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甘肃省抓住信息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形成有地域特点的“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甘肃省是典型的“十年九旱”省份,70%以上都是山地、沙漠和高原,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有86个县市区,其中贫困县7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43个。截至201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规模仍位居全国第七,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国第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倒数第一。
近几年,甘肃省大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和主要任务,先后出台《甘肃省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甘肃省多部门关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举措,推动形成定西马铃薯、沿黄灌区及渭河洮河流域高原夏菜、河西走廊肉羊及陇东肉牛、定西及陇南中药材、陇东陇南及中部苹果等优势产业和产品。同时,甘肃省先后制定了《甘肃省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网络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甘肃省立足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结合省情实施了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信息进村入户等多个工程,扎实有效推进“互联网+”产业扶贫。通过实施网络覆盖工程,扩大贫困地区网络覆盖面。目前,甘肃省市、县、乡宽带覆盖率达95%以上,全面实现光纤到户,为“互联网+”产业扶贫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网络基础;开展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班,鼓励大学生村官、有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年通过电商创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办网店,提升市场主体信息化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人才保障;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全省共建信息服务点1万个,乡村信息员3.4万名,农业信息服务综合覆盖率80%,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保障。
目前,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2016年富民产业面积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部分地区农民来自富民产业的收入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70%;2017年全省贫困发生率10%,比2014年下降11.3个百分点。
甘肃省“互联网+”产业扶贫的模式
12316“三农”服务热线+产业扶贫。这是甘肃省最传统、覆盖面最广的一种“互联网+”产业扶贫模式。该模式是以甘肃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通过电话解答、远程视频诊断以及赴现场指导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经营中的政策、技术及市场问题,减少损失,增加收入。甘肃12316已经开通九年,由开通之初的一部热线,发展成为集12316热线、短彩信平台、网站、远程视频诊断系统、微博、微信、QQ交流群,以及两档广播节目、一档电视节目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平台九年来累计解答农民各类咨询150多万例,日均话务量突破1000个,制作广播节目6000余期,短彩信平台累计发送各类短信数千万条。对农民通过电话描述不清、专家把握不准的技术类难题、共性趋势类问题,12316专门组织专家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12316专家“走出去”,促进了农业技术大转化、大普及,提高了农民群众科学种养能力和水平,一些农民在专家的悉心指导下,逐步成长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9年来,12316组织专家赴现场近千次,服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助力农民增产增收数亿元。目前,该省正对12316多年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建成大数据知识库,探索开展精准化信息服务。
农产品电商+产业扶贫。这是甘肃省近年来大力推动发展的扶贫模式。从政府推动层面看,省里出台了《甘肃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5-2017年)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精准扶贫电商支持计划》等政策文件。目前,甘肃省有20个县成为商务部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每个县得到2000万元的财政支持。甘肃省还确定16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区),省财政给予资金支持。调研组走访的榆中县作为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目前除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外,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覆盖率达100%、村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点覆盖率达69%。截至2016年12月,全县拥有电子商务应用服务企业73家,开设网店350家,实现农特产品线上销售额3392万元。通过电子商务,带动榆中洋芋淀粉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快速发展,榆中北山百合、胡麻油、青城醋、甘草羊、北山散养鸡等农产品网上交易势头良好,实现了农民增收。从农业市场主体发展电子商务层面看,农业龙头企业或联合专业合作社生产标准化农产品,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带动合作社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或独立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带动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在平台上开网店进行线上销售。渭源县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了“西部中药材交易网”,提供企业入驻、客户咨询、在线洽谈、中药材交易等服务功能,实现B2B、B2C、O2O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为全县网店开展统一采购、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网店货架、统一物流等零成本开店的运营服务,并将基地建设和精准扶贫相结合,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实现了5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600元/年。
