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十二五”现代农业展新颜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陆家木 安国民 闫涛 字号:【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农业发展路在何方?“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深入推进“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大力打造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国家级示范区,突出发展六大特色产业,着力强化五项保障措施,初步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过去的五年,是甘肃省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更加富裕的五年,跑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度”。

特色优势产业渐成燎原之势

甘肃省地形狭长,地理过渡性强,生态和气候类型多样,“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在保持传统主导产业基础上,鼓励各个地区根据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和气候,随山就水,寻找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甘肃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把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现代制种和酿酒原料确立为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举措,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整合专项资金,强龙头、建基地、抓加工、兴流通,出台了一系列特色产业发展扶持办法。“十二五”期间,粮经饲比例由70:27:3调整为65:32:3,夏秋比例由38:62调整为32:68,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到3060万亩,占到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0.1%。

草食畜牧业以50个牛羊产业大县和3个市州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为重点,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上了农牧互补的循环发展路子,草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截至目前,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410万亩,全省牛、羊存栏分别居全国第10位和第4位,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五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畜牧业大省的地位初步确立,已成为全国重要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

“十二五”末,全省苹果种植面积550万亩,产量达到400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3.4%、98.4%,苹果面积居全国第2位。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12万亩,产量达到1930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37.1%、56.2%,面积居全国第18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88万亩,产量达到99.37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6.4%、88.7%,人工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23万亩,生产鲜薯1197.5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7%、24.5%,产量和面积居全国前列。杂交玉米种植面积149万亩,产种量5.3亿公斤,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玉米制种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3.5%和48.3%,产量和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

临洮县花卉产业蓬勃兴起,蝴蝶兰、百合花、一品红等品种远销深圳、广州等地,该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大力发展以花牛苹果为主的果品产业,2015年,全市干鲜果基地面积发展到348万亩,总产量230万吨,总产值80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果品收入3000多元。

科学的结构调整和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发展,全省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的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定西、陇南的中药材生产基地,陇东、陇南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临夏、甘南的畜牧养殖基地。

新型经营主体生机勃勃

近年来,甘肃省陇南市农牧部门充分运用2900多个政务微博、377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385家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微媒体矩阵,重点推介贫困乡村特色农产品和网店,助推全市电子商务发展。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网店达到6988家,开展电商培训18万人次,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11.62亿元。陇南电子产业孵化园和物流园、阿里巴巴陇南产业带正在抓紧建设当中。陇南市的经验表明,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协会、电子商务网店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585个,龙头企业达到2534个。重点扶持了1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 2家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各类家庭农场达到4839个;50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达23828个;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25万个;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5%;全省龙头企业销售收入800亿元以上;中国种业50强骨干企业中,有40多家企业在甘肃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省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中药材、马铃薯、果汁、洋葱等特色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年均超过3亿美元。政府财政和社会金融资本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现代生产要素正加速注入农业领域,生产方式主要依靠现代设施和机械作业,物质装备条件加快改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已初步实现专业化、合作化、网络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加速构建。

农业基础投资不断加大

如今,78岁的陇西县文峰镇火焰村村民张如珍再也不会用农渠的水熬“罐罐茶”了,随着引洮一期工程供水,定西、白银、兰州3市7县区的150多万人再也不会在“十年九旱”中煎熬。“十二五”期间,一项项以引洮工程为代表的重点工程不断发力,促使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日益改善。

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各类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达到148亿立方米,“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10万亩,新修标准化梯田666.38万亩。过去的五年,甘肃省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总的投资规模达到60.5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农业节水灌溉面积由280.3万亩增加到1014万亩;五年建设农村沼气20.4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68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面积达到191万亩,五年增加了74万亩;标准果园面积达到200多万亩,五年增加了80多万亩;规模养殖场(合作社、小区)达到9315个,五年增加了4811个;兴建围栏草场2560万亩,超载过牧现象得到遏制;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264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33.5%,连续5年以100万千瓦以上的速度递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增长12.3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初级阶段迈入中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不断深化以土地制度、林权、水权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林权、水权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引导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试点。

“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在35个县整县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流转耕地达到1093.42万亩,流转率达22.5%。同时,启动了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在金川区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工作,在甘谷县开展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在陇西县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工作,在甘州区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出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典型经验。在探索符合甘肃实际的水权流转方式方面,疏勒河流域水权和民勤县等5个县(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有序开展,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石羊河流域已经建立。甘肃省土地、林权、水权体制的深化改革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结硕果

不断探索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旱作农业发展之路,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丰”。旱作技术的推广,使粮食平均亩产大大提高,亩收入也从原来的不到200元增加到现在的1000多元。2015年全省粮食产量1171.1亿斤,旱作农业以36%的面积、贡献了70%的产量。旱作农业缓解了粮经争地矛盾,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同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循环农业水平和社会生态效益。

农业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2%,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牛、羊、猪、鸡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6%、76%、88%、95%,五年累计完成农民科技培训406.3万人(次),累计培育职业农民41.4万人,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00项(次)。利用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认真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实施面积达到101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面积达到5245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面积达到301万亩;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8%以上,尾菜资源化处理利用率达31%以上;扎实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全面落实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划定基本草原2.67亿亩,草原承包2.4亿亩,改良草原面积3225万亩,五年增加了976万亩;落实草原围栏面积1.14亿亩,五年增加了1935万亩;人工种草面积2410万亩,五年增加了198万亩。

“一带一路”在陇上春风化雨

2015年8月,甘肃省一举签下了出口73万余吨鲜活农产品到东盟市场的“超级大单”,产自甘肃的黄皮洋葱、荷兰系列马铃薯、苹果、大蒜、胡萝卜、哈密瓜等鲜活农产品将源源不断地越过崇山峻岭,从黄土高原走向大洋彼岸。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张掖市近年来已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的前沿阵地。张掖市瑞真种业有限公司从2004年成立以来,就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制种市场,虽然公司规模不大,却已与欧美、亚洲近10个国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陇上江南”的富饶和美丽随着“一路一带”国家战略的实施正在快速被世界认知和接纳。

“一带一路”拓宽了甘肃众多优势产业向西出口的大门,甘肃农业以此为契机瞄准中亚和欧洲市场,交流合作空间广阔,必将为甘肃农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展望“十三五”,甘肃省提出将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二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三是农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左右。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