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1026.7公斤,创造了新纪录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Y两优900”;灭杀土壤中80%的病菌和害虫,可使作物增产25%以上的土传病虫害防控体系;降低仔猪腹泻发病率65%~8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健康养殖营养饲料调控技术;年产鱼13吨,超过传统网箱的40倍,可在2000米深海使用的深水抗浪网箱……近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的“全国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展”上,记者看到一个个优质新品种、植保新技术、动保新产品、农机新装备,像千百个水滴,共同折射出农业科技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的巨大支撑。
“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不仅回顾总结了“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成果,而且着重展望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同时首次全面系统展示了我国农业转基因技术发展情况以及安全管理措施。
“十二五”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攀登科学高峰,探索前沿奥秘,是科学家们的毕生追求。袁隆平院士领衔的团队关于‘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重大成果,获得了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随着女讲解员激昂的声音,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加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十二五”农业科技成就举世瞩目,涌现出一批重大成果,共有175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奖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7项。此外,还有95项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一等奖。
这些对农业有重大影响的品种和技术取得突破,与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科技研发的大力投入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的选拔培养息息相关。记者了解到,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是农业部按照国家人才规划纲要部署,从2011年起组织实施的人才项目,计划分两批在全国选拔培养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建立300个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大力加强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据统计,“十二五”期间,首批15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共主持了2954项国家级课题、2286项省级课题以及274项国际合作课题;其中6人当选为“两院”院士,11人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17人入选“千人计划”,24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领军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建设壮大了我国农业科研力量,也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参观展览后指出,“十三五”是我国农业高点强攻、高位护盘的关键期,各级农业部门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号召,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催生发展动力,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农业节本技术和环境友好等进行创新,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依靠科技、依靠人才、运用装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强化现代种业、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保等关键性技术研发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品种和技术,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创新进入创新国家行列。
先进典型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来自山西省稷山县的参观团一行人在“坚持种养结合,推进畜禽粪污治理”展板前驻足良久。
“我们那里养鸡的多,这种畜禽粪便沼气发电模式挺先进的,所以很感兴趣。”稷山县副县长激动地告诉记者,他们早就想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却一直苦于没有好的样板。“这个好,这个叫德青源的单位,回头我们得去参观学习一下。”
本次成果展不仅全面呈现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更以点面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推荐了农业各领域的先进典型。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代表,其承担的“大型养鸡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于2011年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今天看到‘以虫治虫’的捕食螨技术这么好,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来自中国农业出版社参观团的同志说。蓟马、叶螨、粉虱等害虫对蔬菜、果树危害很大,但有些螨虫却是他们的克星。以智利小植绥螨为例,成螨每天可猎食叶螨5~20头(包括卵)。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所开展的“捕食螨繁育与大田应用技术研究”为我国农业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提供了科技支撑。目前,能够达到规模化生产的捕食螨品种已有9个,建立了10条生产线,年产能超8000亿头,获得国家专利11项,在全国建立了100个示范区,累计获得经济效益7.25亿元。
作为实体展示的一部分,先进农机成为展览现场的一大亮点。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气吹式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侧深施肥、精量播种、覆土填压等工序,适用于黄淮海一年两熟区夏玉米免耕播种。其采用的主动式抛物线型滚筒结构,能实现有效防堵,新式开沟器又可实现麦茬地无障碍作业,并且能保证播深一致性。
山东省农机研究院的焦伟副院长告诉记者:“通过展览从大农业视角了解到我国农业科技的重大进展,受益良多,对今后我们农业装备科研工作非常有帮助。”可以说,本次展览成为了有心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大黄页”,他们按图索骥,寻找自己需要的先进技术,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农业转基因技术加速发展
“棉铃虫是棉花生产的主要害虫,上世纪90年代的棉铃虫大爆发,曾使我国棉花每年减产40%以上。我国启动农业转基因重大专项后,育成不同类型抗虫转基因棉花新品种124个,累计推广3.7亿亩,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减少农药使用37万吨,为农民增收节支42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96%以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显著。”讲解员指着展览现场陈列的转基因棉花植株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国家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我国转基因核心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培育出的优质高产抗虫水稻、抗虫玉米、抗病毒小麦、优质高产抗虫棉、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抗除草剂玉米、抗除草剂大豆、转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水稻、功能型乳铁蛋白转基因奶牛等重大成果,可为未来十五年甚至更长时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储备。
在展览现场特设的转基因试验体验区,记者手持检测试纸进行了农作物转基因成分快速检测试验。身边农业部相关司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下,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转基因生物环境、食用饲用安全评价和检测监测技术平台。专项研制出的技术和标准已被应用到国家行政执法和生物安全管理,提升了我国生物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营养评价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是消费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转基因专项建立了一系列食用和饲用安全评价技术和标准,完成了多项长期毒性实验,为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随着大量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产品投入商业化生产,必须建立相应的转基因生物检测监测技术体系,为执法检测、监控、安全评价和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转基因专项研制出的抽制样技术、检测技术和标准,已应用于我国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转基因生物成分检测,多次禁止未经批准的转基因玉米入境,防止我国混杂转基因水稻、玉米产品出境,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贸易安全。
融合二维码技术
体现布展“心意”
以往,农机因其体积大、运输难、现场演示难的特点,让很多农业策展人挠头,而本次成果展结合最新移动技术,创新了展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场展示的局限性。
“在每一个展示项目的介绍文字末尾,或实体旁的展示牌上,我们都印上了二维码。”本次展览的协办单位大北农集团的李军民主任说。记者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即出现更详细的介绍页面,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这就让参观者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能够进行深入了解,而且不受限于展示面积和时间,回家后依然可以查看。”
“为了让观众对农业科技成果有更直观的感受,本次展览我们尽量多展出实物,有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数百个种子样品,有活鲟鱼、雏鸡,有疫苗、药品、转基因植物样品等等。”
展览主办单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本次展览从策划到组织工作量巨大。“首先要梳理全国‘十二五’期间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要突出重点形成展板,还要创新形式,直观易懂,为了办好这个展览大家真是绞尽脑汁。但从一个多月来的展览反馈情况看,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本次成果展迎来了全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近万名观众,既是对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一次大总结,也是对广大农业科技战线工作者的一次致敬,有观众发自肺腑地说:“这么好的展览应该以某种形式永久性地保存下来,只展示一个多月太可惜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