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 稻田养虾 增产增收两不误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许雪亚 李锦华 字号:【

天刚麻麻亮, 湖北省潜江市洞青垸村书记朱常清就站在自家的虾稻田里干起来活来——起虾、分虾,忙得不亦乐乎。朱常清以前单种水稻,去年加入千特水稻种植合作社,采用虾稻共作模式,每亩收入增加了近两千元。

潜江养殖小龙虾传统悠久,而“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几十上百亩成片作业的稻田,四周挖有一圈两三米宽的环形水沟。通过排水降低水位,让虾子自动回到水沟,田里就可以插秧。待到秧苗长壮实,再灌水升水位,虾子就和水稻共生了。如今,在潜江,这样的生态复合种养模式随处可见。

创新模式 瞅准商机建基地

2001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主权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打破了“稻田不能养殖小龙虾”的论断。2010年,经过农业部门反复实验,创新推出“虾稻共作”模式。原有的一稻一虾,变成了一稻两虾,并逐渐风靡潜江。

80后的刘军,年轻有为,是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早前一直从事农资经营等工作,有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在“虾稻共作”模式中瞅准了与小龙虾伴生的稻谷无公害特性,便一心决定加工生产优质大米,把握生态稻米的市场先机。

要生产生态大米就得有稳定的水稻种植基地,为此,刘军一直苦苦寻觅。

2010年,刘军结识了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农户张丙雄,经过一番攀谈,刘军决定把建立水稻种植基地从关山分场和张丙雄处进行突破,双方一拍即合。

在刘军派出的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张丙雄的小龙虾及水稻当年均喜获丰收,收购价更让张丙雄喜不自胜。当年收获的近2万斤水稻刘军以每斤1.85元(高于市场价0.60元)全部收购,委托浩口镇一家大米加工厂全部加工成稻米,并依其种植生长过程、特点取名为“虾乡稻”,定价为每斤6元。当年在潜江剧院门前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上,首批“虾乡稻”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一销而空。这让刘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眼光,决心将绿色生态稻米做大做强。2011年6月,刘军正式成立了以虾稻种养、水稻收购、加工、销售及常规稻种植推广、种养模式研究的专业合作社——千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张丙雄成为合作社第一位社员。

张丙雄尝到了甜头,便开始向周围的农民作起了口头宣传,加上刘军等人的大量游说,关山分场的不少农户也加入了千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般水稻每亩产量800斤,虾稻共作后,亩产平均可达1200斤,订单农户户均可增收40000元。实实在在的数据背后充分体现出创新的力量。2013年5月《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通过农业部专家组审定,“虾稻共作”获得了专家一致肯定。

“刚开始基地只有5000亩,老百姓见到效益,纷纷主动加入,截至2015年,合作社‘虾乡稻’生产基地(自有+订单)达到28000亩,收购‘虾乡稻’1820万公斤。”千特水稻种植合作社副理事长李汉东说。

一举三赢 绿色增收效益高

“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虾稻共作”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热情,还一举破解了农民种粮难题,实现了现代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

据了解,“虾稻共作”模式使用的农药是无公害农药,其使用次数也比常规稻田少3至5次,“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虾乡公司技术经理韩中梅告诉记者。

在病虫害防治上,虾乡公司的生产基地综合运用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除了使用频振灯等诱杀成虫外,还大力保护青蛙、蜻蜓、蜘蛛等益虫,推广鸭、虾、蟹等与稻配套的复合种养治虫。

此外,虾乡公司还采取“稻草留高茬还田”、“动物过腹还田”等土地有机质推升措施,提高腐熟的猪牛粪和鸡粪及沼液、沼渣施用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轻面源污染。

正因为从各个方面力保绿色无公害,在湖北省农业部门组织的水稻品质检测中,“虾乡稻”大米各项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合作社以培育优质稻为基础,推广应用生态环保栽培技术为重点,带动基地周边优质水稻生产,不仅推动了潜江全市水稻绿色无害化生产,实现农业增效,还带动农民增收。

“所有农业投入品统一采购,按低于市场价20%供给农民,产品由合作社按高于国家保护价0.6元/公斤的价格进行结算返点,仅稻谷一项收入,合作社就为社员增收1092万元。”李汉东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以前我们自己种经常遇到卖粮难,但基地的老百姓稻谷刚一收割,公司就拖走烘干,销路不愁,卖价还高,让人很是羡慕。”去年加入合作社的洞青垸村书记朱常清甚是满意。

从虾稻共作模式中受益的,不止朱常清一个。农民杨贤珥的丈夫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留下两个孩子,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生活十分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合作社成员稻谷不愁卖,收益还高不少,她便下定决心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以前她上半年种水稻,下季种小麦,一年纯收入每亩约1440元,30亩共计收入43200元。加入合作社后,采取虾稻共作的模式,每亩水稻收入1950元,小龙虾4000元,即5950元,扣除开支纯收入4950元,30亩田年收入148500元,从开始的步履维艰一步跨入小康生活。回想起这段岁月,她至今充满感激。

接二连三 线上线下不愁销

“我们加工的虾乡稻米,一公斤可卖到30元,虽比普通大米高出很多,但仍然十分抢手,远销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李汉东告诉记者。

合作社以“互联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形成了虾稻共作种养、生态稻米精深加工、“互联网+”农业营销等协调互助发展的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联合发展,带动8000人种稻养虾,1500人开展机械化作业,500人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1500人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形成无缝销售模式,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植根三农的接二连三产业链。合作社与公司联合生产的“虾乡稻”牌香米2012年获农业部举办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2013年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2014年获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2015年获西安第十六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品牌建起来,更重要的是维护,在“虾乡稻”品牌的打造上,合作社从选种、种植、收割、加工、市场流通等方面严格把关,保证“虾乡稻”产品的质量和信誉,逐步做大做强。

为确保稻谷达到绿色环保生态稻标准,合作社实行“五统一订”(五统即统一种养模式、统一农业投入品、统一烘干收储、统一标准加工、统一线上线下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订即订单收购)模式。此外,合作社还为社员全程提供技术服务,聘请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潜江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作为合作社技术顾问和技术指导,社员通过接受技术指导和培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保证了品质,提升了种养效益。

目前,公司生产的虾乡稻品牌高端大米供不应求,虾乡稻在当地更是响当当的特色农业品牌。2015年,推出新产品12个,获得消费者好评。

“潜江人,礼行大,来客就吃焌米茶”, “虾乡稻”和生态焌米茶等品牌,实行线上线下销售,市场运行良好。线上不仅与顺丰快递、农商100、淘宝网等合作,销往全国各地,眼下炙手可热的微商销售也如火如荼。线下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福建及湖北省内的武汉、宜昌等地区。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189万元,净利润518.88万元。

“据专家预测,国内市场的高档优质米需求量为2000万吨,中档优质米需求量为4000万吨,目前,高档优质稻品种的生产,我国仅占10%左右,高档优质米不到700万吨,中档优质米为2000-2500万吨,可以说,中高档优质米市场前景广阔。2016年合作社计划扩大基地面积达到4万亩,全部按标准化‘虾稻共作’绿色基地生产。其中,虾稻鸭共作模式计划发展到1万亩,比虾稻共养每亩平均增加1000元收益,前景看好。”李汉东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