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双创”农民培育成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周海川 字号:【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抓住历史机遇,推进农村“双创”,调动起千家万户、千军万马、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动能。亿万农民是农村“双创”中为数众多、潜力最大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沉得下、留得住的农民创新创业骨干队伍,他们成为了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成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成为了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充分发挥“双创”农民的积极作用。

  营造良好氛围,让更多农民投身“双创”。“双创”农民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完善公共服务,为农民创业创新营造环境。要发挥市场的筛选作用,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着力培育创新人才和创业带头人。要发挥“三农”资源特色优势,不断拓宽创新创业领域。坚持典型带动,激励成功与宽容失败相结合,形成点创新、线延伸、面推广的格局。推动“产学研推用”协同创新,提供农民创新创业体制和机制保障。大力倡导弘扬乡镇企业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受尽千辛万苦、走尽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培育企业家精神,提高创新创业效率。

  注重理念引导,让农民“双创”扬长避短。“双创”农民的创业创新的方式方法需要正确的引导。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都面临着来自自然、市场和政策等方面的风险,而创业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由不确定性引致的失败对于农民家庭的冲击将是长期的、深远的甚至是致命的,因此有必要对农民的“双创”行为加以有效引导。鉴于当前农民的“双创”行为绝大多数是自发的、以利益驱动为目的的,并且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的一种微创新、小创业,创业创新观念并不能够紧随时代潮流而发展变化,在国家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够实现有效对接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农民创业创新加以引导,从而降低创业创新的风险性。针对当前“双创”农民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理念先行、理念对接,即引导农民树立新的“双创”理念,具体来看,一是树立大农业融合发展理念,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的创业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农业+”旅游、康养、文化、教育等多种模式融合已经在部分地方凸显优势,因此,农民“双创”要瞄准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民俗民族工艺产业和农村服务业。二是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当前新农村建设、小城镇产业升级、现代农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活跃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双创”农民也必须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新农村建设、小城镇产业、现代农业中的绿色价值充分加以挖掘,如此才可以引领未来绿色消费的潮流,更大程度地实现绿色价值的增值。三是树立大市场抱团发展理念。市场瞬息万变,仅仅依靠农民个体式或家庭式的创业创新尽管短时间可以带来一定的收获,但从长远来看,确保“双创”农民持久性收入的提高依赖的是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发展、降低市场风险、开放共享式的创业创新模式,因此要鼓励农民的联合与合作双创行为,通过组建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双创联盟,抱团开拓市场、适应市场、共享市场。

  加强政策扶持,让“双创”农民创有所成。“双创”农民要想获得成功,离不开政策的扶持,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给予“双创”农民强力的支持。硬件方面,一是要搭建农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利用现有乡镇工业园区、厂房、校舍和批发市场、科研培训设施,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孵化服务,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农民众创空间和农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二是举办各类“双创”农民博览会、展览会等,展示“双创”农民发展成就,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农村农业建设。软件方面,首先,要实质性地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制定农民创新创业培养计划,强化农民创新创业培训辅导,提高农民创业创新的素质和能力。鼓励知名企业、高等科研院所等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实习、实训和见习服务。其次,降低“双创”农民面临的风险,推动落实扶持农民创新创业的政策,破除制约农民创新创业的一切藩篱,不仅为“双创”农民提供平等的待遇,而且要制定向农民创新创业倾斜的优惠政策。再次,提供农民的创业创新的资金支持,二是不断降低农民创新创业的融资成本,通过金融改革为“双创”农民提供低息、贴息贷款和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务。建立农民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探索由各级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牵头,吸引相关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建立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为创新创业农民提供投融资、担保、质押等综合金融服务。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