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优四化”为抓手 促进中原农业大省转型升级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夏树 何晓霞 沈立宏 字号:【

  每10个饺子有7个产自河南,每10个馒头有3个河南生产。双汇、三全、思念、好想你等耳熟能详的农业品牌也出自河南。

  作为中原农业大省,河南肩负着“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的重任。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1/10,油料、蔬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17年河南粮食总产量1194.64亿斤,比去年增加5.38亿斤,平均亩产431.4公斤,夏粮总产量及亩产均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副产品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河南三农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他们也有“焦虑”:怎样才能让“好的多起来,多的好起来”?到任近一年时间的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宋虎振,此前长期在农业系统工作,他对河南的“三农”工作有很深的感情,也有很深的理解。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的嘱托,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不断提高粮食产能。针对河南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深层次矛盾凸显等问题,在‘优’字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求创新。不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宋虎振说。

  谈到如何深化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他说:“我们要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优四化’为重要抓手,围绕需求侧这个目标,强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在记者前往郑州采访宋虎振厅长时,中原大地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冬雪。

  瑞雪兆丰年。宋虎振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责任重大。不仅要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要借此把农业做大做强,让河南朝着农业强省的目标跨越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四优四化”为重点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行动方案: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宋虎振说,“当前,‘四优四化’已成为推动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成为全面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破冰船,我们要全力以赴推进‘四优四化’”。

  谈到发展优质小麦时,他说:“要把发展优质小麦作为推进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任务,弱筋、中筋、强筋实行比例种植,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河南是全国小麦第一大省,常年种植面积82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国的1/4强。中原大地不种小麦不行,但是种了之后效益却不高,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是老百姓习惯混种、混收、混用,高端面粉做不出来,一些企业需要高端面粉,还要到国外去进口。这是河南小麦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宋虎振介绍,找准了问题,我们为提高小麦生产的比较效益,为增加种粮农民收入,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首先搞品种结构优化,河南的小麦主要是中筋小麦,而现在市场需求的是弱筋和强筋小麦。我们搞弱筋、中筋、强筋小麦优化比例种植,开展先行先试点,同时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专种专收专用,实现优质优价,巩固和提升小麦生产的优势地位。

  按照比较优势和适应性种植的原则,将豫北、豫中东划定为强筋小麦适宜生态区,将豫南划定为弱筋小麦适宜生态区。在三个麦区,筛选了淮滨、延津、永城等8个县市,开展试点示范。发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村整乡开展单品集中连片种植。形成千亩以上单品种片区140个,万亩以上单品种片区62个。宋虎振介绍,在优质小麦生产区域,优先把绿色的种植技术介入进去,组织育种、栽培专家,分品种编印优质专用小麦生产技术规程,按照标准化生产,真正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他举例说,新乡是河南的小麦主产区,也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和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新乡小麦”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证书,主产区延津县45万亩小麦生产基地是河南省首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011年与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全国首个“合作共建有机小麦基地协议书”,自此,茅台酿入新乡成分。

  谈到发展优质花生时,他说:“在夏粮保安全,秋粮保收益的前提下,发展优质花生,可以让老百姓多增加收入。”

  河南在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区和豫南、豫西南小果花生区等适宜产区扩大优质花生种植,示范推广高油酸花生,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探索优质花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

  宋虎振介绍,河南是全国花生第一大省,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25%,产量占全国的30%。老百姓种花生一算账,一亩地能搞到1500元左右,种玉米、种小麦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且花生是秋作物,为保口粮安全夏作物不能调,秋作物可以调。玉米面积调下来了,种花生行不行?省农业厅重点研究了这个。大家都知道高油酸花生榨出来的油跟橄榄油一样好,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现在中国用的主要是进口欧美的。

  “我们把大企业请到河南来,构建花生全产业链。鲁花集团已入驻全国第一花生大县——正阳县,农业部又将正阳县列为现代花生产业园,这必将对河南花生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谈到发展优质花生宋虎振津津乐道。

