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休闲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重庆市各级有关部门也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下,重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从郊区到山区、景区到农区、零星到集群、观光到休闲快速扩张、转型发展态势,正逐步成长为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到目前,全市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8个、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最美休闲乡村3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势头较旺。
一是集群式发展迅速。全市所有区县或大或小都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农家乐由原来的单个叫卖发展成抱团经营,休闲农家由原来的星星点点发展成集群连片,有的区县发展态势良好,示范作用突出,当地村民或经营,或保障,或服务,产业链逐步形成。发展乡村旅游景区景点3000余个,休闲果园5300多个,休闲渔业4.9万亩,高山扶贫纳凉村177个,农家乐2万余家。初步形成了都市功能拓展区以都市农业和特色村落为代表、城市发展新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代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以乡村田园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代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组团式发展格局。
二是发展类别类型多。由原来只能提供游客吃饭的农家乐,发展成观光旅游、田园休闲、山地景观、民俗风情、景区依托、生态文化、农事体验、产业基地等多种类型,以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全市已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7个、名村2个,市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10个、名村10个,休闲模式不断丰富。
三是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吸引了大批投资者。由原来的农民自筹资金到村镇集资开发,再到现在的乡镇企业家、工矿企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外资企业等多元主体投资开发经营。据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
四是经营管理逐步规范。随着各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区县因地制宜,出台了相应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惠政策,健全了各种规章,加大了对经营服务水平、卫生和价格的管理,经营方式逐步走向规范。
五是休闲产业日趋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加快融合,产品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链条日益完善,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1.27亿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近230亿元,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50万人、农民脱贫致富20余万人。去年的国庆长假7天,市农委推出75条美丽乡村精品游线路,旅游人次达到508万,旅游收入56872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层次较低,特色不够突出。重庆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在还处于初级到中级的发展过渡阶段,经营主体是以当地农民为主,经营形式多数还停留在农家乐层次上。全市的农家乐从房屋的风貌到结构布局及室内装饰都相差无几,有首顺口溜总结得很形象,概括得很精辟,即:“一个院子十间房,麻将桌子摆中央,三个妇女院里坐,两个老汉在厨房。”
二是经营方式单一,综合开发利用欠缺。多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千篇一律,全是吃喝、打牌和钓鱼“三大项”,缺少体验、休闲、采购等项目。重庆民族、民俗文化丰富,但各区县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均没有突出本区域的乡土人情特质,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较少。
三是监督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重庆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自主开发、无证经营的现象比较突出,个别地方为了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平山伐林,乱搭乱建,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有些规模比较大的经营户,为了吸引游客,盲目引进外来动植物,埋下了外来生物入侵的隐患。目前全市发现78种外来入侵植物,不同程度的入侵面积达1035万亩,造成当地自然生态系统或景观发生明显变化或使局部生态失衡,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些地方已造成部分水下生物死亡、景区林木生病枯死等现象。
四是服务质量较差,食宿卫生水平有待提高。多数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区)特别是以农家乐为主的经营点,一般都是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责任田或转包租赁的土地栽种瓜果蔬菜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家长就是经营管理者,家庭成员就是服务人员。从业人员基本没有接受过规范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食宿卫生条件差、宰客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发展思路
一要结合重庆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重庆的主要优势集中表现为“五有”:一是有丰富的资源。重庆地貌复杂,形态多样,巍峨山川、起伏丘陵、苍翠森林、坦途平坝、幽深河谷、纵横河流等相间分布境内,山、水、林、泉、瀑、峡、洞等各具特色,自然景色绮丽,地理条件适合。重庆又是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并存,立体气候明显,农村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深厚、农事活动多样、农业景观丰富。二是有便捷的交通。重庆有长江黄金水道、3个机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500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第一;铁路运营里程超过2000公里,形成了“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乡镇通畅率和行政村通达率均达100%,行政村通畅率达83.9%。便捷、通畅的交通条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城镇常住人口1780多万人,城镇化率达60.9%。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余,到乡村休闲观光、避暑纳凉,已成为放松身心的一种全新体验。每逢节假日和周末,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成群结队云集农村,流连忘返于乡村田野之间,欣赏田园风光、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菜肴、体验农事活动。四是有大景区的带动。重庆成功创建“世界温泉之都”,打造了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大足石刻、酉阳桃花源、石柱黄水等一批旅游精品,吸引了大批旅客,并带动了周边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2015年,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3.92亿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2251.31亿元,同比增长12.4%。五是有消费能力。从重庆城市居民生活看,逐渐出现了有钱有闲的好势头:2015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了8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39元,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公共假期115天,加上年休假,全年约有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在这种优势条件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可以增加农民的“农外”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要科学制订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十三五”期间,重庆市要按照“五大功能区”的定位,大力发展以“千年巴渝,多彩乡村”为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都市功能拓展区,以满足城市需求、服务城市为目标,重点发展园艺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打造以都市闲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区;在城市发展新区,围绕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2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以巴渝乡情为主题的现代农业景观示范区;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围绕建设“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大力构建农产品特色经济板块,打造以山水真情为主题的滨水生态农业体验示范区;在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围绕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打造以民俗风情为主题的武陵山民俗特色农业休闲示范区。
