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弯”里调结构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字号:【

2015年11月,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镰刀弯”是个什么弯?这是我国从东北到华北—西南—西北的一大片区域,包括了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从地形版图上看,这一区域恰成镰刀弯状分布,被形象地称为“镰刀弯”。

“镰刀弯”是我国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这一片区域并不是玉米的优势产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且不稳定,但同时又是近年来玉米面积增加较快的区域。

这些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玉米作出了突出贡献,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造成国内玉米供大于求,库存增加,导致国内玉米价格产生剧烈波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收购价格下调后,农民种玉米的收入较上一年有所下降, “增产不增收”让玉米主产区农民一度迷茫。

今年国家要在“镰刀弯”地区,调减1000万亩以上玉米。“镰刀弯”种点啥?咋种?怎么卖?本期为此聚焦,看看这些地区打算怎么做,期盼给玉米主产区带来一些启示。

去年,农业部正式出台《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左右,比规划初期减少5000万亩左右,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看到要“减”,大家纷纷议论起来:“镰刀弯”指的是什么地区?为什么这些地区要少种?不种玉米了,种什么?农民该怎么办?改种,到底是农民的“危”还是“机”?一系列疑问相继而来。

为什么调?

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体经历了四轮。第一轮,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家庭联产承包后,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出现了相对过剩,“卖粮难”矛盾突出,但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等非粮食产品较为短缺,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压粮扩经。第二轮,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普遍提高,1991年出现了以南方早籼稻为主的“卖粮难”、“打白条”现象,其他农产品也普遍销售不畅,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面比80年代要宽,但优质农产品价格较高、销路较好,这轮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第三轮,就是90年代末,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有3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卖粮难”再次出现,国家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面积大幅度调减。1998-2003年粮食面积从17.1亿亩降至14.9亿亩,减少2.2亿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减幅最大的一次,也是影响最深的一次。第四轮,就是这一轮结构调整。“镰刀弯”的背后,正是我国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大命题。

镰刀弯是什么弯?“镰刀弯”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第四五积温带的冷凉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和西南石漠化区,上述区域在我国地形版图中呈现从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故称“镰刀弯”地区。该区域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广西、贵州、云南13个省(区)的大部或部分地区,它们都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和畜牧业发展优势区,生态环境脆弱。

众所周知,这些年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玉米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2.09亿亩,其中玉米就增加了2.1亿亩。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放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冲击,出现“外粮入市、国产进库”的局面。特别是“镰刀弯”地区不同程度存在干旱缺水、低温寒害、土地沙化、石漠化等因素制约,玉米生产成本高,加之地处边远区域,外运成本也高,处于竞争劣势。目前,国外玉米配额内进口到岸价显著低于国内,价格优势明显,国内企业宁愿选择价格更低的进口玉米,库存积压严重。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增”和经济增速、消费需求、市场价格“三降”,导致财政负担加重、农民种粮收益减少,“增产不增收”,亟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力求调优品种、调优效益、调优生态。

可以说,粮食结构已到了非调不可的时候且“镰刀弯”地区优化调整玉米结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一是调整有空间。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的台阶,特别是玉米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保数量的压力有所缓解,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腾出了空间。二是发展有需要。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膳食结构多元化,营养健康、生态安全农产品市场广阔,特别是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镰刀弯”地区优质专用饲料需求旺盛,可实现粮食等农作物的就地转化和过腹转化。三是种植有基础。“镰刀弯”地区属于多元种植区,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而且有多种作物轮作的传统和习惯。特别是“粮改饲”和粮豆轮作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为大面积推广积累了经验。四是调减有意愿。目前,由于政策扶持信号减弱和市场价格下行信号增强,“镰刀弯”地区农民有意调减玉米,发展高效种养。该区域收储仓容紧张,露天存放多,安全隐患大,主产区支柱企业的粮食精深加工开工不足,地方政府责任大,有意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优化“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结构,既是适应性的主动作为,更是战略性的积极调整。

怎么调?

调结构不只是面积的简单增减,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玉米面积增长过快,种植结构却很单一,玉米深加工跟不上。推进“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主要是适当调减非优势区,对优势核心产区不仅不调,还要加强产能建设,保障谷物基本自给。

怎么调?过去有好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归纳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地调,重点是调减高纬度、干旱区的玉米,扩种耐旱的杂粮杂豆。这几年,玉米面积逐年扩大,种植范围由过去的北纬48度扩展到北纬50度,从年降水量350毫米以上的半干旱区扩展到250毫米左右的干旱区,这其中有一些地方是不适宜种玉米的。比如,黑龙江的第四、第五积温带,无霜期仅有90多天,也将大豆、小麦改种玉米了。玉米是雨养作物,基本在雨热同季种植,靠天收,一旦发生早霜、伏秋旱,产量损失很大。比如,前年河南西部和辽宁西部等地出现“卡脖旱”,几乎没有收成。这些区域,一定要考虑种植的适应性,引导农民把玉米调减下来,改种耐旱的杂粮杂豆和生育期短的青贮玉米。

