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属于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四个县区有3个国定、1个省定贫困县。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农民脱贫增收难,2013年之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1以上。面对贫穷落后,2014年,六盘水市在全面总结盘县普古乡娘娘山、水城县米箩镇等基层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开展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资源变资产,就是对自然资源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使用权评估折价,入股到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按股分红,获得股权收益,变“死资源”为“活资产”,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股份化。目前全市共有167.98万亩承包地、40.69万亩集体土地、14.31万亩集体林地、4244.69万平方米水域水面、8.66万平方米房屋、2.66万亩集体草地入股经营主体。
资金变股金,就是把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扶持类资金(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资金除外),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量化折股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或者是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民将自有资金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入股发展产业,按股分红,获得收益。全市共整合资金76.18亿元参与“三变”改革,其中,财政资金8亿元、农户自有资金5.09亿元、村集体自有资金1.31亿元、政府投融资公司资金23.8亿元,其他企业资金7.65亿元,合作社资金11.29亿元,家庭农场资金2.72亿元,金融资金16.31亿元。
农民变股东,就是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合作社、企业、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成为股权投资人和股东,参与经营主体收益分红。全市共有50.14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65.33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254.34万人的65%。
六盘水“三变”改革特点
政府主导搭台。一是搭政策台。准确把握政策界限,牵头组织对农村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各种资源进行确权登记、资产评估。制定“三变”改革的指导意见、行动方案、合同文本等规范性配套文件,明确“三变”改革10个步骤30个环节,扎实推进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组织律师、公证员团队,帮助农民完善法律手续。二是搭产业运营“平台”。一方面,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引领,鼓励投融资公司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另一方面,按照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工商企业创新创业或引导成立合作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参与发展产业。全市共有198个企业、877个合作社、61个家庭农场参与“三变”改革,成为向农民分红的主要贡献主体。三是搭乡村治理平台。强化乡村治理和社会管理,组建72个联村党委,把人居环境联治、矛盾纠纷联处等村规民约,写入农民参股合同书条款或产业合作社章程,作为入股分红的重要依据。
确定依托的优势产业。六盘水市根据生物资源丰富、地貌奇特、气候凉爽的山地资源禀赋,将本地猕猴桃、刺梨、茶叶等特色农业和山地旅游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如,水城县采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经营主体,成功打造“中国醉美百里猕猴桃谷”。最大程度挖掘“凉都”资源优势,打造旅游产业。如,盘县竹海镇依托万亩竹海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延伸竹产业链,整合2.8万亩集体竹林入股凉都竹海旅游公司,建设竹韵旅游度假村。根据依托的产业不同,“三变”已由“+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衍生为“+特色城镇”“+文化产业”等12种模式。
引导各类资本参与。一是改变财政资金的传统投入模式,以村集体或农民名义量化入股参与农村产业发展。二是引导一批煤炭、房地产等本地工商企业转型转产投资农业。全市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中,由煤炭和房地产企业转型而来的就有20家。三是撬动金融资金。创新推出“特惠贷”“脱贫贷”“三变贷”等信贷产品,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通过信贷资金参与项目建设,获得保息分红和收益分红。2014年以来,共有农户“特惠贷”资金14.99亿元参与“三变”。政府牵头设立由各金融机构参与的凉都“三变”扶贫产业基金,规模400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三变”扶贫产业项目,目前已完成16个项目共56.87亿元的资金投放。
设计合理收益分配机制。允许村集体和村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方式量化入股,股权要素已发展到土地股、房屋股、劳务股、管理股、自然风光股、技术股等“十二股”形态。同时合理安排股权结构,建立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务工收入“三重收益”分配机制,让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农村改革发展红利。如,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基地的一位农民王顺友,每年收入中,除每亩土地经营权入股固定分红600元外,猕猴桃挂果后还可获得较高的收益分红,其经营负责基地的一个管理网格,每年还有5万元以上务工收入。
改革的制度“红利”
六盘水农村“三变”改革成效突出,盘活了农村资源,壮大了农村集体,解决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作为一项关系广大农村与农民利益的政策与机制,“三变”改革关键是重构了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特别是为持久增加农民收入、城乡协调共享发展提供了有效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农村产权制度安排的重大创新。这是改革最突出的制度“红利”。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重构提升。贵州农村“三变”改革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方式、利益分配模式的有机组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经济效益问题。一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现代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农业种植由无到有,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快速发展,产业链拉长,价值链提升。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二是农业资源产出效率大幅提升。农村“三变”改革后,新的农机农艺、良种良法得到有效推广应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全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标准化,农村土地、人工等要素产出效率明显提升。