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农村阶层上升的动力与希望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成良 字号:【

今年过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第一次在未婚妻家过年。她的家乡位于河南新乡的一个普通农业型村庄。像大多数村庄一样,农民都是靠打工获得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家庭发展的轨迹就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外出打工或者做生意,有了一定的积累就在村里建一栋楼房或者在县城买一套商品房,然后给儿子娶媳妇。如果子女没有上大学的话,那么父母差不多从儿子辍学之日起,就要考虑儿子的结婚问题,如果到了二十二三岁还没有订婚或者找到媳妇,父母就会越发心焦和发愁。有一套像样的房子是给儿子娶媳妇儿的关键,不仅如此,要想娶上媳妇还要准备好一两万的订婚钱、五万或者八万或者十万以上的彩礼钱,因此大多数父母都会拼命地干活、省吃俭用给子女攒下一笔娶媳妇的钱。

当然,除此之外,家庭发展的另一个轨迹就是子女考上了大学,父母就不需要这么着急地考虑子女的婚姻问题,而是会倾尽家庭所有支持子女读书。然而有意思的是父母对于子女有一种无限的责任感,即便子女上了大学,他们也会同样努力,同样省吃俭用给子女悄悄攒下一笔娶媳妇的钱。既要供子女读书、又要攒结婚的钱,可想而知,身上的担子有多沉重,但是对于父母而言,他们更加希望背负这种担子。在他们看来,只有子女上了大学,家庭的发展才会有希望,自己苦一些算不上什么。

过年期间,闲来无事,在与未婚妻家人和邻居聊天的过程中,突然发现他们家属于一片“宝地”,前后左右相邻的四十多户人家中竟然有八九个名牌大学生,有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东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如果算上非“211”之类的学校就有十多个。村里人对于他们居住的这一片地方总是说法很多,有的说是这里风水好,有的说是父母会指导,还有的说是这里风气好,总之什么样的说法都有,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不由得多方“打探”。这一“打探”不要紧,却发现了很多既有趣又心酸的故事。

村里最有名的是阿秋叔,五十岁左右,见人总是笑呵呵的,村里人都说他很有福气,四个子女全都是名牌大学生,老大是吉林大学毕业,老二是东北大学毕业,老三在读西南大学,老四在读华中师范大学。的确,村里人说得对,阿秋叔真是好福气,可是阿秋叔见到别人夸自己家的福气时,总是非常谦卑地说:“好什么好啊,你看看村里谁家的房子还比我们家的差。”

阿秋叔家住的房子实在是不怎么样,一家七口人都住在两间不到六十平米的瓦房中,房子还是上世纪80年代初修建的,早在那个时候家里就很贫穷,受北方传统观念的影响,阿秋叔婚后一定要生儿子,然而老大、老二都是女儿,他将希望寄托于老三的出生,谁知老三和老四是龙凤胎,家里盼了多年终于有了儿子,但是家里从此也一贫如洗,甚至当年因为超生,计划生育要罚款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罚他们家,家徒四壁。这二十多年,阿秋叔夫妇过得很艰辛,一方面要供四个孩子读书,另一方面还要照顾老人,不过在他们看来,只要儿女们愿意读书,他都会和老婆支持到底,不管再苦再累都会倾力支持,咬牙坚持。为了赚钱养活家里,阿秋叔早些年买了一台拖拉机和老婆在工地上拉土,这个活虽然非常辛苦,但是赚钱多一些。因此,当村里人羡慕阿秋叔的时候,其实大家都知道,他们夫妇是“苦人”,这些年没少苦自己,连阿秋叔自己都说想打个牌都觉得是奢侈,长年累月的重体力劳动,阿秋叔腰肌劳损,做重活非常吃力,但是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倒下,还有很多任务要做。

