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根本遵循,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更是指引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前进的“灯塔”。我们必须反复学习,深入领会,认真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理论和光辉思想的指引下,不断谱写新时代“三农”事业发展新篇章。
一、“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问题有着长期而深刻的研究,在躬身实践、科学认知和理性思维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系统全面地回答了新时代“三农”发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把我们党对“三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三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实践风格,从根本上明确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本方略。
明确必须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定位。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这是贯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总脉络。无论是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等重大判断,还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等重要论述,以及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等重点要求,都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重农兴农的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厚的为民情怀。
明确以“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的农业现代化推进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的基本问题有着深刻认识,提出许多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同时,指明了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始终要处理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联接,构建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逻辑。
明确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的农村改革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研究了我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经济和历史规律,对“三农”发展中我们党许多独创性的经验进行了理论升华。既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画定了农村改革的总体框架,又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和博大精深的战略智慧,作出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了新时代深化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
明确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明确作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重要标志的重大论断。既指明了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的城乡关系努力方向,而且在工作布局上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制,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全面把握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利于更好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事业。
坚持不懈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发挥基础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过去的五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农业农村仍然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仍然是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突出表现。经验反复证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对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着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不断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
着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又好又快地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重大判断,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从农业内部看,主要矛盾也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并存。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到了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但农业供给相对滞后,大宗的普通的农产品充足,中高端农产品不足的问题凸显,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同时,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协调,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生态环境已亮起了“红灯”。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对解决结构性、体制性问题提出迫切要求。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发展绿色农业,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快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为全面实现深化改革总目标继续作出新贡献。改革是永恒的旋律。发端于农村的改革曾经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过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这个总目标,对全面深化改革有重大引领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大部署,以“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为重点的农业经营制度改革,以股份合作制为重点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重点的农垦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动力不足、活力不足、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仍然必须坚定不移用改革的“法宝”清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不仅事关农业农村本身,而且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要坚持稳中求进,坚守改革底线,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三、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并把它写入了党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农”工作领导力的一次升华。在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谋划,抓住重点,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战略各项任务的推进落实。
自觉落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任务。乡村振兴不仅要靠农民自身努力,而且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乡村。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坚持把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强化农业基础,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的短板,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城里同样的服务,努力形成“三农”发展新格局。
自觉落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任务。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解决吃饭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绝不能把粮食安全寄予别人。要严格保护耕地,高质量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务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充分考虑农村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生产的现实,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自觉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的各项任务。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之源。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中央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要加快推进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
自觉落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变革任务。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十九大报告中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大主要特征和奋斗目标,强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要强化法治思维,以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三不两零三全”为目标,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新格局。要积极探索农户绿色生产引导机制,扩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修养生息制度。要高标准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加快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继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自觉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只有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既坚定了富裕农民的目标,又指明了走向富裕的新途径。要加快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发展适合农村、扎根农村、造福农村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为他们增收致富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产业指导、技术援助、人员培训、营销帮扶和典型引路等,构建可持续的产业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
自觉落实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社会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坚强的战斗堡垒,选好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要正确处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培养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不断开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