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物思维”到“三物思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奇 字号:【

  农业的本质就是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资源的三大支柱。有史以来,人类的农业活动主要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植物和动物这个中观世界里,虽然对微生物也有所利用,如酿酒制醋、采集食用菌等,但多处于自然状态。随着高科技的深入发展,近现代以来,人类的农业活动逐渐从中观世界分别向着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两端延伸。在宏观世界里,如太空种子、太空种植、火星地球化的探索,在微观世界里,微生物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微生物饲料、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能源燃料、微生物食品、微生物药品和微生物清洁剂六大领域,这六大领域的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社会认知度却远远不足。因此,变植物、动物的“二物思维”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物思维”,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

  所谓农业的“三物思维”,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农业生物量资源,形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它不仅可以实现能量的互相转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而且可实现农产品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不仅可将微生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被动作用主动化、隐性作用显性化,而且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变废为宝,“点废成金”,利用微生物技术开发农作物秸秆便是“点草成金”,开发畜禽粪便就是“点粪成金”。如开发食用菌,还具有“六不争”的特点,即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产品争市场、不与其他争资源。我国眼下人均食用菌每天60克左右,按营养专家建议,应达250克以上,按此测算,仅国内消费,食用菌即可形成一个万亿级的产业。这也是我国在“一带一路”诸国输出农业技术的好抓手,此项技术在非洲已大见成效,大受欢迎。

  微生物在地球上无处不在,科研发现,在80多千米的高空,在11千米的海底,在2000米的地下,都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且种类丰富,未知者甚众,专家估计达1万亿种。各国学者已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切证明,迄今仍有90%~99%的微生物未被认识。

  只在“二物思维”的中观世界里打转转的我国现代农业已经陷入困境而无力自拔。一是资源承载力超限,农业有三大系统:耕地农业、草地农业和捕捞农业。我国比美国多十亿人口,而美国差不多比我们多十亿亩耕地。且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亿多亩耕地被城市和工业占用,土地资源奇缺。草地系统超载过牧、沙化严重已成顽症。中国目前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自然生长的水产品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工业和城市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污染的环境。为了高产高效,农业自身又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以及动物使用抗生素。这些都严重影响产品质量。三是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循环链条被斩断。传统农业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农作物种子人吃、根茎叶喂牲畜,人畜粪便又还田作为农作物肥料进行下一轮生产。现代农业注入两个外力打破这个内循环,一是从石油中提炼的化肥代替秸秆和人畜粪便。二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秸秆和人畜粪便还田就是微生物繁殖的过程,化肥农药、除草剂加上抗生素使微生物无处安身,没有微生物的参与生态循环即告中断,由此则带来农业生产的诸多问题。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是消费者,而微生物则是分解还原者。当今时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等诸如此类的概念十分流行,但是缺了微生物,这些概念都只能流于形式。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不把微生物开发利用起来,这种恶化还将每况愈下。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未来,前景在微生物开发,效益也在微生物开发。微生物六大领域的开发利用有着巨大的产业利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消费者认识到微生物产品是绿色的无公害的,消费微生物食品是安全的健康的,从而形成理性的消费预期;让决策者认识到微生物产业的总体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优惠政策引导产业的有序发展。

  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列宁说,最大的敌人是习惯势力。要改变传统的“二物思维”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形成一个巨大的舆论场,才能让微生物“微”中见“巨”,从幕后走到前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