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黑龙江,天高云淡,气温舒爽。行走在黑龙江垦区的大地上,满眼都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稻田,微风吹过,稻子随风摇摆,像金黄色的海洋掀起一道道波浪,空气中弥漫着稻谷成熟的清香。“再过半个月就要收割了,那机车收割的场面可壮观了。”八五一一农场场长王福兴奋地告诉记者。
从480万斤到411.9亿斤,北大荒成了“中华大粮仓”
从黑龙江垦区建立开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其中心任务。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誉军人来到这片冰雪极寒下的茫茫荒原,吹响了开发北大荒的号角。
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由大批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组成的百万大军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黑龙江垦区已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工作时称赞黑龙江农垦为“国家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队,黑龙江农垦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20世纪60年代的大饥荒、八十年代的物价飞涨等时期,垦区积极运粮保供给,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万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天时间紧急加工2460吨北大荒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70年来,垦区发挥自身国有属性的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发展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大产业、大合作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通过大农机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系列手段,粮食产量不断提升,从初期480万斤到2016年的411.9亿斤,实现了大飞跃。
友谊农场第五区第二作业站的一块田地里,两台大型“凯斯”玉米收割机正在轰鸣,载重五吨的大货车不断进出现场,装载着经过收割机直接脱粒的玉米粒运往仓库。“我们现在从整地、播种到施肥撒药再到收割脱粒,全程机械化运作。”站长郭敏告诉记者,“1000亩地,两台机器一个下午就干完了”。目前垦区玉米播种全部采用精量播种技术,产出率比以前提高很多,职工购置农机的热情也随之高涨。
近年来,垦区不断推进大农机装备由旱田向水田拓展,由整地、播种向种、管、收全程延伸,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标准、粮食产出的高效率。
如今的垦区,处处田成方、地平整、路相通、树成行。这正是垦区近年来着力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展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土地肥、无污染、产量高”,以高效节水灌溉为主的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正在成为垦区粮食稳产、增收的关键力量。据了解,高标准农田粮食作物比非高标准农田亩均提高100公斤以上。
目前,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粮占全省的二分之一,每年调出的粮食可供京、津、沪三市和解放军三军一年的口粮供应。
从粮食主产区到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黑土地披上了绿新装
黑龙江垦区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东北大平原上。这里开发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产品具有先天优势。“我承包的有机米种植稻田,转换期只需要一年半,别的地方肯定得三年,我们这边土好。”友谊农场“十八团香稻米”的创始人赵长锋告诉记者。
从2014年开始,赵长锋承包了60亩地开始试种有机米,“主要采用鸭稻共生的方法,现在市场对绿色有机米很认可,一斤能赚不少钱呢”。赵长锋嘴里的鸭稻共生,正是垦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鸭子作为治虫、除草、生产有机肥等田间管理的辅助,稻田完全不喷洒农药、化肥、除草剂,‘鸭稻米’亩产在400斤左右,扣除流转土地、收割、加工等成本,每亩水稻纯效益加上秋收时鸭子的销售收入可达5000余元”。
除了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化肥、农药、除草剂减量使用也成了垦区发展绿色农业的一大方向。在八五二农场精量施药、减药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试验示范基地,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对“三减”的用量记录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进行核对。“我们在国产喷药机上加装智能喷雾控制系统,通过GPS定位确定作业机车行驶速度,实现了单位面积喷液量一致。虽然化肥农药的用量减少了,但是产量反而提高了。”农场生产技术部部长李建勋介绍。
近年来,垦区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深入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全国率先推广应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我们生产的商品米,在包装袋上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一扫,从种植到储运到销售的全过程都可以找到,甚至这袋米出自哪个地块,种植户叫什么都能查到。”八五六农场农业科副科长赵胤成告诉记者。
2016年,黑龙江垦区在现有的80个水稻种植农场实施稻米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工作,统一规范农产品质量追溯内容,全面录入农产品产地基本情况,建立了“环境有检测、生产有标准、操作有规程、产品有检测、应急有预案、品牌有诚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稻米质量上去了,如何卖出去成了关键。这几天,江川农场火了,9月12日,在2017江川农场第一镰北大荒“新米”上市发布会上,作为黑龙江垦区水稻加工第一磨刚刚产出的500克“头米”,在6名来自哈尔滨、佳木斯、福建、广州各地大米销售商、建筑商的竞相出价下,最终5号竞拍嘉宾吴先生以每市斤1888元的价格,拿到了2017年北大荒的“头米”。“头米拍卖是我们江川大米销售活动的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召开大米销售启动会,11月左右到上海、深圳等地做推广。”谈起江川大米的销售,场长李国峰抑制不住地激动,“我们场今年水稻肯定能销售一空,还能卖上好价。”据记者了解,江川农场今年号召全员卖大米,等到年底的时候按业绩进行奖励,“销售第一名的企业奖5万,个人奖1~2万”,副场长姜国利告诉记者。
