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协作开放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常英新 郭艳青 字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农村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攻坚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升为国家战略,依托全国农广校体系,广泛动员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担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责任,构建起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大体系。农广校作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核心和主体,需要探索协作开放、强健有力、合作共赢的职业农民培育体制机制。

担当的职责与任务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要素集聚,催生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015年,全国经营规模大于50亩的新型经营主体已发展到341万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努力打牢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和支撑,推动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突破资源环境瓶颈,解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和问题以及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壮大和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支持,需要构建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相互衔接配套的制度保障,特别需要有一个结构完整、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组织体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全国农广校紧紧围绕中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部署和要求,深挖内部潜力,明确职责任务,发挥系统办学优势,扩大体系覆盖面,完善基础工作平台、资源集合平台和教育培训平台。制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广泛动员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等社会力量,探索融入产业、深入乡村的教育培训新模式,培养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开展跟踪服务,提高培育效能,加快建立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十二五”时期,全国农广校以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含农垦)、345所市级校、2184所县级校的四级建制体系,开展了新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完成了学历教育65万人,绿色证书培训160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亿人次。2014年和2015年全国农广校共计培训职业农民100万人。

创新观念,

建立联合协作发展机制

起步于80年代初期的农广校体系,面对教育培训对象、教学实施方式、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和互联网等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一是农业生产趋于专业化和集中化,生产成本压力加大,社会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要素愈加关键;二是农户分化,农民异质化程度提高,复合型立体化的教学内容成为农民的主要需求,引导创新创业成为培训的重点和主流;三是教育培训资源多元而丰富,但传输给农民的渠道和方式并不顺畅,需要系统筹划和推动;四是作为教育培训主体的农广校条件建设缺位、内生动力不足,亟须体制机制的转变和突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作开放是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大局和方向,是发挥优势,弥补短板的有效方法。在现代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城乡一体化制度支持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和农业经济组织支持体系共同支撑下,加快构建开放协作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注重创新教育内容,加强职业农民文化、技术、管理培训,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满足农民专业化、高水准的生产管理需要;二要提升创业能力,培养关注市场信息、捕捉市场商机、生产适应市场需要的安全农产品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农广校条件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构建教育培训支撑体系。

构建开放协作体系就是要拓展主体的职能和机构,建设好主体队伍力量,同时紧紧依靠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中心的能力资源,发展传统的媒体教学方式,接纳大数据、智能化的支持,满足农民多角度个性化学习需求。就是以农广校体系作为一个支点,撬动起广泛的科技教育推广资源,汇聚合力,共同投入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之中,让源源流出的农业农村人才返乡就业和创业,让留在农村的务农青年发展农业产业新业态,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致富。

探索构建协作开放体系的实践

(一)强大的协作服务中心

全国农广校体系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科教发(2013)7号]要求,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农广校发挥协作服务中心职能,重视统筹协调作用,强化专门机构影响力,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工作,推进认定工作,推广扶持经验。积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等多方资源和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探索部门内的整合提升、部门间的联合互补、“国家队”与社会资源聚合汇力的创新路径。目前,全国农广校体系协作服务中心的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共建共享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培训的基础和保障。2015年,全国农广校尝试建设专业技术师资和通用知识师资两个类型师资,专业技术师资主要从本地推广人员中聘请和国家和地方产业技术体系中聘请,按照省、地、县三级建设模式。建立教师与学员“一对一”或“一对多”相对固定的关系,通过“对话交流”、“诊断式提问”、“保姆式跟踪服务”等方式,发挥导师产业发展引导、生产技术指导和教育培训辅导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师资队伍建设的开放状态,迈出建设协作开放体系的重要一步。

(三)农业产业链上的农民田间学校

全国农广校正在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以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在农业产业链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将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作为农民的课堂,将新的经营方法、新技术应用作为重要学习内容,将农业技术人才作为传帮带的指导教师。农民田间学校就是农业技术集成基地,也是农业生产的现场展示交流基地,如宁夏西吉农广校创办的马铃薯田间学校、草畜田间学校、特色蔬菜田间学校等等。农民田间学校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围绕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教会农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做好生产决策。截至到2015年,依托各地有影响的示范性合作社等建设了4万所农民田间学校,实现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重大突破。

加快发展协作开放体系的途径

加快发展协作开放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倡导开放协作体系发展新理念,作为主体要有教育培训的大局观念和“一主多元”的整体意识,进行协作开放的布局规划,创设有利于农广校、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共同参与的政策,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力。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协调机构,保证公益性教育培训机构的经费投入,确保结构优化,赋予职能和强化影响力。三是建立顾及全局、协调差异、沟通协作的工作机制。凝练任务目标,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工作磋商制度,搭建共享资源集合平台,破除部门领域和行业界限,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四是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配置升级,争取中央和地方资金投入,加强农业远程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置,补齐条件建设的“短板”,创造优质教育培训服务条件。五是建立完善的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宣传和督导检查。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分级推进。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评价制度,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做好工作评价,营造有竞争力的教育培训环境。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