为养而种”,又“为种而养”,实现“南猪北上”的绿色着陆。

  三是因地制宜,实现生猪养殖的适度规模化发展。从美国的生猪养殖经验来看,规模化、标准化是今后生猪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国情有别,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玉米主产区虽有产业发展优势,但也存在资源限制,养猪业发展应遵循“适度规模”原则稳步推进。应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优势,大力发展中小规模养殖,适度发展大规模养殖,充分发挥不同养殖规模的优势,构建合理的生猪养殖规模结构。同时,还需推进生猪养殖订单化合作,强化社会化服务,以此加大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联动,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养殖户生产风险。

  (吴天龙、习银生: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朱增勇: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