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一块田”破解农地“零碎化”瓶颈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翔 汪洋 字号:【

  “一块田”里话改革

  一个时期以来,“土地细碎化”问题成为农地流转的重要瓶颈,农民种地成本较高、效率较低。既不利于机械耕作,也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更不利于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安徽省蒙城县自2013年起,通过探索和推行零碎分散土地的互换并块,实现户均“一块田”,有效解决了土地零碎化的难题,对于盘活土地资源,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经验能为各地推进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多亏了镇里搞的‘一块田’,我家里人都放心地出去打工了。整地以后我家有4亩地都流转出去了,每亩1年流转费1000元,这些就够生活了,打工挣的钱都是赚到手里的了。”谈起“一块田”,安徽省蒙城县乐土镇双龙社区村民卢文军笑得合不拢嘴。过去手里分到的是好几块零散分割的田,一直流转不出去,自己耕种也不方便,经过整合后分到的一块田终于把他解放出来了。

  卢文军口中的“一块田”正是蒙城县近年来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破解农地流转难题,积极探索和推行零碎分散土地的互换并块,实现户均“一块田”。

  田零散、地细碎,

  难题逼出创新之举

  20世纪80年代,蒙城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由于要考虑每家每户承包地远近搭配及好地块与差地块的合理搭配,每一户分到手的承包地变成了一块块的零碎地。“每户承包地少的有5块,多的得有10块。”双龙村总支书记柳向阳告诉记者,“耕作的时候,村民经常今天跑东头,明天跑西头,太折腾了。”零散化的土地不仅给村民带来了困扰,更不利于机械化耕种和连片流转,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推进。

  恰逢2009年双龙村新农村建设进入整村推进阶段,双龙新村规划所占土地采取全村各庄土地滚动聚集的形式,在新村周边统筹450亩规划用地,为此双龙村全村农户承包经营的土地必须全部大动。许多村民提出,既然全村土地都要丈量大动,为何不把零散的小块统一并成大块,以方便土地流转。

  柳向阳听了以后眼前一亮,当即组织“村两委”开会,研究将双龙村分散土地调整为“一块田”的可行性。“并地”这个做法,听起来容易,但是实施起来难度很大,牵涉到村民方方面面的利益,哪一块协调不好都会影响村子的和谐稳定。“有的地肥,有的地瘦,重新分田的比例问题如何协调;还有1994年以前放弃土地耕种,现在又想要回分田的;再有,五保户的田怎么给也是难题。”为此,柳向阳多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有疑虑的群众认真解释,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决定以1994年人口地亩为基础,实行宅田合一,同时开荒地收归集体。

  2009年9月28日,双龙新村胡桥庄“一块田”试点工作圆满完成。“其他村庄看到、听到胡桥庄的变化,都纷纷要求赶紧给他们搞‘一块田’。”柳向阳告诉记者。2010年,双龙村又对柳桥、邵圩、西代三个自然庄实施了“一块田”土地并块工作。至2011年秋季,双龙村11个自然庄的农户全部实现了土地经营“一块田”。

  零散的地块在经营、流转和租赁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双龙的经验极大地激发了蒙城各地村民实施“一块田”的勇气,他们因地制宜,结合本村特点开始了试验:2010年9月,楚村镇李马村9个村民组为解决新农村规划建设置换土地;小辛集乡李大塘村4个村民组为了便于耕种,陆续开展一块田试点;2012年秋种时,立仓镇炮台沟村18个村民组“一块田”改革试点成功……

  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一块田”用实践证明了其在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方面的巨大作用。2013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行“一块田”试点。目前,已合并农村土地165.76万亩,占全县农村土地总面积的76.60%。

  一户一块田,

  算出农村经济发展大账

  “‘一块田’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耕地资源,既整合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又为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事业建设提供了用地支持。”蒙城县农委经管站站长冯怀宇告诉记者。“一块田”减少了垄沟、水渠、生产道路等占地,对一些荒废地、闲置地进行了整理,增加了土地面积。如该县乐土镇丁堂村“一块田”试点前土地5200亩,并块后达5980亩,增加土地780亩,增幅为15%。同时,“一块田”使农户土地变得相对集中,从原先块均一亩地、少则几分地,互换后块均5~7亩,少数地块突破30亩,为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提供了良好条件,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着积极作用。

