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从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看,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高达2.7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36.8%,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仍然不高。从区域发展看,整个东西部的差距主要是农村的差距,去年东部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均高于1.7万元,西部地区基础较好的省均值也仅维持在1.1万元。中西部贫困县占到全国贫困县的92.5%。从宁夏实际看,201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的77.6%,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且山川不平衡,排名第一的川区县比末位的山区县高出近一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要推进单一的农业发展向农村产业综合发展转变。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我国传统农业主要是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农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农民靠产业增收空间窄的问题凸显了出来。与此相生的是,农村社会出现了经济结构单一化、农民兼业化和乡村萧条的趋势。落实产业兴旺的要求,就要跳出单一农业固有模式,推动农业向全产业链、多功能、综合性转变。一要推进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纵向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链条,开展精深加工,满足群众个性需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集约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形成“拳头效应”和品牌经济。横向要引进互联网技术,推进农业与旅游、生态、服务业等叠加融合,形成新动能。要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户契约关系,打造产业联合体。二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农业兼具生态、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支持和鼓励农民参与农村“双创”,建设田园综合体、休闲农庄、农家乐等,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紧扣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扶持发展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顺应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农村物流配送服务站点,提高对农村人口就业吸纳能力。
要让深化农村改革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释放更多政策红利。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破题之举。当前受城乡二元体制束缚,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不太顺畅。必须从顶层设计着手,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一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把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优先投向农业农村,优化增量用途。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把原本条块分割的资金聚合起来,优化使用结构,提高使用效益。宁夏2016年出台了创新财政支农政策,整合资金,改革分配方式和支持方式,建起了财政资金引导下的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二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给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也稳定了新型经营主体的预期,使他们可以放心投入、扩大生产。下一步要探索完善“三权分置”的多种实现形式,通过为流转大户赋权、引导农户互换地块等措施,实现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三要全面激活农村各类产权。扩大农村产权确权范围,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总结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改革经验,扩大试点,盘活利用农村空闲土地和房屋,实现资源、资产的活化增值。
要以脱贫攻坚的过硬成效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底线任务。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打硬仗的攻坚期。要坚持稳扎稳打,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脱贫攻坚。一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可持续脱贫的治本之策。引导贫困群众立足资源禀赋,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夯实稳定增收的基础。近年来,宁夏因地制宜,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中药材、小杂粮、黄花菜等地方小品种和土特产,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二要一边抓脱贫一边防返贫。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各项政策,实施金融推动、能力提升、劳务输出、社会保障等脱贫行动和兜底政策,既保基本,更突出“造血”能力。对于已摘帽的贫困户,要及时跟进掌握生产生活状况,坚持“扶上马送一程”,保持扶贫政策的连续性,推动形成稳定脱贫的内生机制。三要实行最严格的脱贫责任制。强化县(区)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保持干部队伍相对稳定,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对脱贫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严肃问责,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要促进农村生态建设由表及里、由物及人。过去讲村容整洁,更多强调被动整治。生态宜居强调从生态文明观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农村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阶段农村生态建设还存在重面上整治、轻长效治理,重硬件投入、轻内涵建设“两重两轻”问题,亟待扭转。一要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先规划、后实施,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保洁员队伍,探索财政和村集体补贴、农户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环境整治投入运营机制。二要把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补贴制度,强化对农业水土环境修复治理和监测,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农业。三要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生态宜居村庄创建,倡导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生态细胞”建设,逐步扮靓扮绿农村环境。充分利用广播、新媒体等平台,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营造互学互助、比学赶超氛围,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
要推动乡村治理由重过程向重过程和重结果兼顾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由相对封闭的静态转型到流动加剧的动态,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变革,农村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农民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给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治理有效涵盖了过去管理民主的要求,强调了由管到治的治理思维,提出了追求农村社会稳定结果的更高要求。一要重视培养新生力量。结合返乡创业和农村新业态培育,把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等“能人”培养成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通过他们创办的各类经济和社会组织把农民凝聚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始终让农民融入先进群体。宁夏在乡村推行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两个带头人”工程,通过党组织引导,把各类精英引流到农村,使他们成为带动群众发展产业的“火车头”;立足致富带头人在群众中具有一定威望的实际,通过思想和组织培养,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纳到村“两委”当中,切实建强基层组织。二要推进民风建设。抓好党员等重点人群的示范引导和道德楷模的榜样宣传,以点带面,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用核心价值观武装教育农民。三要强化村民自治。做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发挥好村“两委”、村监会作用,引导农民依法参与村民自治和其他社会管理活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