新媒体服务+产业扶贫。这是目前甘肃省三农工作者、涉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等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基层农业部门、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专门建立分产业、分产品的QQ群、微信群,开发手机客户端,实现产业产品信息共享和即时在线交流,贫困户从中得到技术指导、产业疑问咨询解答等。陇西县委、县政府结合“百技百企联百村带千户”和“百名农技人员进万户助农增收大服务”等活动的开展,组织108名党员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手机微信群如“香菇群”“马铃薯群”等,以及陇西农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蔬菜高产栽培、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普及推广。同时,省农牧系统今年3月起在全省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活动。参训农民掌握了下载手机客户端,利用微信、qq进行即时联系,查找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市场行情、气象灾情信息等技能。通过手机客户端,陇西县的“双百”扶贫目前已解决农民生产问题和困难300余个,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有效的保驾护航作用。
物联网+产业扶贫。这是甘肃省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运用传感器、移动终端、视频监控系统、专家定位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从而做大做强企业,带动更多贫困农户增收。虽然应用物联网的农业经营主体还不是很普遍,但它是方向。甘肃祥瑞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2014年引入菌菇养殖技术,采用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建成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车间,发展成为全县香菇菌棒生产、加工、研发基地。该公司利用参股合作经营发展模式吸收贫困户参与菌菇生产,按照“统一建棚标准、统一供应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价收购”的原则,今年在全县建设菌棚1000座,产值将达3亿元,并与贫困户签订管理责任书,每个生产季可获得管理收入1.8万元,直接带动3000多贫困户户均年增收3.6万元以上。
思考及建议
把握好产业扶贫中“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关系。走访座谈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基层干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即认为“互联网+产业扶贫”几乎等同于电子商务扶贫。一些地方把促进电商发展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而对于如何促进互联网与农村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考虑不多,工作不平衡。农村电子商务既有消费品下行,也有农产品上行,而很多地方是下行金额大,而农产品上行销售情况却不是很乐观,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果不明显。“互联网+”是内涵和外延极为丰富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而电商只是其形式之一。建议地方综合考虑和规划“互联网+产业扶贫”,引导基层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真正通过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让更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变成贫困农民的收入。
把握好推进农业信息化与品牌化的关系。总的来看,甘肃省农村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品牌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品牌的影响力、知名度在于传播,“不传播、不存在”,而信息化能为品牌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我们认为,信息化与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体之两翼,信息化对农业品牌价值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多渠道、全方位、高效率的管理和传播,能促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延续和品牌价值提升, 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化品牌文化及内涵。建议在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强化信息化与品牌化建设并重的意识,在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同时注重打造农产品品牌,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向现代品牌农业、信息化农业转变。
把握好农业物联网精准扶贫与电子商务普惠扶贫的关系。产业发展是农村持续脱贫的关键所在。凡是农业龙头企业实力强的地方,就能带动一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一批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无论是榆中县的高原夏菜产业,还是陇西县、渭源县的马铃薯产业和中药材产业,都有当地多家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陇西全县3家种薯生产企业已直接带动500多户贫困户就业和2万农户增收,间接带动5万户农户增收脱贫。但这些地方农业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并不多,应用程度也不够深,信息技术对于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竞争力提升的作用还不明显。我们认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物联网技术做强企业进而带动农民增收的效果更精准,而发展电商的扶贫效果可能有点普惠性质,真正的贫困农户运用电商的能力不一定够。建议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项目支持,通过广泛深入应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扩大规模,带动更多贫困农户参与生产、增加收入。
把握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传统服务方式的关系。各地在产业扶贫中积极推动电商、智能监控等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同时,也要看到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刚刚召开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所以,尽管我们已处在互联网时代,但针对小农户的公共服务仍然需要加强。特别是,越往后剩下的贫困户越可能是文化水平低、新知识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信息设备缺乏的农户。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贫困小农户来说,几乎是不会用、用不上、用不起的,而一个电话能帮助解决问题恐怕是最便利、成本最低的扶助方式。甘肃省12316热线电话服务、专家去现场服务的很多实例生动地说明了这些虽然不是高大上却又很简便实用的服务方式对于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议继续强化12316“三农”公益热线电话、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的服务,使更多贫困农户得到专业的扶助。
(作者单位:农业部信息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