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粮生产势头好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字号:【

5月25日,记者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获悉,目前全国春播过八成。西南地区夏粮收获已近尾声,黄淮海地区即将大面积开镰收获,油菜籽也进入成熟收获期。总的看,今年粮食和农业发展势头较好,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有序推进。

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从农业部农情调度和专家实地调查情况看,如果后期不发生大范围的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今年夏粮仍将是一个丰收年。主要基于以下判断:一是面积基本稳定。预计夏粮面积4.14亿亩,其中冬小麦面积3.39亿亩,均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气象条件总体有利。夏粮生育期气象条件前期较差,后期光温水匹配较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期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从主产省反映情况看,今年冬小麦产量“三因素”呈现“一减两增”态势。穗粒数减少。主要是由于去年秋冬种期间,黄淮海部分地区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连阴雨,小麦播期推迟。同时,去年小麦提早10~15天进入越冬期,今年1~3月份出现多次强降温天气过程,小麦冬前和返青期苗情不如上年,特别是部分晚播麦田群体偏小,分蘖成穗率低,亩穗数不足。穗粒数持平略增。主要是由于小麦自身调节此消彼长的关系,群体偏小、株高偏矮、田间通风透光较好,利于分蘖成穗,加之拔节孕穗期墒情温度适宜,对幼穗分化和结实成粒有利。千粒重预计增加。今年大部地区开花期普遍提前3~6天,灌浆期延长,加之近期主产区普降一次“灌浆水”,光照充足,利于增加粒重。

早稻生产保持稳定。各地把稳定早稻生产作为确保口粮安全的重要内容,及早安排部署,落实关键技术,推进机械作业,提高播栽质量。一是面积持平略减。受国家调整早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影响,农民收益预期减少,早稻面积略有下降。二是集中育秧机插秧面积扩大。各地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大力扶持新型种粮主体,积极引导育秧专业户、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开展集中育秧和机插秧。今年全国早稻集中育秧面积3000多万亩,比去年增加350多万亩;机插秧面积2050多万亩,比去年增加120多万亩。三是长势总体正常。今年早稻播种以来,大部地区气象条件较好,水热充足,秧苗长势较好,生育期总体正常。据5月上旬农情调度,当前早稻一类苗比例43.6%,同比减少1.6个百分点;二类苗比例40.8%,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三类苗比例15.6%,同比减少0.2个百分点。除广东、福建早稻长势不如去年同期外,其余省份均好于或与去年同期相当。

春播进展总体顺利。入春以来,全国大部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农作物播种出苗,特别是东北地区是近几年墒情最好的一年、播种进度快、播种质量高。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5月24日,全国已播各类农作物12.04亿亩,完成春播意向的90.2%,进度同比相当。其中,粮食已播90.3%,进度同比快1.1个百分点;棉花已播91.0%,同比慢0.6个百分点;油料已播82.2%,同比快1.2个百分点;糖料已播97.4%,同比快0.9个百分点;蔬菜已播94.8%,同比快1.2个百分点。粮食作物中,中稻栽插已过七成,进度同比快4.5个百分点。春玉米、春大豆、春小麦和薯类播种均过九成,进度同比略快。

调结构开局良好。今年以来,农业部按照中央的要求,及早安排,科学谋划,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春玉米播种已接近尾声,结构调整进展较好,玉米调减趋势明显。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有序调。制定下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特别是针对当前玉米产大于需、大豆生产缺口大的情况,做好“减法”,重点是调减非优势区玉米。制定下发了《“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调减玉米面积5000万亩以上,今年调减1000万亩以上。做好“加法”,扩种大豆、杂粮杂豆、马铃薯、优质饲草等。制定下发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增加4000万亩。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强力调。聚焦“镰刀弯”特别是东北地区,多次召开结构调整的专题会议,对玉米结构调整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将玉米调减任务分解到省、落实到县,并先后11次派出工作组和督导组,赴东北、黄淮海等结构调整任务重的区域督促落实情况。三是推进农牧结合带动调。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扩大粮改饲补助试点规模,专项安排资金10亿元、增加7亿元,试点县由30个增加到100个,探索农牧结合调结构的有效途径。科学选择种植品种,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饲草。做到以养带种、为养而种,确保生产的饲草销得出、用得掉。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引导调。整合32.5亿元资金,重点支持米改豆和粮改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湖南重金属污染区、河北地下水超采区以及贵州、云南、甘肃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休耕试点。此外,配合发改委等部门,积极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引导各地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五是加强指导服务示范调。组织农业部专家指导组分区域、分作物制定了11个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意见(包括大豆、薯类、杂粮杂豆、饲料燕麦、青贮玉米等),并组织开展7次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指导各地因地制宜落实好结构调整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县的作用,率先示范结构调整的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关键技术落实。

转方式有序开展。转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藏粮于技战略提单产。着力打造绿色增产模式升级版。以高产高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环境友好为目标,开展协作攻关,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注重效益提升、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实施整县整建制推进,拓展创建内涵,提升创建层次,扩大示范效应。二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提产能。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按照“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要求,整合现有各类渠道的资金,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优先建设高标准口粮田。三是节本增效促进持续发展。继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华北、西北等地推广小麦节水品种,预计今年达到1000万亩,比去年增加700多万亩。河北地下水漏斗区推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的模式,调减用水量大的冬小麦100多万亩。

今年以来,粮食和农业生产在高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好势头,实属不易,是多种因素同向作用的结果。中央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释放了强烈的信号,国务院3月21日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春管春播、农业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各地各级农业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指导服务,扎实推进春耕生产。一是及早安排部署。农业部于2月19日(雨水当天)召开全国春季田管暨备春耕工作视频会议,对春季田管和备春耕进行动员部署。各地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召开相关会议安排部署,广泛动员发动,完善技术方案,强化分类指导,落实关键措施,扎实推进春耕生产顺利进行。二是狠抓政策落实。今年继续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保持价格稳定,中央财政专项安排小麦“一喷三防”补助15亿元,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补助5.5亿元,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补助5亿元,并在春耕生产前下拨到位。各地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三是加强指导服务。组织专家制定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春耕生产一线,开展巡回技术指导,落实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结合“百乡万户调查”活动,及时组织工作组深入主产区和灾区,调查了解苗情、灾情,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加快集成推广区域化、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四是狠抓防灾减灾。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实施主动避灾,做到科学抗灾。因地制宜推广种子包衣、深松整地、播后镇压等避灾关键技术。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针对4月中下旬江淮地区雨水偏多、赤霉病发生风险偏高的情况,准确监测,及时预警,适时开展喷防作业,大力开展统防统治,落实好“一喷三防”技术,遏制了病虫扩散蔓延。

目前正值“三夏”大忙时节,农业部将加强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技术,全力抓好“三夏”生产,为粮食再夺丰收赢得主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夏粮后期管理。做好后期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病虫害的防范,黄淮北部等地继续组织农民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灌浆速率,增加粒重,提高单产。二是精心组织跨区机收。搞好夏粮跨区机收,加强信息发布,搞好机具调度,提高机收效率,确保颗粒归仓。三是狠抓夏种夏管。及早做好夏播物资和技术准备,发挥农机作用,指导各地熟一块、收一块、种一块,加快夏播进度,增加适播面积,提高播种质量。指导黄淮海地区调减部分低产夏玉米,改种夏大豆、夏花生等作物。四是强化防灾减灾。做好主汛期农业防汛抗旱工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灾情调度,强化指导服务,重点做好长江中下游、淮河、松花江、嫩江流域洪涝灾害防御,确保安全度汛和农业生产安全。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