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蒙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业大县转变为农业强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我们认为,突破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土地细碎化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而且限制了社会资本的注入。为此,蒙城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在安徽省率先推行了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形成户均“一块田”新型经营模式,有效解放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群众满意,效果良好。
面对新形势,探索新思路
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有力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飞速发展,“三农”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谁来种地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大量农民或外出务工,或移居城市,平时农村居住的多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据统计,蒙城县农村人口中,农业劳动力约35万人,其中,25万人左右常年外出务工。即使季节性回流8万人左右,也多是午秋两季急于抢收、抢种,收种结束,随即返城,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防虫、施肥、除草等植保措施无暇顾及,同时,受“工农剪刀差”的影响,种传统农作物增产不增收,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不高,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二是怎么种地问题?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受传统牛犁、耕耙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下等因素影响,全县农村土地按优劣等次分田到户,户均承包土地在6块以上,近三分之一的农户超过了10块,小地块面积不足1亩,大地块面积不超过3亩,地块分散细碎,俗称“巴掌田”“皮带田”。既不便于机械化耕作,也不利于连片流转,已成为当前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制约。可以说,简单土地碎片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面对这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县委、县政府不等不靠,从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大胆探索,积极创新,锐意改革,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引导、鼓励、支持农村土地“一块田”并块调整,彻底解决土地碎片化经营的问题。从2010年起,部分乡镇群众,比如乐土双龙村,为了便于耕作,通过农户协商,自发开展了农村土地互换并块,形成了每家都是“一块田”的格局。2012年秋种时,立仓镇炮台沟村整村推进“一块田”改革试点成功。2013年,县委、县政府认真总结,科学引导,提出了在坚持“三个不变”前提下,即:坚持农地农民集体所有性质不变,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坚持原村民组互换并块范围不变,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启动了“一块田”改革试点。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更为蒙城县的“一块田”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蒙城县的“一块田”调整已基本结束。全县有263个行政村、5210个村民组开展了“一块田”改革,其中,整建制完成的村102个,合并农地165.76万亩。
改革落实处,成效初步显
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首先,摸清了耕地底数,核实了土地面积。据统计,全县原二轮承包土地面积183.86万亩,推行“一块田”后,核实耕地面积216.4万亩,增加耕地面积达到17.69%。其次,户均承包土地连片集中,经营效率提升。“一块田”改革之后,一般地块面积都在10~30亩,田块成方,沟渠成网,利于机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第三,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以乐土镇双龙村为例,通过 “一块田”改革,全村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新居占地450亩,节约耕地733亩。第四,为未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留下空间余地。经过政府引导,村民讨论通过,村、组预留机动地7.23万亩,主要用于修建乡村道路、水利设施、植树造林、镇村开发及其他农村公益设施等。
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凡是“一块田”改革较好的地方,土地流转成效就越明显,催生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推行“一块田”改革以来,全县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17.02万亩,农民合作社达到3488个,家庭农场达到1674个。特别是创新实施了土桥、楼山、老王圩等三个行政村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农民通过“带地”“带机”“带资”入社,创办了3家现代农业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农户入社土地保底金每亩每年800元,另外参加分红,正常年份每亩每年收入在1000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农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
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土地流转较多的乡镇,已形成了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自然禀赋为支撑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一乡一品”,带动了生态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前三季度,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62.3亿元,同比增长14.9%。举办旅游节庆活动10余场次,带动群众增收600多万元。
创新了农机作业模式。“一块田”改革,让大型农机装备、先进配套作业机具有了用武之地。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亿余元。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4万台套,其中大型农机具 5.3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7%,农机装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5月,蒙城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在此基础上,蒙城县逐步探索形成了“耕种收”农机社会化服务全程托管工作模式,开辟了一条“农机托管走在前,农民外出多挣钱”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达296家,托管服务率达96%。实施托管前,合作社需自行联系服务对象,作业区域分散,机具转移频繁,油耗、时间损耗等机械转移成本较高;实施托管后,农机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作业程度高,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形成了规模效益。据测算,农机手年均增收2~3万元。同时,整村推进、连片作业,作业期限缩短至2~3天,可以腾出时间外出跨区作业,更好地打好地区之间的作业时间差,进一步增加收入。通过“托管”的实施,农机合作社增加了效益、农民降低了成本、缓解了禁烧压力,实现农民、合作社和政府“三满意”。
助推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行“一块田”改革的过程中,同步做好了丈量土地、四至定界、问题修补、结果公示、农户确认等工作,整个过程由村民代表监督,每户并块结果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经户主签字确认,逐户登记造册,最终形成完整的原始档案资料,奠定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为保障农村土地“确实权、颁铁证”提供了客观真实依据。目前蒙城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已顺利通过省级质检验收,全县土地确权覆盖率达99.96%,颁证到户率达100%。
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过去,每家至少要与6户以上承包地相邻,承包期内为“争地边”抢收强种现象时有发生,信访矛盾持续不断。“一块田”改革后,每户最多与2户承包地相邻,且地块面积、四至已经厘清,有效化解了农户之间地界不明、面积不实引发的信访积案,户与户之间因田埂地沟“多吃多占”等矛盾纠纷大大减少。同时,随着土地的大面积流转,部分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农闲时间更充足,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蒙城县通过建设农民文化礼堂、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发挥乡贤能人、文化辅导员、体育健身辅导员作用,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精神文明素质,为农村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
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一是将“一块田”改革与深化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机结合起来,释放新动能。不断拓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民房屋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市场交易,广泛吸纳农村闲置资金入股经营现代农业;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逐渐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代承包农户,实现土地资源变成经营资产;不断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担保和股份合作收益分配等机制,通过“劝耕贷”农村融资模式、“保底分红+盈余返还”等收益分配模式,保障农民不种地,收入不减少。让农民放心参股入股发展规模农业,由职业农民变成分红股东。
二是将“一块田”改革与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新发展。认真总结“一块田”经验和不足,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彻底整改纠正推行“一块田”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中引发的各类问题,通过明晰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真正让农民吃上一颗长效定心丸,放心流转土地,真心入股经营,安心分红获利。
三是将“一块田”改革与提高农业组织化有机结合起来,扩大新成果。把承包农户连片集中的大地块,与植保组织、农技推广、产品营销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积极探索田间托管、代耕代管、转包转让、合作经营等模式,培育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