  乐双家庭农场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果树种植区、粮食种植区、水产养殖区等功能区错落有致地镶嵌其中,成为蒙城市民郊游的必选之地。“我这个农场流转了770亩地,多亏了‘一块田’政策,少费了好多事。这要搁以前,这么多面积最少得跑上百户签协议,每户的地块还都不在一起,耗时耗力。我这也就跑了几十户就拿下来了,简单多了。”乐双家庭农场主杨国庆充分享受到了“一块田”改革的红利。“一块田”减少了土地流转协商谈判量,加速了土地规模经营。截至目前,蒙城全县流转面积1000~5000亩的经营大户23家;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已发展到300多个。

  “一户一块田”的推行,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金和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生产经营。蒙城县小辛集乡李大塘村全村三分之二的土地已合并流转,从事西兰花、青刀豆、毛豆、蚕豆等十余种农产品冷冻加工贸易的精益诚食品有限公司入驻以来,产品出口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生产能力5000吨,日吸纳周边留守妇女和老人就业400余人,人均日工资可达70元。“小块并大块后,土地流转方便快捷,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目前我们自营的基地已达4000多亩,仅去年一年支付给周边农户的务工工资就达600多万元,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龙头企业。”董事长陈文芳自信满满。

  说起“一块田”带来的变化,小辛集乡李大塘村第一书记李洪军说,推行“一块田”前,每户平均有四到五块承包地,种植成本较高,投入劳动工时多,耕种、收割、灌溉等环节投入增大。实施“一块田”后,两季作物种植亩均节约成本30~50元。此外,土地互换整合后,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纷纷进城务工经商,多渠道增加了农民收入。

  尊民意,重规范,

  政府引导不包办

  蒙城,这座安徽北部的小城,在继牛群来当副县长火了一把之后又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10月15日,由中国农村杂志社与安徽农经学会联合举办的“一块田”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蒙城经验具有代表性和可推广性,对于全国尤其是平原地区的土地流转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一块田”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蒙城县委县政府统筹协调、有序引导的必然。

  不搞强行推进是底线。“我们在推进‘一块田’试点工作中,政府只引导、不强求,只指导、不包办。”蒙城县农委主任韩健告诉记者,通过组织村组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入户谈心,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整个改革从一开始,便让广大农户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并地、怎样并地、并地后有什么好处。对完成农地“一块田”改革试点的村每亩奖励10块钱,并在现代农业、民生公益事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并地的积极性。

  科学制订方案是核心。推行“一户一块田”政策,既没有现成的国家政策,也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因此尤其需要细致调研,科学规划,少走弯路。据蒙城县委书记车照启介绍,蒙城县以村民组为单位,对承包土地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核实承包人口、承包面积、地块四至以及流转情况等,逐户登记造册,张榜公示。在这其中,“四个结合”为顺利推进改革夯实了基础,即确定地块等级与农田治理相结合;并块互换流转与宅田合一相结合;预留机动地与美好乡村建设宅基用地、集中公用墓地等农村公益设施用地规划相结合;落实农户地块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相结合。

  保证公平是关键。据记者了解,蒙城县在推进“一块田”改革之初,即在各试点村成立了由村民推荐产生的工作小组,该小组负责各户承包土地面积的核查和地块路网、渠道规划。同时,组织专门力量对每块土地进行实地丈量,登记造册,摸清农户承包土地面积、地块分布及建房占地、坟地、林地、机井、道路、沟渠等情况,为并块互换土地提供真实依据。另外,根据土地肥力、地块位置、生产条件等,经过村民评议,确定土地等级和面积折算比例。最后,就是抽签互换。第一轮抽顺序签,确定农户抽签顺序;第二轮抽换地签。按照第一轮抽签顺序,组织农户抽换地签,确定农户“一块田”的地块面积和四至。互换完成后,各农户对新的互换地块签字认可。

  严格审核是保障。组织监察、农委、土地、财政等部门分乡镇考核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书面报县政府。乡镇负责对所辖村、组逐个进行检查验收,并将村组实施情况形成书面材料报送县农委备案。为严把资料关,完善档案材料,每个步骤都做好文字记录,切实履行村民代表、经办人、审核人、承包农户签字手续。实行“一户一表、一村一册”,形成完整档案材料。通过统一上报乡镇集中备案存档,实行档案规范化管理,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奠定坚实基础。

  1978年,小岗村包产到户打响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枪,分田到户产生的裂变助推小岗村迈上现代农业快车道。30多年后的今天,离小岗村100多公里之遥的蒙城,正在依靠“小块并大块,一户一块田”产生的聚变,快步奔向现代农业强县。

责任编辑:王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