围绕“五大功能区”划分,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思路,在完善“巴渝·醉美乡村”常年推介精品线基础上,分季节推介精品线,即春踏青、夏避暑、秋采果、冬年节。结合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打造10个以上区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县,创建3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一批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最美田园。争取到2017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到2020年,达到5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的目标。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做多方努力。第一,统筹科学规划 。针对目前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业主自发开发,缺少整体规划,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尽配套,市场定位不明,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等问题,根据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经济、环境及民俗等因素,按照产村相融的原则,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优化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第二,突出区域特色。按照“统筹规划、塑造品牌、均衡发展、打造精品、产业共荣、分步实施”的发展思路,彰显“民俗、民风、民情、民味”和“风物、风采、风俗、风味”的巴渝乡村特色,重点打造“一核一环两带十精品”。“一核”:都市功能拓展区乡村休闲观光发展核;“一环”:城市发展新区乡村休闲度假发展环;“两带”:长江三峡乡村度假带和武陵山乡村风情度假带;“十精品”:打造十大精品片区。
第三,抓好典型带动。目前,乡村旅游对巴渝文化内涵、农耕文明传承挖掘还不够充分,服务内容也有待进一步丰富。为此,我们将筛选一批有重要价值和重庆特色的代表作,进行挖掘、包装和宣传,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带动提升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第四,实施提升行动。深入探索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以农耕文化为魂,扎实推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以美丽田园为韵,扎实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以生态农业为基,扎实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
第五,强化政策支持。各地要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旅游、税收、金融、保险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积极研究和争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扶持政策措施,共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四、发展意见建议
一是建立高规格的协调小组。建议由党委或政府常务或分管领导亲自担任组长,农林、旅游、国土、财政、建设、商业、质监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具体协调处理涉及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是编制高质量的发展规划。结合市、区县十三五规划和各地不同的自然资源特点、风土人情、建设管理能力和市场需求,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合理布局,编制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开发建设。规划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有明晰的发展思路。以落实“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宗旨,以产业为依托,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为主题,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成兼有农业生产与旅游功能的新兴产业。
2.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整合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观,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初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特色突出、具有品牌”的乡村旅游体系,努力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四季常青”的产业。发展成集农家乐、山地生态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园、体验农业基地(场)和农俗节庆购物五大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在充分考虑经济承载能力和周边发展优劣势的前提下,对每一个发展点(区)进行量身打造。
4.遵循几条基本原则。一是行政引导、业主参与。充分发挥行政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加强引导,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确立业主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市场导向、注重效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市场意识贯穿于可开发性分析、项目策划中,打造本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在获得合法利润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依托产业、科技支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充分依托现有农业资源和设施进行产品开发,提供多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结合农业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将高科技用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管理。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镇街农业资源优势、时令特点和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突出区域特色、文化特色。五是持续发展、绿色旅游。项目建设和产品开发,要特别注意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性、环保性、长远性和安全性,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制发指导性强的文件。建议以党委或政府名义制发《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推进步骤、工作措施、配套政策、考核机制等,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是出台一套完善的配套政策。首先在市级层面上,应出台符合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相关部门要不断总结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加强配套政策研究,进一步在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实施标准等方面发展完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具体包括:
土地政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涉及的就是用地问题,要优先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用地,纳入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保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用好用活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政策。激活农村宅基地资源,根据农民意愿,引导将多余产权房入股参与建设集中的、规模型产权式乡村旅游食宿设施,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活动。
财政政策。结合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支持相关配套的农业生产景点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对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财政统筹考虑。
金融政策。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放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信贷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信托投资等服务方面予以优惠。鼓励农民以“三权抵押”等多种形式入股兴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担保机构要为有条件、有基础的业主提供信用担保,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主做大做亮品牌。
税费政策。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引导业主和农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生态乡村旅游景区视作农业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景区内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可以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而在景区直接用于采摘、观光的种植、养殖、饲养的土地,要免征土地使用税。此外,在乡村旅游管理、经营上可降低税费。
交通政策。凡主城持有联票牌照的轿车和旅游用车,在周末和节假日,外环(三环)以内免收路桥费,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到乡下去观光、休闲、旅游。
五是要有切实可行的宣传推介手段。通过“互联网+”和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各种节会等形式,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新闻媒体应利用报刊、广电、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以及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把城市居民引导到农村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者,应善于宣传自己的经营方式和特点,主动与当地相关部门和新闻媒体接洽,积极筹办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活动,以赢得更广泛的市场和更多游客的青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