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农”发展的历程中,2017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清晰勾勒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蓝图,更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高度,历史性地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庄严地写入党章总则。这再次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而“两个全面”要得到人民的认可,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必须优先解决好城乡差距这个最大的不平衡,必须优先发展好农业农村这个最大的不充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三农”发展也将开启新征程。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追求数量增长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对美丽家园的新渴望,对美丽经济的新期待,将成为未来“三农”发展的主旋律。
从吃饱到致富
农村改革走向全面深化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农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农民从吃饱到实现致富。
30多年前,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让亿万农民吃饱了饭,但吃饱不等于致富。如今,面对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一家一户家庭经营的“小马车”愈发显得吃力。
60多岁的湖北沙洋县三坪村村民肖家新说,以前他家9亩地分散在26个地块,浇一次地,要用板车把5卷塑料管和3卷电线拖过去。“放弃吧,舍不得,但耕种起来太费神,劳力完全被拴在土地上。”如今,通过村组内部经营权流转、承包权互换等形式,老肖实现了连片耕种。“26块地调成一片田,抗旱再也不需要那么多电线和水管了,机械化生产威力大着呢。”老肖说,以往农忙时一个月才能干完的活儿现在半个月就忙完了。
在总结各地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2016年正式发文确立了农村承包地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政策。从顶层设计上规范了流转行为,确定了流转双方的权责。“两权”分离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三权”分置则进一步放活了经营权,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让土地进一步迸发活力。
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农村改革的主线。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地的问题解决了,人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当下农村,“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已成为普遍现象。随着经营权的放活,土地规模流转加速,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
然而,面临着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建设用地不足、贷款难等一系列难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然举步维艰,有规模无利润,有投入难持续。山东嘉祥县运韩村种粮大户韩应科种了十多年粮,种地的烦恼依然不少。规模大了,粮食晾晒是一大难题。几年前,玉米收获后赶上下雨,每天请人翻粮透气,最后还是出了芽,当年就损失十几万元。上马一套烘干设备要投入近百万,老韩又力不从心。去年,镇上供销社搞综合改革试点,成立了红运为农服务中心,提供烘干服务,老韩才不再为晾晒揪心。
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亟需引导扶持。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营销市场、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进行了配套整合,加大了政策力度。
既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也要支持引领普通农户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至关重要。2017年9月,农业部、财政部等联合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以农业生产托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提供财政支持。“你在外打工挣钱,我在家替你种田”正逐渐从口号变成现实。
目前,全国家庭农场已超过87万家,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188.8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8.6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2.9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15万个。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提供了答案。
盘活了地,有了能够种好地的人,粮食生产没有了问题。但农民致富还得粮食生产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
近年来,玉米一直以国家收购为主,从2008年开始一路走高的临储价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农民不需要过多考虑市场行情,玉米成了稳赚不赔的“铁杆庄稼”。这种主要依靠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农民增收机制,也带来了库存高企、销售不畅等挑战,难以为继。如何建立价格形成新机制,转变增收方式,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早已摆上决策者的案头。
为了适应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农业部2015年底提出“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促进玉米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为了不让种粮农民吃亏,2016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玉米价格的急转直下,农民能否挺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是典型的玉米种植地区,家住双城区西官镇育仁村安立屯的马海涛,去年夏天家里的50亩地种的都是玉米。到了收获季节,玉米价格大幅度下降,由8毛一斤降到4毛一斤。“三斤苞米只能换一瓶矿泉水,这日子你说还咋过?”马海涛犯愁了。背水一战,去年11月,马海涛借钱购买大棚加入了村里新成立的蔬菜合作社,种植油菜和茼蒿。“油菜一亩4000斤,卖到2块钱一斤,茼蒿一亩2000斤,一斤卖到将近5块,我家的油菜茼蒿各种了2亩,扣除收菜时候雇人的人工费,才两个月,就挣了一万多块钱呢!”马海涛2017年的春节有了起色。
