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农业保险承保的农作物品种达189类,主要农作物突破14.5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59%,三大主粮作物平均承保覆盖率超过70%。“十二五”时期,各保险机构累计为10.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6.5万亿元,向1.2亿户次农户支付赔款914亿元,农业保险对农业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重要的“稳定器”和“助推器”作用。
在总体形势持续向好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首先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低保费、低保障、同质化”的传统农险已难以满足他们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风险保障需求,不能适应现代农业“高成本、高收益、特色化”的生产特点。其次,在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对农民群众收入的影响要明显大于自然风险的影响,传统农险以保自然风险为主的产品设计无法解决农业市场化带来的新问题。再次,对于普通兼业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而言,生活领域的风险(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家庭财产损失等)和农业生产领域的风险对于他们的影响同样重大,迫切需要在传统农险的基础上,补充发展“涉农保险”业务(农民健康保险、农民意外伤害保险、农村房屋保险等),完善农村社会保险体系,使“农业保险”升级为“三农保险”,更好地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央政府表达出发展农业保险的强烈意愿。今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有43处提到“保险”,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篇章中更是被重点提及。特别是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中提出,要探索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广大农民群众和农业企业也对农业保险的创新充满期待。
近期,本刊记者走进多家农业保险公司,记录下他们在基层一线的创新和实践。
新型经营主体专属高保障产品
获赔金额是传统农险的2.2倍
“你看我手机里存的照片,当时的情景惨不忍睹,冰雹砸在玉米上就剩下一个光杆,叶子都被打没了……”回忆起2015年8月的那场雹灾,河南许昌长葛市晋开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王小磊仍连连摇头。
晋开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共流转土地近4000亩,拥有28台大型农业机械,固定资产近500万元。42岁的王小磊是开封人,投身农业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却经历了两次大灾。2014年7月,河南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旱灾,长葛附近河流断流,晋开合作社种植的玉米因为浇不上水绝收,最后被当作青贮卖掉,每亩收入只有200元,而当地种植玉米的物化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灌溉和机耕收等)每亩近400元,土地流转费用高达每亩1000多元,合作社当年亏损巨大。2015年8月,长葛地区遭遇冰雹灾害,合作社种植的3400亩玉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414亩绝收,775亩损失达到6成,1000亩损失达到3成),9月底又遭遇了风灾,合作社1060亩玉米发生倒伏。所幸这次王小磊投保了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高保障农险产品,挽回了85.71万元损失。
“之前也有其他公司来推销农险产品,但赔付金额较低,对我们这样大规模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没有太大作用。”王小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玉米,如果购买传统农业保险产品,每亩地要交4元保费;购买中原农险研发的高保障产品,每亩地要交10.5元保费,虽然保费多交了几块钱,但保险金额却从每亩329元提高到了700元,多了371元。
中原农险许昌市服务组负责人闫松告诉记者,冰雹和风灾发生后,中原农险迅速启动了理赔程序,会同当地农业植保专家一起到田里勘测评估,通过无人机航拍定损,秋季收获后最终对晋开合作社共赔付85.71万元,若是投保传统农业保险产品只能赔付38.79万元,高保障农险产品获赔金额是传统农险的2.2倍。
记者了解到,2015年5月正式获批开业的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由省内17家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发起设立,由省财政厅代表省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是河南省第一家“豫字号”保险公司。
“研发农业保险新产品必须接地气。”中原农险总裁姜华女士告诉记者,开业之初中原农险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传统农业保险保障程度不足是困扰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老大难问题。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普遍投入大、对灾害风险敏感度高,而基于小农户设计的传统保险产品保险金额较低,甚至难以覆盖种植物化成本,远远无法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保险需求;同时,传统农业保险的保障范围较窄,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中原农险向河南省财政厅递交了《关于报备创新性农业保险产品的请示》,2015年6月,省财政厅下达批复,同意中原农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面向小麦和玉米种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产品,凡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均可参保。
“与传统产品不同,创新产品保险金额的确定不仅考虑生产投入的物化成本,还考虑一定比例的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较大幅度地提升了保障水平。”姜华介绍说,比如传统小麦、玉米保险每亩最高赔偿447元、329元,而新产品最高每亩赔付分别为800元、700元,个人依然只承担20%的保费,政府补贴80%。同时,新产品在传统产品保险责任(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病虫草鼠害)的基础上增加了火灾、灌溉费用、倒伏收割费用这三项针对性很强的专属特色。“比如晋开合作社,因风灾玉米倒伏后他们没法采用机械化收割,只能雇人人工收割,我们按约定每亩赔偿了30元的倒伏收割费用,而传统农险产品主要承保产量损失,对这些费用不予承保,显然不能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求。”姜华说。
保障范围更广,保险金额更高。尝到实惠的王小磊今年又给合作社的冬小麦上了保险,而得到消息的晋开集团已动员旗下的其他合作社共5万亩土地一同参保。
气象指数保险 “保险+期货”
从保自然风险到保市场风险的创新
指数保险是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发展,其将损害程度指数化,并以该指数为基础设计保险合同,当实际计算的指数达到合同规定水平时,投保人就可以获得相应赔偿。与传统农业保险产品不同,指数保险的赔偿并非基于实际损失,而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参数是否达到触发水平,实践中其大大降低了农业保险定损与赔付环节的高成本,提高了农业保险的供给效率。
