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于2017年9月启动全区交叉检查。半年内,一旗县除了要接受2次全区“大检”,还要接受专项审计、巡视、盟市抽查3次“小检”。某旗县扶贫办主任称,另一旗检查组来“交叉检”时明显带着火药味儿:“给你们打了低分别埋怨。”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只有尽可能把对方旗县的分数压低,才能防范自己不被排在后几名。
通过评比包括交叉互检,发现先进,鞭策后进,本是促进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何以在执行中就走了形,变了味?原因值得反思。交叉互查本身缺乏公正性。不像第三方评估,并无利益纠葛,中立的立场才会产生公允的评价。但互查双方各为利益的一方,必然会打着利益一方的烙印。为了自己争得好名次,在互查中就难免会有“闹情绪”的情况发生。
当下重表格重形式的检查方式,为“互查”变“互掐”提供了空间。有旗县扶贫干部坦言,时下的测评体系多依托于检查大量的表格是否填写完整,侧重于工作程序,不仅很难反映出当地扶贫工作的重点、优势、可持续的脱贫措施,而且使扶贫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比拼,变成了“虚功”的较量。
一些地方为在迎检中得好印象分,想方设法做“虚功”。有旗县干部透露,为迎接另一个旗县来交叉检查,全旗在培训费、差旅费、接待费上一次就花费了20万元,这些钱至少够给20个贫困户每家买头牛了。
频繁的检查评比,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贫困户不堪重负。一些干部群众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扶贫,多一些走村串户服务。建议少一些交叉检查,多一些第三方评估;少一些表格评比,多一些实地暗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