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只是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一个代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早在2014年就已开展。2017年度起,大豆目标价格补贴也调整为大豆生产者补贴,与玉米生产者补贴统筹衔接。收储制度的改革倒逼了农民种植结构的调整,强化了农民的市场意识。优质优价,绿色优质的供给为农民带来了增收新选项。
“三权”分置稳定了承包权,盘活了土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实现规模经营,保障了粮食生产;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适应了市场化、国际化的形势,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改革解决了“地、人、钱”的问题,夯实了农民致富的基础。
改革不止于此。推动三产融合改革了传统的农业模式,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致富新业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赋予了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实现了“分红梦”;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为农民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解决了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三补合一”的农业补贴政策调整有力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每一个改革文件的出台,都是农民迈向富裕的一级台阶。
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乡村振兴也离不开改革。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就要全面深化改革,把各项改革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中去统筹谋划,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厨房厕所垃圾桶改起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地开花
农村与城市不同,既是老百姓从事生产的地方,也是生活居住的地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从乱丢乱放到垃圾分类,从又脏又臭到厕所革命,从焚烧秸秆到清洁能源,我国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垃圾桶,有两个;垃圾多,分类装;会烂的,扔右边;不会烂,扔左边……浙江省平湖市新仓镇以友联、三叉河两个村为“试点村”率先开始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这样既简单又蕴含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顺口溜就在农户中广为流传开来。
三叉河村的村民张友祥拿到了村里发来的毛巾和脸盆,这是村里上个月对他家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的奖励。自从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经过不断的宣传发动,像张友祥这样每个月拿到奖品的农户越来越多,而了解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后,老张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向其他村民宣传相关知识。如今在新仓镇的农村,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一体双桶的垃圾桶,绿颜色的桶放可堆肥(可腐烂)的垃圾,灰颜色的桶放不可堆肥(不可腐烂)的垃圾。垃圾分类投放后,垃圾收集员会对垃圾进行分类收运,可堆肥垃圾统一收集后经过发酵处理变成有机肥,广泛用于葡萄、苗木、番薯等农作物的种植,实现垃圾资源再利用。这些原本需要付出巨额成本焚烧的垃圾,经过分类处置后,变成了可再生资源。通过大力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2016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了60%,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崇兴镇郭碱滩村的污水处理站,如今可集中处理农村厕改后每家每户产生的粪污,厕所革命照亮了村里各家各户。
“过去上厕所得去房后,农村也没个路灯,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老伴就是因为这摔了。”郭碱滩村77岁的姚永录说起改厕的好处赞不绝口,“如今厕所就建在房里,方便得很,上完后随手一冲,啥味也没有。”改造前,郭碱滩村全村无一间卫生厕所。如今,有33户农民像姚永录一样用上了室内水冲式厕所。
郭碱滩村是全国“厕所革命”的一个缩影。目前,“厕所革命”正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2016年底,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已提高到80.3%,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
河北省邢台县前南峪村秸秆气化站里,大量果树枝经过处理,变成可供农户做饭、取暖用的清洁燃气。和前南峪一样,有很多村庄每年产生大量的树枝、秸秆无处堆放,成为村里难以解决的“烦恼”。通过秸秆气化,不仅终结了焚烧秸秆的现象,改变了农村“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做饭取暖方式,而且其技术本身由于实行密闭缺氧燃烧,基本实现零污染、零排放。秸秆化身清洁燃气、农户住上太阳能采暖房、沼气工程变废为宝……农村新能源利用前景广阔,一幅节能环保、循环利用的画卷正在绘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整治,天蓝了,水清了,农村美了,农民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高耸挺拔的千年古枫已渐渐变红,平静如镜的池水边三两游客边赞叹边把美景在镜头中定格,不远处民宿的主人坐在自家门口,脸上透出由衷的喜悦。浙江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指南村——这个海拔只有500米的小山村,如今成了备受青睐的旅游旺地。