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是国内指数保险创新的先行者。绿叶菜是上海市民蔬菜消费中必不可少的品种,夏季的高温、台风和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绿叶菜生产影响很大,不仅菜农收益直接受损,而且绿叶菜的供应也受影响。自2014年开办露地绿叶菜气象指数保险以来,安信农险共承保了2.46万亩次,菜农每亩只需自缴30多元保费,最高可获赔1200多元。该保险以累计降水量和日平均温度为气象因子,保险期间内,实际日平均温度高于约定的日平均温度或累计降水量高于约定的累计降水量时,视为高温保险事故或降水保险事故发生,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赔偿。如果青菜生长周期内实际日平均温度超过27.6℃、约定保险期间累计降水量为189.7mm,保险公司将按照赔偿的条款进行赔偿。
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传统农业保险的交易成本普遍较高。气象指数保险改变了传统蔬菜种植保险以实际损害为理赔依据的做法,促进部分菜农积极主动抗灾救灾。该保险同时省去了现场查勘环节与农户提供繁琐的证明材料环节,十分便捷高效,节约了大量的查勘成本,降低了农户保费负担。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天气指数保险试点不断增多,覆盖范围也逐渐扩大,目前国险、人保、太平洋、平安、安华、安信等保险公司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决定了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大,价格风险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传统的价格保险设计是当市场价格低于保险约定价时,保险公司赔付投保户。单一的价格保险在市场持续低迷时期,保险赔付率较高,例如2014年4月份上海市蛋品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鸡蛋月平均价格为3.63元/斤,保险公司约定保险价格为4元/斤,市场价格低于保单约定价,保险公司进行赔付,当月的鸡蛋赔付率达到371%,价格保险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安信农险最早尝试将农户的鸡蛋生产经营风险通过农产品价格保险集中,利用期货市场的对冲机制,平滑市场风险。在期货市场中,合约到期后,结算价格低于合约执行价,保险公司可从期货市场适当摊回经营成本。2015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安信与新湖期货合作开发鸡蛋价格期货指数保险项目,在约定鸡蛋的保单价格时,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执行价的场外看跌期权。当价格低于执行价时,差额部分由期货公司摊回给保险公司。
安信农险通过“保险+期货”将农业生产、价格波动等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建立了新型的再保险机制,为全国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是农业保险风险管理的重要突破。
农业保险助力精准扶贫
兰考农民“脱贫路上零风险”
“靠这100万元贷款,今年我多种了33万袋香菇,平均每袋利润2元,减去租地和人工工资,纯利润达到50多万元,而算上保费和贷款利息,融资总成本不到5万元,只是社会上普遍贷款成本的五分之一。”河南省兰考县红庙镇管场村的食用菌种植大户郭怀朝对记者说,他通过中原农险的农业贷款保证保险,以4.385%的年贷款利率从兰考县农村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元,使他领导的万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快速发展。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实现脱贫的重要途径,但贫困地区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在创业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普遍面临缺乏有效抵质押物、信用贷款难的资金瓶颈问题。”中原农险董事长毕治军告诉记者,作为特色创新险种,农业贷款保证保险是中原农险与兰考县政府合作“保险+扶贫”模式中的重点产品。通过其提供的有效担保,可以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生产经营过程中急需的流动资金,通过他们的发展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真正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富裕的道路。
合作源于2015年11月下旬的一场暴雪,兰考县政府扶持当地农民脱贫的300多座鸭棚、蔬菜大棚等毁于一旦,刚刚发展起步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如何化解产业扶贫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借助金融保险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扶贫开发?兰考一位主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来到中原农险寻求帮助。双方经过多次讨论与深入调研,认为通过保险功能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不但可以解决贫困农户因灾致贫、返贫的问题,而且通过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生活一揽子保险,为创业脱贫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风险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能够使贫困农户摆脱顾虑,激发主动创业脱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极大地提升政府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和政策效能。于是在2016年3月,一个全新的保险精准扶贫项目——“脱贫路上零风险”落地兰考,在全国率先将保险机制引入扶贫工作。
该项目覆盖兰考县23275户贫困家庭、77447个贫困个人。包含生产、生活两大领域的财产、人身、种植作物、农业设施、贷款担保、带动脱贫龙头企业等15类一揽子保险服务方案。项目总保费1269.38万元,农户需自交保费部分全部由兰考县扶贫资金承担。以此计算,兰考县通过缴纳近千万的保费,即可撬动高达84亿元的保险金,在使贫困农户摆脱顾虑的同时,大大增加了贫困户的人身保障能力以及生产的抗风险能力。
兰考“保险+扶贫”模式引起了河南多市、县政府和中央高层的关注。目前,中原农险和兰考县政府的保险扶贫合作模式示范效应开始发酵,其他县市相继开展的合作方式在“兰考模式”上有了不同创新。在南阳内乡县和唐河县,中原农险正与对方全面扩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合作,重点是用征信的手段支持贫困户、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平顶山汝州,当地已确定在扶贫和社会管理创新上引入保险手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社会管理,并将农险作为奖励的手段,给文明村70岁以上的老人由政府出资购买保险。在南阳邓州,支持养殖龙头企业带动脱贫的“政银保企四位一体”合作模式即将启动。在安阳滑县、新乡封丘、新乡原阳等地,保险扶贫工作也在进行中。
“以农为主的保险公司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中原农险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本身具有很强的变革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扶贫开发和政府职能转变中我们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未来将提供更多符合农民群众和政府需求的产品。”毕治军说。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