王大爷和阿秋叔家的房子中间就隔了一户,他有两个事在村里最有名,一个是儿子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成为公务员,村里人无比羡慕,二是他的精明与抠门,村里人总是打趣他。王大爷今年69岁,和阿秋叔相似的是,年轻的时候一直想生儿子却不得,生了两个女儿后就有点心灰意冷了,谁知中年得子,到了四十四岁的时候竟有了儿子,因此人生也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干活就更加卖力了。十多年前他花了两万多元买了一台二手小吊车,经常出去给工地干活,每天收入少的时候有三四百元,多的时候有上千元,不知不觉家里竟攒了不下三四十万元。按照常理来讲,他们的家庭应该是村里非常好的,但是直到现在王大爷都还在卖力工作,家里看起来也非常寒酸,唯一能够显示他们家庭在村庄里还是有点积累的就是三年前家里建起来的那座高大的两层楼了。可是这个房子建起来的背景却非常有意思,儿子读大学的时候谈了女朋友,王大爷非常开心,担心儿子女朋友来到家后觉得家里的瓦房太过于寒酸,终于咬了咬牙,建起了这栋房子。可是房子建好后,儿子却和女朋友分手了,直到现在儿子也没有对象,所以房子内部也就一直没有装修,宽大的楼房内部真的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楼的大客厅仅有一桌、一床、一火炉、一台20英寸的老式电视机。

王大爷在生活中对自己也很抠门,聊天时,他的儿子讲起,“没有想到过年了回到家里,父母竟然连一根青菜都没舍得买,我知道他们省吃俭用,就是害怕他们太节省,所以我每个月专门给他们寄五百块钱,就是让他们买菜吃,谁知道他们把钱都给我攒着,我们家也不是到了没钱吃菜的地步,真不知该怎么说他们。”过年期间,女儿给王大爷拿了好多东西,有几箱纯奶,他说:“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喝这个做什么。”女儿走后,他就让老婆拿着这几箱奶到村里的小商店换成了油。王大爷和我岳父的关系很好,经常串门聊天,有一次他对岳父说:“我对自己狠了狠心,买了两件衣服。”岳父就好奇他会买什么衣服,他说:“我买了两条十五元的短裤。”这件事情,就成了岳父打趣他的又一个故事。平日里,家里吃的菜都是他在晚间集市将要结束的时候,花几元钱买的菜贩子卖不出去的蔬菜……这样的故事在王大爷身上还有很多,儿子现在有出息了,但是他觉得自己给儿子做得还不够。王大爷的抠门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他的父亲好吃懒做,家里穷得叮当响,甚至王大爷的妹妹都送给了别人养活,也正是因为尝遍了生活的酸苦,才会让他对自己如此吝啬,才会拼命地给儿子积攒财富。如今,他最耿耿于怀的还是想让儿子快点找个媳妇。

阿香的故事也很励志,去年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她的家庭却基本上可以算是周边最差的一户。父亲从小父母双亡,到很晚才结婚,母亲是精神病,家庭收入全靠父亲去卖苦力、养羊,但是阿香却从没有让父母失望过,努力、坚韧地走在求学的道路上。未婚妻家周边的大学生家里都有一个个饱含希望而又不乏辛酸的故事,越是了解,越是发现这些家庭大都是处于比较贫困的阶段,即使王大爷家里有点钱,但是生活也过得依然像贫困户。即便如此,又有谁敢否认这是一个个充满希望的家庭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的调子飘荡在乡土社会中,那些在外面读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农村孩子在同学的房车攀比中似乎没有占到优势,在外面奋力拼搏又被戴上了“凤凰男”、“凤凰女”的帽子。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读书考学虽然不是农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但是又有谁敢说读书不是一条很好的农民家庭改变命运的出路呢?正如村庄中那两条或明或暗的发展轨迹一样,家庭中的子女如果没有考上大学,要么打工、要么做生意,但是要在城市中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完成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却有些困难。大多数人都会很快进入到打工、建房、娶妻生子、继续打工的人生轨迹之中,一步步地实现家庭再生产。如果家庭中的子女考上了大学,虽然并不一定能够轻松地实现家庭的城市化进程,但是又实在不失为一条好的道路。

每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都有一个向上流动的梦想,这个梦想不是简简单单地到城市中定居生活,而是子孙能够有出息,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城市中立足。父辈那代人中很多人都是在努力尝试了之后不得不将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乡土社会就像梦想的孵化器一样,其中包含着各种希望,但也有希望折戟后的失望。村落社会自有村落社会的发展轨迹,村落社会代表的不是落后,而是一种向上奋进的家庭生活模式,社会发展的动力不正是来自一个个渴望着改变命运的家庭的集体努力吗?阶段性的贫困对于农民家庭来讲,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真正可怕的是因为缺乏奋斗的希望和动力,从而永久地陷入贫困。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