  谈到发展优质草畜时,他说:“斤粮斤草,河南是粮食大省,也是秸秆大省,我们要用秸秆换取高品质畜产品。”

  “河南是全国肉牛大省和新兴奶业大省,其中肉牛全国第一,奶牛全国第四,这是以秸秆换肉、换奶换出来的,也是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形式。我们每年有8000万吨干物质的秸秆,作为饲料用的不到30%。老百姓没办法了才把秸秆还田,能源化利用不赚钱。当然,河南的生猪、肉鸡在全国也都很强,是主导产业,肉牛、奶牛是优势产业,但是产业链、产业层次还不行。为此,我们就是瞄准以秸秆换高品质畜产品这个方向发展。”宋虎振说。

  “新野及周边县市新建百头以上规模养牛场122个,新建母牛重点村80个,新增母牛1.2万头。泌阳恒都建成年屠宰15万头肉牛生产线、年生产10万吨肉牛饲料加工厂和30万吨生物有机肥加工厂,2016年集群产值36亿元,公司生产的牛肉、冷鲜肉、冻肉等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他说。

  谈到发展优质林果时,他说:“河南特色农产品很多,各地有很多宝贝,要结合特色优势区创建抓好特色产业发展。”

  河南针对全省果蔬发展短板,建设瓜果集约化育苗场15个、瓜菜标准化示范园50个,改造低产苹果园50个,开展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果沼畜”“菜沼畜”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种植模式,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依托扶沟、内黄等蔬菜重点县,建设早春和晚秋以及越冬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提高淡季供给水平。在中牟、滑县等西甜瓜产业发展重点县,大力发展设施瓜果生产,发展休闲采摘,调剂瓜果市场供应。

  “河南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有信阳茶叶、灵宝苹果、铁棍山药等,食用菌也是全国第一,中药材和蔬菜在全国前三名。” 宋虎振介绍,灵宝苹果种植面积90万亩,年产量140万吨,荣获了全国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生态原产地知名品牌等称号,年综合效益达207亿元,2016年品牌价值183.40亿元。因此,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是河南的又一个主攻方向。

  谈到“四化”时,他说:“我们要不断打造‘四化’升级版,实现由种养业大省向种养业强省转变。”

  抓好“四优”,更要抓好“四化”。宋虎振说,品牌的核心是品质,我们就是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把农业往优质产业上搞。怎么搞,就是在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推进河南省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种养业大省向种养业强省转变。

  宋虎振说,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围绕新“四化”这个主题,省政府出台了《河南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这两个方案为河南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抓手。其中,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主要体现在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瞄准构建产业链、组合供应链、提升价值链。

  “河南的GDP是四万亿元,其中食品工业占了近四分之一,目前已突破万亿元大关。我们通常讲河南的食品工业规模大,每3包方便面有1包产自河南,火腿肠占据半壁江山,华英鸭占领了东南亚70%以上的市场,一大批‘河南造’农产品摆上国人餐桌。但多而不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龙头企业原料自给率不高,与原料基地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在加工环节质量我们可以控制,技术已经很成熟,甚至有的已实现了智能化控制。然而,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再怎么加工出来的产品都不是高品质。”宋虎振说,河南正在积极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已建设高标准良田5357万亩,计划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良田。2017年秋季种植强筋、弱筋小麦840万亩,种植优质花生2056万亩,玉米调减200多万亩,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在40个蔬菜重点县和55个西甜瓜产业重点县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在37个母牛养殖大县、黄河滩区等加快建设优质肉牛、奶牛养殖基地,打造“双百万千亿级”肉牛奶牛生产化工程,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绿色、优质的原料来源。

  “另外,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是保证加工品品质性状稳定的重要一环。为解决原料基地和冷链物流两端的问题,我们按照绿色原料基地、绿色工厂、绿色冷链物流系统构建全产业链。两个转型升级方案出台后,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工作推进会,推动绿色食品业加快转型提质增效。”谈到河南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时,宋虎振满怀憧憬。

责任编辑:张璟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