二是种养结合地调,重点是粮饲兼顾,适当调减籽粒玉米、发展青贮玉米。近年来,牛羊肉需求旺盛,市场价格好。农业结构调整要适应这种需求,发展满足牛羊等草食畜牧业需要的青贮玉米和青饲料等作物。生产青贮饲料,就是把“粮仓”变为“肉库”和“奶瓶”。发展青贮玉米,既能减少籽粒玉米带来的库存压力,又能为草食畜牧业提供优质饲料,一举两得。要在农牧交错区、养殖集中区,根据牛羊的养殖规模,科学确定青贮玉米面积,以养定种。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粮改饲”试点,中央财政投入资金3亿元,在河北、山西等10个省区,30个县开展试点,取得了显著效益。2015年,共落实“粮改饲”种植面积286万亩,收储优质青贮饲草料995万吨,同比分别增加56.2%、56.7%,带动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348万亩,拉动秸秆饲料化利用1830万吨。

三是生态保护地调,重点是调减石漠化地区的玉米种植,发展果茶等经济林和饲草。现在玉米种植南北跨度很大,这其中不少地方是高寒山区和石漠化地区,土层薄、土壤易被侵蚀,加重了水土流失;而且东一窝、西一窝,不集中、不连片,难以实现现代化生产。这些区域应该把玉米调下来,改种有生态涵养功能的果茶等经济林、牧草饲草等,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种地养地结合地调,重点是改玉米连作为粮豆轮作。2015年农业部在东北开展粮豆轮作试点。据了解,黑龙江北安市成为粮豆轮作试点后,共落实轮作面积2.7万亩,每亩补贴150元。基层干部和农业专家表示,粮豆轮作不仅增加产量,还可以保护黑土地,减少病虫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重点是恢复玉米大豆轮作种植,不仅能合理调减玉米面积,还能够发挥豆科作物固氮养地的作用,也能够增加效益。

五是有保有压地调,稳定粮食产能。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决不能放松玉米生产。玉米作为第一大粮食作物,适当调减的同时一定要保持产能稳定,特别是重点核心产区要保持基本稳定,产能要有保障。而“三北”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西南石漠化区等非优势产区,特别是黑龙江第四、第五积温带,应该适当多调减一些。要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做到有保有压、合理适度调整。

六是围绕市场调,尊重农民意愿。重点是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导作用。市场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导航灯。要坚持市场导向。粮改饲试点要做到种养统筹,饲草料产量要和当地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匹配。要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牧业龙头企业和饲草经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行订单种养、产加销结合。尊重农民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搞好服务和引导示范,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充分调动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性。

如何落?

调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考量,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尽管调不调是农民说了算,但怎么调、种什么、如何保障收益还需要政府部门帮助做好规划,有序推进。

一要加强统筹协调。所在省份农业部门要成立结构调整领导小组,加强协调指导,落实政策措施,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协作机制,定期开展工作进展交流,协调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根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分区制定好结构调整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调整方向和重点,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有序推进玉米结构调整。

二要强化政策扶持。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时间紧迫,涉及国家、农民、企业等多方面利益。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扶持,鼓励支持农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种植结构调整。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维护农民利益,保护生产积极性。支持主产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核心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稳步扩大粮改饲、粮豆轮作试点规模,并向“镰刀弯”地区倾斜。完善农产品目标价格补助和生态补偿政策,提高大豆种植效益,引导农民扩大粮豆轮作。完善粮食统计制度,合理确定玉米统计分类,明确将青贮玉米等饲料作物纳入粮食统计范围,保护主产区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参与种养、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三要推进创新驱动。实施科技、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重点是推进种业创新,加快选育高产优质抗逆、适宜机械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选育适宜饲用的高生物产量、高淀粉、高粗纤维的青贮玉米品种,选育早熟矮秆高蛋白大豆品种,加快杂粮杂豆作物品种提纯复壮。选育推广优质的饲料品种,减少进口替代,加强品种管理,防止越区种植。加快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机制创新重点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特别是做大做强一批牛羊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示范带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要完善金融政策。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政策,引导玉米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立信贷担保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改饲、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促进农牧结合。加大对龙头企业、有实力的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其积极参与玉米结构调整。给予粮改饲青贮窖建设补助和生产贷款支持,鼓励工商资本参与种养、收储、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增值增效。

五要促进加工转化。完善农产品加工扶持政策,支持东北等主产区发展玉米精深加工,提高就地转化率,实现增值增效。继续实施陈化玉米乙醇生产补贴,促进库存转化。将玉米精深加工审批权下放到省,提高玉米主产区加工企业购买临储玉米的补贴标准。同时,对东北地区玉米出关恢复运费补助,鼓励南方加工企业使用国产玉米。

六要加强指导服务。着力推进生产全过程服务指导。在产前,重点做好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工作,供应安全对路的优良品种,引导农民主动调。在产中,重点是根据种植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技术方案和技术模式,增强农技服务的针对性,指导农民种得好。在产后,重点是搞好流通、加工、贮藏、金融、保险等服务,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益。加快推进生产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七要搞好市场调控。健全玉米统计监测制度,加强对玉米生产、消费、进出口、储运等重点环节的监测,建立健全中长期玉米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和信息会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玉米市场动态。加强市场调控,完善玉米储备调控体系,优化储备布局,建立吞吐轮换机制。加强玉米进出口调控,根据国内外市场供求情况,把握好玉米进口节奏、规模、时机。加大对粮食走私的打击力度,保护国内玉米生产者的利益。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社会公众适当调整膳食结构,大力倡导科学用粮、节约用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