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 朱启臻 字号:【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把乡风文明作为其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重提乡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难点所在,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以来,由于乡村建设存在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倾向,乡风文明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出现经济发展而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体解体,德孝文化和诚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传统消失。邻里矛盾突出,干群关系紧张,乡村增加了不和谐的音符,各种矛盾的积累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建设乡风文明既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乡风文明不仅反映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条件。乡风文明建设不能通过急功近利的运动方式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搞涂脂抹粉的形式主义来实现。而是要把传统优秀文化和现代文化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乡村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中,并转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内化为人们的信仰和习惯。这就需要把乡风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坚持。

  其次,乡风文明对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以及生活富裕的乡村发生着重要影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建设要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乡风文明与乡村产业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产业兴旺是乡风文明的物质前提,乡风文明既为产业兴旺提供保障,同时也是产业兴旺的重要资源。文明乡风赋予农业和农产品以乡村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农产品文化品牌,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的关系是显然的,生态宜居需要生态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做保障,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信仰和习惯,都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条件。文明乡风与乡村治理的关系更为密切,有效的乡村治理,就是建设文明乡风的过程。充分利用文明乡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家风、家训、村规民约、道德示范等,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

  其三,乡风文明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后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一是新时代的乡风文明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乡风文明建设正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形成时代特色。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的家风、村风,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了“五位一体”和“五大发展理念”等文明乡风建设的新内容。二是新时代的乡风文明要实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不仅要体现乡村传统民俗、风俗等乡村文化,也要让农民在原有村庄肌理上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三是新时代的文明乡风建设要体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文化自信,首先要体现在对乡村文化的自信,中国乡村是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的文明乡风建设在吸纳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对世界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正因如此,文明乡风建设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充分认识乡村的价值。用工业文明理念看待乡村,很难体会到乡村存在的意义,甚至得出乡村必然被城市所取代的结论。当我们换个角度,用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乡村时,就会发现乡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现在生产、生态、生活、社会、文化与教育等各个方面。乡村生产包括农业生产、庭院经济、乡村手工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等,是实现产业融合最有效的平台。乡村具有十分典型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巧妙利用自然的特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愈演愈烈更凸显出乡村生态价值的重要性。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与自然生命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活,越来越成为一种难得的稀缺资源。有机生活的兴起,低碳生活、慢生活理念的传播以及人们对健康新理念的追求,都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乡村生活特点,在城乡互动中,帮助人们打造积极、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是一个天然的教化空间,从对村民行为的引导、规训的角度来讲,教化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其效果要比单纯的宣传说教深刻而有效。传统村落的教化价值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乡村是乡村整体价值表达的完整空间,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乡风文明建设才能发挥应有作用,乡村振兴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充分认识乡村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任何文化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形式承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乡村作为文化载体体现在乡村形态、民居格局、标志建筑、风俗习惯、制度安排、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而且形成了乡村文化的有机整体和乡风文明体系,乡村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田园综合体,更主要地表现在乡村所具有的信仰、道德、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乡村就像是一座文化的宝库,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乡土情怀。农业文化在乡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农民生计保证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文化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能因时因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农业文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知识和地方技术,还包括那些由特定自然环境、村落和农田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农业文化在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说,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乡风文明建设要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文化,而不是离开原有文化基础另搞一套。更不能以破坏乡村文化载体为代价。

  第三,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综合性与发展性特点。乡风文明的综合性特点首先表现为内容上的综合,既有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涉及诸如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间信仰、制度乃至涵盖婚丧嫁娶在内的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其次,乡风文明建设表现在途径和方法上的综合,这些方法与途径包括宣传、教育、示范、规范建设、政策引导以及乡村建筑格局、公共空间、公共服务、组织制度、乡规民约等都是影响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乡风文明建设在于营造一个乡风文明存在传承和不断发扬光大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环境下,农业生产经验与技术交流、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节日民俗庆典的仪式象征作用、地方性知识的无可替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经验、现代生活理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等,都在村落这个空间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并使乡村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得以维系。乡风文明还必须尊重其发展性特点,社会发展了、环境变化了,乡风文明的内容与形式也会与时俱进。因此,乡风文明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完整有机体系,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