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里的年轻人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姗 字号:【

苏州御亭农业产业园充分发挥科技、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创建“新型职业农民综合培训服务中心”, 打造技术、培训、创业平台,全方位、多渠道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近年来引进10余家青年创业团队,接收20余名大学生实习,正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孵化基地。

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的御亭农业产业园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当他们的同龄人聚集于城市,忙着继续读书、参加公务员考试、在企业中摸爬打拼,他们却走出校门当起了职业农民,把火热的青春献给了广阔的田野。在农村的土地上,这些80后、90后的理想以另一种方式肆意生长,青春绽放。

女硕士变身“草莓姐”

1983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林亚萍,2001年-2008年就读于扬州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2008年8月,林亚萍作为望亭镇虞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引进的第一位硕士,走进了新埂村担任虞河蔬菜基地技术员。可是一身的书卷气,多少让村民投来质疑的目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林亚萍挽起长发,卷起裤腿,钻进了田间地头,除草、播种、浇水,老农民做的事,她照单全收,喷药、驱虫、插枝,她最新、最前端的技术让员工们眼前一亮。很快,林亚萍就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这个来自淮安的姑娘,戴上大草帽俨然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民。

2009年8月,林亚萍向村里租赁了15亩土地,自主创建“大学生创业园——草莓基地”,培育脱毒草莓。相比于普通草莓品种,新技术避免苗株带病种植、少用药,种出来的草莓更加绿色生态。就在那年底,林亚萍怀孕了,她顾不上休息安胎,挺着大肚子,每天泡在大棚里,精心照料每一株果子。由于首次尝试,又没找对销路,2010年6月,结束了一季草莓的种植,林亚萍却亏了近5万元,这相当于搭上了她一年半的工资。

“当时兜里没钱了,的确有想放弃,不过静下心来想想,吃了苦头有了教训,第二年再种,就有经验了。”林亚萍迅速联系了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得到了草莓品种选择、种植、病虫害防治和销售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从此,她每天白天工作、晚上进行资料收集和研究。2010年9月,林亚萍刚出月子,就召集了工人,进行新一轮草莓种植,这次她调整了步调,在脱毒草莓基础上,融入水旱轮作的生态新技术。不能出门,她就打电话远程指挥,放心不下草莓园,林亚萍甚至提前结束产假,匆匆回到基地。当水稻地里种植的草莓与其他的草莓一样开花结果的时候,林亚萍长舒了一口气。她的辛苦没有白费,草莓与水稻轮作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是适合当地的草莓种植方式。从经济效益上看,每亩地还增加了2000多元的水稻收益。

这次技术提升,林亚萍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还在2011年底,凭借水旱轮作技术获得了江苏省农村青年创业大赛第一名。2012年,林亚萍创办了苏州市小林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将草莓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至如今的30亩,年产草莓六七万斤,年销售额60多万。林亚萍还给她种植的草莓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林莓莓”,并注册了商标,今年还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如今的林亚萍还是御亭农业产业园的副总经理,她积极帮助周边的青年大学生一起设计他们的创业之路,“大学生加入后,我们基地的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研发,更快了”。林亚萍告诉记者。

海归工科男和他的盆栽蔬菜园

今年28岁的卢申宝,是个澳洲海归,专业学的是和农业不沾边的机械工程。随着近几年盆栽蔬菜、阳台菜园的兴起,他看到了商机。恰好一个朋友的父亲在马来西亚种植有机盆栽蔬菜已颇有经验,他决定将这种新型技术引入国内。2015年,在相城区举办的首届阳澄湖创客年会上,他和其他两个海归小伙伴,带着盆栽蔬菜项目,被人才引进到相城,在御亭现代农业产业园租下了10个温室大棚,踏上了阳台经济的创业路。

卢申宝的蔬菜园其实更像是一个盆景园。规整有序的盆栽,郁郁葱葱。装菜的盆,有圆有方,很像是栽种盆景使用的盆。“我们的盆栽蔬菜是采用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提供不使用农药、化肥、保鲜剂、激素的健康蔬菜。”卢申宝介绍说,每颗蔬菜的盆里,装的并不是土,而是名叫椰糠的有机基质,这种基质取材于椰壳丝,打碎后熏蒸消毒压成砖状运到国内。这样就不会因为使用土壤产生微生物病害、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也就杜绝了使用农药的现象。“我们用海藻肥和营养液,作为有机肥,替代了鸡鸭排泄物发酵制肥的传统。”他解释说,消费者购买活体蔬菜盆栽,只需配合使用他们的有机肥即可。

据了解,这一盆盆茄果的销售价格在120~180元不等,叶菜一棵6~8元,品种越珍贵、生长周期越长,售价也就越贵。比如,一盆进口品种的小番茄售价120~160元,一季可以生长1~2个月。整个农场,目前主要种植辣椒、茄子、黄瓜、小番茄、秋葵等爬藤茄果。这些茄果送到客户家里后,每天浇一点儿水,配合施有机肥,还可以继续生长,方便客户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果。不仅如此,卢申宝的农场还可以根据客户对品种的要求进行蔬菜个性化种植与销售。

“这种盆栽蔬菜放在阳台,既可以观赏也可以吃。一个阳台就成了一个菜园,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还是挺有吸引力的。客户的菜吃完了,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会把新的菜送上门。”卢申宝告诉记者,阳台菜园的趣味性,蔬菜的安全性和蔬菜速递的销售方式,令他们刚刚起步的事业小有起色。他对客户群进行了统计,年轻人占了大多数,还有不少高端餐饮和百货。

“很多人都好奇我为什么会选择农业,在我看来,当我们把创意、技术,以及年轻人关于市场的概念融入农业中来,农业也就不再枯燥,而是变得有趣起来。”在卢申宝看来,以盆栽作为切入口,进军农业,可以缩短盈利周期。下一步他有意向与农场合作种植,并进军商业综合体,推动盆栽蔬菜的销售。

农二代的现代农业梦

1990年出生的朱赟德是土生土长的望亭人,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他的父亲朱伟琪就开始经销粮油,2009年朱伟琪承包了2000亩农田种植水稻,不仅是望亭镇的种粮大户,也是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正因为父亲的缘故,朱赟德高考时选择了扬州大学农资专业,毕业后子承父业当起了农民。

朱赟德当农民其实也有过犹豫。扬州大学毕业时,他想过留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但想到父亲长年累月在农田里的操劳,最终还是回到望亭做起了父亲的帮手。回到父亲身边,从一线生产到品牌营销、专利申报、市场开拓、人事管理,朱赟德样样都要干。“自己下地种田才体会到什么叫苦,农忙时节,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我就开始琢磨用什么方式提高效率。”

来到望亭时正是夏天,朱赟德看到好多人在田边背着药箱拖着长长的皮管给水稻除虫,父亲告诉他,除虫很费人工,二三十个人一天只能除虫一百多亩地。要是有个除虫的机器就好了,经过多方打听,朱赟德得知有进口植保机械可以在田间行走,便和父亲开车去湖州、南京等有植保机的地方实地考察。当时,国内只引进了30台这样的机器,而在使用的仅有几台。在他的坚持下,父亲拍板买了一台植保机。从此,一台有机植保机、一名驾驶员、一名配药员,两人一天就可除虫200多亩地,既节省人工又提高了效率。从父亲的眼神中,从员工的笑意中,他体会到了一份成就感。

在朱赟德看来,子承父业当农民非常值得。“现在种地和以前不一样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种地变得轻松很多、体面很多,也职业化很多。”如今,朱赟德当起了相城区金香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事务理事长,带领30多户农民,积极探索农业种植新模式,掘金现代农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