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联系到邓寅章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但办公室电话却很快接通了,“我有什么好采访的?”采访过程中,这个身材瘦小、头发掺白、长相普通但双眼炯炯有神的四川汉子不断向记者重复:“我没有什么突出事迹,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然而其他人却不这么看。在同事眼中,邓寅章从无到有建立仲裁体系,已是当地解决农村纠纷的一杆大旗;在农民眼中,“邓法官”断农村的案子很有一套,495个村的村支书全都熟悉他。
“当好农经干部,做好每一件事”
“万事开头难。”邓寅章回想起2005年5月蓬溪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成立伊始,感慨地说,“说实话,非常迷茫,土地承包纠纷大都是历史积存问题,难上加难,怎么开展工作一点头绪都没有。只能拿出农经干部的看家本事,做好每一件事,从一点一滴慢慢积累经验。”
2005年7月,农兴乡五家埝村6组村民杜志联称本组村民尹才文侵犯其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县仲裁委提交仲裁申请。邓寅章仔细翻看了申请人杜志联提交的资料,对案件进行分析,也咨询了很多农经干部、专家,仍然难以得出最后的结论。
总不能撂挑子。邓寅章下定决心,把这个案件作为农村土地承包仲裁的突破口。为了弄清楚事实,邓寅章连续两周深入离县城90公里的农兴乡五家埝村6组,在乡镇、村组、村民、当事人之间展开调查,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形成长达1.3万字的调查材料,终于弄清楚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8月7日,邓寅章把流动仲裁庭设在五家埝村村委会办公地,经过5小时的审理,依法作出了仲裁裁决,当事人双方当场表示服从裁决结果。
“现场勘验调查是关键。”邓寅章介绍说,有了调查,才有发言权;不了解事实,就难以作出准确的仲裁。在以后的仲裁中,邓寅章总是尊重“事实”和“细节”两个重点,调处了大量土地纠纷案件。
“要做老百姓的熟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说起邓寅章,红江镇部营村村民甘美业竖起了大拇指。“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干部!”甘美业说,“多亏了‘邓法官’,我全家外出务工,自己的0.64亩承包地被本组村民甘从兵建房占用,拖了4年的纠纷终于得到了解决。我一个普通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在土地仲裁中得到了最公正的对待,不但重新获得了土地承包权,而且还得到了12000元赔偿。”
“要做好群众工作,就要做老百姓的熟人。”这是邓寅章经常说的话。在下东乡长青村3组村民郭英平与本组村民陈安帮、郭英炳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案件实地调查中,邓寅章刚下村时,双方各执一词,知情人吞吞吐吐,干脆避而不见。邓寅章发现,群众对干部怀有戒心,怕牵连自己。于是,邓寅章先和当事人及知情人聊家常、攀亲戚,逐渐和他们热络起来。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慢慢说出了真相。仲裁工作人员再结合调查情况,作出严谨的分析,然后找当事人核对情况,事情也就一清二楚了。最后,双方当事人都满意,还和邓寅章交上了朋友。
蓬溪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刚告诉记者,邓寅章儿子有出息,两口子生活较富足,他平时上班都着正装,但下乡实地调查时,总是穿一身儿子从部队寄回的旧军装,同事都觉得很别扭,说想和农民打成一片也不用特意穿旧衣服吧。邓寅章有自己的解释:“穿着旧军装聊天,群众会淡忘我的县里干部身份,说话也就少了顾及。”
群众满意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全县495个行政村的支书都有邓寅章的联系方式,遇到村里起纠纷了,都先给“邓法官”打个电话咨询一下。下东乡长青村支书陈杨华这样说:“问一下邓主任,我们心里踏实!”
“就让我把仲裁工作做到退休”
十年如一日。从2005年至今,邓寅章开展土地承包仲裁工作已整整十个年头,因为工作劳累和长年泡在农村,现年52岁的邓寅章患上了疲劳性肝损伤病,头发也花白了不少,脸色也有些发黑。“这样更好,接地气嘛!”邓寅章开玩笑地说。
同事都劝他多休息,局领导考虑给他换轻松的工作。但邓寅章是出了名的“邓不怕”。一是不怕辛劳,不怕病痛;二是敢说正义话,正确的仲裁就不怕别人说闲话。他知道,仲裁工作涉及当事人的正当利益,不能有偏差,必须要他亲自站出来,敢于说话、说真话、说正义话。
“仲裁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才。”邓寅章告诉记者,原本打算今年就把仲裁的主要工作交给手下的工作人员去办,自己站在幕后,做好培训。但他何尝又不知道,真正当老百姓的难题摆在他面前,他又怎么能够放得下。
“就让我把仲裁工作做到退休。”晚上10点,记者在邓寅章办公室听到在外工作的儿子催他快回家休息的电话,匆匆说了两句就挂了。“手里头已经接到6个纠纷仲裁申请。再加一会班,把明天的调查提纲拟好。年关来了,村民盼望尽快给他们解决问题。”邓寅章看了看窗外,路灯灯光明亮静谧,但明显他的心里装着事情,并不平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