事实上,为促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垦区还组建了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北大荒营销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北大荒绿色食品营销航母。1000余家北大荒绿色食品连锁营销店撑起了北大荒品牌的销售脊梁,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品牌的系列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识及名、优、特、新优质农产品端上消费者的餐桌,让黑龙江垦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截至2016年底,垦区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330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12个,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总面积达1596.3万亩;有机食品认证总面积达245.5万亩;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2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85个,产地认定面积达3314.51万亩;有5个产品进入农业部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序列。
从种粮食到三产融合,寒疆变身绿色“大观园”
不夸张地说,目前垦区生产的粮食已可供1.2亿城镇人口食用,但是未来仅仅依靠种植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为此,垦区各农场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休闲农业,拓宽了农业增效的内部空间,培育了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地处完达山下的八五一一农场,发展畜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达山奶粉就是从这里起步走向了全国。2015年,农场围绕奶牛饲养这个中心,与垦荒人集团合作进行牛初乳、牛胎盘等产品的深加工。“我们这个加工厂税前利润2500万,产品供不应求。”在福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示厅里,场长王福很是自豪,“今年有一万多‘垦荒人’VIP客户来到农场参观旅游,他们亲眼看过自己吃的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很放心。”
同样在八五一一农场,这里的大豆经过加工以后生产的意大利面已销往欧洲、美国等地。“我们生产的大豆面饼不含嘌呤,就是痛风患者也可以吃。”走进新友谊豆蛋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从大豆碾成粉到加工成面再到压缩成代餐粉,一套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在工人的操作下有序进行。2015年,八五一一农场与北京一家经营意大利面的公司合作建立了这家公司。公司借助兴凯湖独特的生态环境,大打生态有机牌,通过境内外联动,不断发展市场经济,转变思想观念,让品牌理念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真正让农工有收入,农场有效益。“八五一一农场有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知名度和诚信度都排在全国前列,而且豆蛋白有机食品市场需求量很大,刚刚和欧洲那边的代理商谈了合作,9月份开始,每年供应20吨。”王福告诉记者。
双鸭山农场翠博园果蔬基地,大棚连片,瓜果飘香。基地重点打造的百米长廊采摘区内,绿叶成荫,游人如织。“这里果蔬年总产值1000万元左右,今年园区已接待采摘游客4000多人次,大大增加了农场职工收入。”双鸭山农场副场长翟永宝介绍。家家做采摘,户户办农庄,果蔬基地成了生态采摘园。
双鸭山农场人均耕地少,土地类型总体属于丘陵漫岗地貌,大田播种面积不足成了这个农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了转变发展方向,农场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公共服务、强化项目扶持、丰富发展内涵等措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采摘产业。依托围城、围路、围矿的“三围”区位优势和地貌特征,发展果园、菜园、乐园的“三园”经济,重点打造了翠博园果蔬王国休闲采摘景区、巍谷山庄、花千谷历史文化森林公园和松岭小寨农家乐民宿旅游项目。通过蜜汁油桃、东北大樱桃、冰糖树莓、野山葡萄等新品种的引进,打造了集观光和采摘于一体的游览项目。采摘果蔬的价格是市场批发价格的3~4倍,游客总量却高出往年一倍左右。
类似的场景正发生在垦区各地,红旗岭农场千岛湖湿地、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五九七农场“寒疆果都”基地等一批三产融合的典范正在从黑龙江传向全国,吸引八方游客来此观良田、品佳果、赏美景。农业、加工业、旅游业相互依托融合的模式正在成为垦区发展进步的新法宝。
如今的黑龙江垦区,沃野千里,良田万顷,树木葱郁,星罗棋布的湖泊点缀其间,风格多样的美丽小镇矗立其上。诗人郭小川这样赞美北大荒:“这是一笔永恒的财产,千秋万代长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间天上难寻!”
记者手记:
行走垦区的几天里,一直被无处不在的北大荒精神所感动。八五一一农场场史陈列馆里,一件件陈旧的工具描绘着垦荒人艰苦奋斗,向荒地要效益的生动场景;友谊农场中国农机博览园里,一架架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农业机械展示着垦荒人勇于开拓,用智慧唤醒黑土地的壮举;八五零农场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录着垦荒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精神的总结。70年的风雨历程,垦区人在这16个字的指引下,燃篝火,战严寒,驱野兽,开荒原,终于将5万多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变成了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的“北大仓”。
如今,北大荒精神有了更多内涵,她是八五六农场稻米生产加工销售全程追溯背后的工匠精神;她是江川农场运用互联网思维销售大米的创新精神;她是双鸭山农场转变发展方向,向二、三产业要效益的务实精神。
当前,正值黑龙江农垦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国际化大粮商、建设现代农业领域航母的重要指示精神,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承和弘扬北大荒精神将是成功的关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北大荒精神必将成为披荆斩棘的动力之源,带领垦区人民闯出一番新天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