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村 扶贫让穷山恶水变青山绿水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昌贵 字号:【

“提起大山乡,人人都心慌,马路不好走,沟也不通畅,要是赶个场,鸡蛋怕摔光。”对于生活在贫苦农村的农民来说,这是对光华村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央政策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如今农民变老板,村民成商人,穷山恶水已摇身变为青山绿水。

光华村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大山乡西北面,总人口2870人。2013年贫困人口295户835人,贫困发生率31.4%,人均收入为3185元。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光华村创新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了“光华式”脱贫致富的新模式。2014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连心巷,人均收入达8264元。截至目前,人均收入突破9000元。该村已多次获得省、市、县授予的“‘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村寨”、“文明示范村”等表彰。

选好带头人,谋多元化产业发展

村党支部引领,土地“多元化”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升级版。选好带头人,富裕一个村。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整村扶贫力度,提出要把带头致富的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引进了人才,在人力、智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光华村村里有37个党员,40岁以下年轻党员5名,30岁以下的仅有赵亚林一人,党员的最高文化为初中。罗光贤是所有党员中表现积极的人。小的时候,罗光贤吃不饱、穿不好,到10来岁在山坡上放牛时都仍打着光脚板。直到20多岁,结婚后做起香菌小生意才让日子有好转。1982年-1993年10年期间,罗光贤担任村主任,1993年到目前,任支部书记。从当村主任的待遇每月12元到现在的每月1200元,村干部的待遇翻了100倍。而光华村的产业发展也跟着老支书的工资待遇的提升发生着变化。

江安李是光华村的重要产业。全村里共有江安李约100万斤,为了将传统的江安李推销出去,村里建起了专业合作社,使该品种李子流向贵阳、水城和遵义等地,批发价格从每斤3角提升到了每斤1.5元,其市场价为3元每斤。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种植业,扩种面积达到了5650亩,比结构调整前700亩增加了近5000亩。目前,仅这个项目,该村在李子上收入每年达到150万元,平均每户增加2300元。

土地流转生钱来。当地农民人多地少,该村一共8个组,其中有6个组从来没有下过雪。海拔低,土地肥力足,通过流转后种植返季节蔬菜达每年4季,该村种植蔬菜从来不用大棚。全县最高海拔在大山乡乡镇府所在地,为1860米,最低也在大山乡光华村,为820米。每到冬天,对于经常下雪、有着凝冻的大方县来说,光华村蔬菜总是被县城和周边乡镇看成“救济粮”。

格里河流水养鱼。从2013年开始,光华村引雨入河,通过流水养鱼,放入鱼苗30万条,养殖面积达到2200余平方。主要由山脚组、发山组,凤山组等3个村民组在外打工返乡的汤再城、陈万圆、李圆材等12位农民通过自筹资金和贷款投入了150余万元参与创建。按照每年更换2批鱼苗计,每年每人均赚近30万元。

光华村地处大山、瓢井、长石、果瓦4乡镇交界的河谷地带,海拔800多米,光热充足,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光华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发展水果、早熟蔬菜和水产养殖等市场型农业。针对当地外出务工青壮年较多,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种地缺乏市场意识和技术的状况,光华村确立了村支部承担市场风险,17位种植能手担当科技二传手,农民以土地入股,就地打工,通过示范扩大规模的土地“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2014年以来,先后成立了“艳红桃种植场”、“千里之龙种植场”、“江艳李子种植场”等种植微型企业,种植面积共计600余亩,引导专业合作社投入、土地入股农民变股民种植方竹3000亩;依托当地盛产优质小麦优势,在格里河街上发展面条加工店10余家。这一结构调整,使得平日安静的村寨也闹腾起来。

金融扶持催大“钱袋子”

金融信贷扶持,农村信用社为群众增收致富不断“输血”催大农民“钱袋子”。2006年,光华村成为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为农户提供免担保小额信用贷款的大方县首个信用村,村民凭着授信可以随时贷款,授信金额少则5000元,多则5万元。大山信用社抓诚信环境打造,提高农户授信额度,单户贷款额度目前最高调至20万元。截至2015年底,大山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6170.27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870.03万元,贷款较2013年3960万元翻一番。

强生态保护,万众创新创业

保护生态环境,“河长制”模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肝胆相照护“光华”。光华村群众在老支书罗光贤的带领下,积极开展格里河治理,罗光贤把格里河流经的23个村统筹召集起来,分为23段,沿河的20多个村支书为“河长”,将河流的管护、环境整治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户到人。成立“格里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建了村民环境巡查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封山封河”管理。自从“封山”后,杜绝了乱砍滥伐,格里河两岸的珍稀植物黄豆杉、名贵植物金旦子、紫薇花、鸡血榔等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封河”管理后,充分利用优质的河水发展养鱼业近10家,水域面积达50余亩,山庄、农家乐开始出现,慕名而来的游客也逐渐增多。

万众创新创业,抱团式发展让农民版“连锁超市”媲美“温州模式”。2011年,村民张贵旭到贵阳三桥批发市场跑货运,看到众多外省人不远千里来到贵州,在各地开超市赚了钱。不甘贫穷的他便谋生开超市的想法,由于本钱小,他首选房租便宜的郊区,东拼西凑了一笔钱开起了小超市,一年下来盈利30余万元,还清了贷款,还有盈余。同村的罗乾龙、吴光付等人也效仿开起了超市并获利。由于这种郊区小超市,可复制性较强,经营风险较小,“开超市赚钱”的信息很快在光华村传开,村民们揣着积蓄和到当地信用社的贷款,来到贵阳市小河、乌当、开阳、修文等地找张贵旭带着开超市。张贵旭主动帮助新入行者找门面、谈价钱、联系供货商,对资金不足者出面联保贷款。为节约经营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张贵旭要求所有超市采取统一进货、统一销售价格的经营模式来运作,并统一“黔诚连锁超市”名称,对加盟者提出约束性条件,共同维护品牌。2015年8月成立的大山商会使原来一盘散沙、各自为阵的光华村“财富青年”真正凝聚在一起,让这种“抱团成长”的经营模式得到发展壮大,使“黔诚超市”从当初创办的几家连锁超市迅速扩大到现在的146户200多个连锁店,创造年产值过亿元、利润超2000多万元的财富传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老乡后来被贵阳本地人称为贵州的“温州人”,而这种发展模式下的光华村人自强不息、不怕欠债、相互帮助、互相搀扶、面对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也在贵州整村脱贫的步伐中打上“光华”的烙印。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政研室)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