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副主任 高兴明 字号:【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农业发展重点任务放在了保供给、促增收上,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放在第一位,注重产业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对农业污染治理设施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欠账较多,长期累积,造成了较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强调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可谓重若千钧,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不能仅仅作为一项一般性工作来抓。必须着眼新时代,立足新要求,拿出新举措,取得新成效。当前,要结合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分布广、浓度低、形成机理复杂、多数可降解可利用等特征,从源头控制、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从产业布局、农耕技术推广、防治设施建设等入手,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来抓。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坚定实施“七大”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其中之一。农业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着眼农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重庆而言,种植业与养殖业脱节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因,虽然全市1亩耕地面积存栏畜禽不到1头生猪当量,理论上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但长期以来,特别是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以后,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酸化,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养殖业单体规模偏大,布局不合理,粪污集中排放,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种养业布局脱节,农业系统内部资源循环不畅,造成局部环境负担偏重,形成较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必须把过去以产业链发展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布局思路调整到以环境资源要素为纽带的产业布局思路上来,做好上下游产业衔接配套,打通农业生产内部资源循环链。当前,全国正在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多数深度贫困村的生态环境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在实施产业扶贫时,应尤其重视当地环境承载能力,做好相关产业的布局规划,防止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工程来抓。十九大报告明确,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三峡库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利用强度大,化肥农药施用量也较大,山地多,水网密集,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关系到长江流域生态屏障建设和生态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发展全局。因此,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守住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必须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对长江水体的影响作为主攻方向,突出“防”和“用”两个重点。“防”,重点在于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控,充分应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综合农耕措施,从源头控制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影响;“用”,重点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对于可降解的农业废弃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还田,作为培育和改善土壤有机质原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要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生态文明的工程来抓。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标重要要求,对农业农村而言,就是要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和提供优质生态农产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和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息息相关,是重要抓手和助推器。因此,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步进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重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十九大报告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并列阐述。这表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不能仅停留在农业生产领域,要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步进行,融入农村大环境改善和治理中去。当前,要从农村环保设施投入少、设施不完善、收运处理系统不健全等导致农村脏乱差的主要短板入手,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科学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加强农村白色垃圾收集处理,推动城镇垃圾收运系统向农村延伸,尽快形成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收回体系;按照“谁生产、谁销售、谁回收”的原则,落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品包装瓶(袋)回收的主体责任;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对有机废弃物实现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对无机垃圾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切实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老百姓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快完善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补足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确保建成的设施持续运行,长期发挥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创造优质生态农产品的良好生产环境。要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引领,下大力气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同时结合农业农村实际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切实提升农产品生产环境,保障人民群众“餐桌”安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