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南 牧民期盼提高草原禁牧补助标准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青海省贵南县在巩固完善草原承包的基础上,扎实推进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一是全面完成草原承包;二是有序发放补奖资金;三是基本完成禁牧减畜;四是建立健全草原管护员队伍。

贵南县实施草原补奖政策4年多来,不仅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政策性收入,而且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草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随着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的逐步落实,规范了农牧民放牧活动,不仅实现了草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还使草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中度以上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草原退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二是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转变。全县以实施草原补奖政策为契机,不断加强牲畜棚圈、青贮窖及贮草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当地草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利用42万亩退耕还草地和10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草产业示范园区,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集约化养殖。三是草原流转经营日渐增多。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租赁草原,进行补播改良,开展划区轮牧,提高了草原资源的使用效率。据统计,全县草原流转面积达36万亩,约占可利用草原总面积的5%;涉及农牧户5430户,占总户数的38%。

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草原禁牧补助标准低。这是调查中农牧民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森多镇完秀村的村民特杰加告诉我们,他们这流转一亩草原的费用是50~100元;自己不放牧了,将草原租给别人,每亩最少可以收入50元,现在的补助标准(禁牧每亩补助6元)太低了。不论是从弥补禁牧损失的角度,还是从补偿增加的舍饲养殖成本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补助标准都有待提高。同时,当地流传草原期限较短,流转合同大多一两年一签,存在部分牧户流转草原后过度放牧使用的现象。二是后续产业发展有待加强。牲畜暖棚、人工饲草料地、草原围栏等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当地草牧业转型发展,影响了政策实施成效。部分农牧民禁牧后搬迁到城镇近郊定居,缺乏稳定的转产就业渠道,有的不得不重返原居住地放牧。由于防治标准低、防治面积小,一些地方草原鼠虫害危害面积越来越大,破坏了草原禁牧成果。三是草原管护难度大。贵南县草原监理站只有一名站长,没有其他任何工作人员,缺人缺编现象严重。当地村级草原管护员一人平均要负责5万亩以上的草原,每月只有1000元工资,且没有执法工具和交通补助,草原管护难度大。四是部分牧户未纳入政策范围。由于新增户、分户等原因,目前贵南县共有8475户农牧民(占比60%)未被列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范围。有的地方不得不将综合补贴资金按户在全村平均分配,降低了每户补贴标准,影响了政策效果。

(农业部百乡万户赴青海调查组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