“2008年以前,村里可完全是另一番面貌。”对比今昔,村民朱文校充满了感慨,“以前村民庭院杂乱、池水被污染,村里的收入主要靠村民上山砍树。”经年累月的破坏,村子周边生态渐渐恶化,村民人均不到万元的收入也比周边村差了一大截。村里这才意识到,生态环境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近年来,指南村着力恢复自然生态环境,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就投入600多万元。“过去是砍树为生,现在是看树为生。来赏红枫的游客最多时1天高达1万多人,这带动村里民宿火热发展,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0多元。”
从增产到增绿增效
大步迈向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以前天天盼着村里的猪场搬走,河水黑臭、苍蝇乱飞,没想到,现在种地和日常生活却离不开它了。”多年来,湖南省长沙县上杉市村村民因养殖企业排污怨言不断,常常去锁住公司大门,最多的一次共锁了10把大锁。如今,不仅村里恢复了干净整洁,而且这家公司的养殖粪污处理后还成了宝贝——村民地中的有机肥,家中的沼气。
2017年,湖南全省上下一盘棋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将保供给与保环境、保生态相结合,既守住生态又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今年以来,农业部及全国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场深刻革命:启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的“五大行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1200万亩耕地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坚持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品种节水、农艺节水等,农业用水总量稳定在3800亿立方米左右。
农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得到缓解,农业面源污染加剧趋势得到扭转,农业生态系统正在逐步修复。
“放鱼养水”让鱼儿变成了“水质清洁工”。6月6日“全国放鱼日”,浙江千岛湖100余万尾鲢、鳙和黄尾密鲴等重要经济物种被放流。这些鱼种可以清理水中的浮游生物,降低水中氮磷含量,不仅能优化提升水质,更能为渔民带来实打实的收入。渔民程新民说:“增殖放流活动对我们渔民来说,放的不只是鱼苗,更是丰收的希望。”
轮作休耕让“疲惫”的农田“睡觉”。11月14日,江苏常州王允村,种田大户杨文忠正在承包的农田里播撒紫云英种子。明年春天,这片土地将变成紫云英花海。“紫云英固氮能力强,能让板结的土地变松,保持农田的生态系统稳定。”杨文忠介绍,他种了100余亩地,约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将进行轮作休耕。
回收利用让地膜不再是“地魔”。秋收时节,到甘肃省会宁县德维塑业有限公司送废旧地膜的车辆络绎不绝。公司总经理陈德林说,废旧地膜加工的再生颗粒一直销路很好,在政府的支持下,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废旧地膜的收购量也越来越多。2017年,农业部在甘肃、新疆和内蒙古建设100个地膜治理示范县,加厚地膜全面推广使用,回收加工体系基本建立,示范县当季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率先实现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农业,正大步迈向绿色发展之路。2017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下降;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存栏调减已超过1600万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利用率已接近60%;全国秸秆还田面积达7亿亩,牛羊粗饲料70%左右来源于秸秆,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
农业转方式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建设处处体现“绿色”印记。
2017年初,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2017年9月,农业部会同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共同起草的《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正式印发,成为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关于农业绿色发展的文件,建立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完善农业生态补贴制度、健全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制度等等都有了系统部署。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正在形成。《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确定在3年内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9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2.38亿亩。2017年12月,第一批40个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名单发布,浙江整省推进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各地都更加清醒地认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掘金于绿,绿色发展正使现代农业产生更大效益。
一栋栋美观的果蔬大棚藏身于青山绿水间,一泓碧水荡漾在蓝天白云下,辽宁抚顺后邓尔村的抚农绿色山庄里满是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绿色无公害的果蔬大棚让村民就近务工,成了富民强村的“绿色银行”。设施蔬菜土地利用强度较大,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寿光做足了文章,运用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火焰消毒等技术改良土壤,农业大数据监管平台可实现全程追溯。
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湖南郴州清泉镇的万亩玲珑王茶叶观光园除了茶园外,还建设民宿、农家乐等配套服务和休闲场所,茶叶采摘、手工制茶等体验式休闲项目,清泉镇镇长郭洪波说:“过去游客来了看一下茶园,买了茶叶就走了,现在自种自销、茶园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都将为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还农村一片绿水青山的过程中,更多绿色产业正在孕育,更多美丽经济正在兴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