水城县红心猕猴桃基地专门邀请大学教授等技术专家指导生产,猕猴桃售价已达25元/斤,而且供不应求。农民收益每亩分红每五年提升一个台阶,由第一个五年的零分红逐步提高到第四个五年的1900元/年。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更加稳固。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各地存在多种方式途径。与简单的公司+农户、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比较,通过“三变”改革把农村农民与现代经营主体结为利益共同体,这种新型组织经营方式中各方关系更为紧密,抵御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有效突破。同样是所有权,农村资源资产集体所有权没有国家所有权那样完整。村集体成员共同拥有土地、荒山或者企业,是该集体成员按份拥有,还是该集体所在社区共有?农村土地等资源的集体所有权不能买卖,在市场经济中其价值如何体现?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三变”改革初步回答了农村集体所有制中“成员怎样拥有”、“价值如何衡量”等基本问题。通过将农村土地、房屋、荒山、自然风光等折价入股有关产业,实现农村资产集体成员按份拥有;通过参与股权分红,创造性地赋予集体所有农村资源资产的发展权,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资源的要素价值。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承包地“三权分置”后,“三变”改革是中国特色农村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制度保障。实施“三变”改革后,六盘水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67元,增长9.9%,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6.65万户74.65万入股农民分红总额达7.47亿元,户均分红2805元、人均分红1000元。
从历史经验看,农民收入增加需要相应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曾经历过几个快慢交替的阶段,增长较快的阶段都有重要制度政策出台。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主要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1991-1996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大幅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和乡镇企业的普遍繁荣。2004年至今,中央每年研究下发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三补贴两减免、最低收购价、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等多项惠农政策,农民收入进入稳步增长时期。近几年,尽管农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9年的3.33降至2016年的2.72,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高于1978年的2.57。农民收入四部分构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缺乏快速增长的后劲,农民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民务工工资性收入低位徘徊,向农民转移性支付已接近入世承诺的8.5%“黄箱”支持水平,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迫切需要新的制度安排。
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城市和农村实现同步小康,关键是农民收入能够尽快明显增加。农民朴素的美好生活向往就是过上城市般的生活。六盘水市顺应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发展愿望,从农村“三变”破题,着力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为各地寻找农村改革切入点、持续实现农民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较好借鉴。
做好“三变”改革的金融支持
目前农村发展与城市正快速融合,金融服务对象、内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业银行作为涉农重要金融机构,做好农村“三变”改革的金融支持,对履行“三农”金融职责、推进国家战略、培育自身业务优势均具有重要意义。
切实做强县域产业链金融服务。产业化、组织化已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越来越多的村集体、农民以及农村土地等主体要素正参与产业大循环,科技进步、现代管理技术正在提高其共享水平。农村产业链是今后涉农金融机构服务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个别产业链金融出现风险,不是产业链金融自身问题,而是产品与服务设计不到位。应根据农村改革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一是加强农村产业跟踪研究,按不同行业组建专门团队,定期分析行业动态与产业链构成,准确把握上下游利益联结机制及各环节风险点。二是改变融资服务视角与方式,授信、风控等充分考虑产业全程及上下游状况,发挥产业链联合增信功能,提升金融全产业链渗透率。三是积极探索银政、银担、银保等多方合作,提高站位,超前谋划,把想做的业务做成,尽可能提供使三农客户比较满意的信贷模式和差异化服务方案。
大力推进农村产权改革金融产品创新。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土地将是未来农村最重要资产,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产权改革市场前景广阔。要围绕农村产权改革,积极创新有关金融产品。农户层面,探索以农民的土地、房屋等参股权、股红受益权等为抵押,或者以第三方担保形式,创新农户“三变”贷产品,支持农民入股农村产业。村集体层面,目前全国村集体账面资产已达3.1万亿元(村均500万元以上),且逐年增加。探索以村集体固定资产或者资产收益为抵押的信贷产品,支持村集体壮大发展。积极配合各级政府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培育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推进产权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政策环境。
充分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优势。目前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园区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特点高度契合。要抓住国家推进“三区三园一体”、农村产权改革等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强化“一站式”金融服务。向农村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积极研究提供信贷、基金、租赁、保险、支付、电商服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方案,“一站式”解决企业或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依托大行金融科技优势,创新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丰富三农融资、支付结算、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金融需求。二是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以集团合成为导向,改进绩效考核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指标,强化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与产品的考核,逐步提高交叉营销考核比重。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