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战略是关乎我国改革发展与长期稳定繁荣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农业合作是我国农业实现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而由于玉米在全球粮食作物中具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产出比重,以及其最为广泛的地理气候适应性,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应当成为我国在该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发展的主要抓手。
“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在“一带一路”区域,“一带一路”玉米产业主要可以划分为东南亚玉米产业带、南亚玉米产业带、西亚玉米产业带、中亚玉米产业带、北非玉米产业带和欧洲玉米产业带。
玉米种植。“一带一路”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玉米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1/5以上。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4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国家玉米的总种植面积为4222.53万公顷,占世界玉米种植总面积的23.03%,总产量达到了22103.35万吨,占世界玉米总产量的21.29%。
其中,欧洲、南亚和东南亚是一带一路上主要的玉米产区,占“一带一路”国家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90%以上。欧洲是“一带一路”地区最大的玉米产区,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一带一路”地区的44.41%和58.55%,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10.23%和12.47%;南亚和东南亚是“一带一路”地区第二和第三大玉米产区,其种植面积分别占“一带一路”地区的27.24%和22.75%,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6.27%和5.24%;欧洲、南亚和东南亚的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占“一带一路”地区总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94.40%和92.96%。
玉米加工。“一带一路”区域玉米加工生产了世界1/7以上的玉米油。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13年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国家生产了41.45万吨的玉米油,占世界玉米油总产量的14.51%。
其中,欧洲和西亚是主要的玉米油生产区。欧洲和西亚分别生产了30.98和8.13万吨的玉米油,占世界玉米油总产量的10.85%和2.85%,占“一带一路”国家玉米油总产量的74.74%和19.62%。此外,饲料加工是中亚地区玉米的主要用途。中亚地处荒漠、半荒漠地带,草原面积广阔,发展畜牧业生产具有良好条件,其生产玉米的绝大部分用于加工成饲料,供其畜牧业的发展。
玉米贸易。“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玉米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总进口量和总出口量的1/2和1/3以上。2013年,“一带一路”国家玉米进口为6122.89万吨,占世界玉米总进口量的50.97%,玉米出口量为4447.49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35.80%。
其中,欧洲是玉米的主要进口和出口地区,占世界的20%和30%以上。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欧洲对于玉米进口需求量最大,2013年的玉米进口量达到了2614.40万吨,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的21.76%,玉米出口量达到了3830.57万吨,占世界玉米出口总量的30.84%。
此外,北非是第二大玉米进口地区和重要的净玉米进口区,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的1/10以上。2013年北非进口了1232.36万吨玉米,占世界玉米进口总量的10.26%,而出口的玉米只有4.14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量的0.03%,北非是世界重要的净玉米进口区。
“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可以为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重要的食物保障。其一,玉米是世界粮食作物中总产与单产最高,贸易快速增长的粮食作物。玉米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粮食产品,又是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粮食产品。2014年全球玉米总产量为10.38亿吨,占全球粮食总产量的41.01%。在目前世界作物高产纪录中,玉米以1548.3公斤/亩高居榜首。近20年来,世界玉米贸易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1991年世界玉米贸易量为2799万吨,而2014世界玉米贸易量为1.169亿吨,为1991年玉米贸易量的4倍以上。
其二,玉米具有广泛的气候与地理适应性,也是“一带一路”国家粮食作物中的重要组成。玉米是过去5个世纪里发展最快的作物。自哥伦布将其带离美洲后,迅速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得到广泛种植,这一方面是由于玉米的适应性好,另一方面在于玉米产量高,品质好。迄今为止,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从北纬58°至南纬40°,从季风温带亚热带气候到大陆温带干旱气候,从黑土、草甸土到黄壤及红壤等都可以种植玉米,而这一点条件是其他粮食作物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其三,玉米种植生产在“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收入与食物比重,其中玉米种植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最高能够达到51%以上。而玉米高产和富含丰富营养物质的特性在减贫增收、饥饿人口治理等方面意义重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转基因玉米种植的推广,玉米对于减少全球饥饿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可以为“一带一路”区域国民饮食结构升级与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保障,间接促进经济长期发展与国民减贫增收。玉米的多用途性在改善人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其一,玉米作为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对提高猪肉、牛乳等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作用显著,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产品,改善人们生活。上世纪中叶在发达国家玉米生产逐渐转为以饲料生产为主要目的,而目前世界玉米产出的70%均被使用于饲料需求。
其二,玉米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纺织等工业部门,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以玉米淀粉为最初原料的系列化工产品得到开发,使得玉米成为一种经济作物,因此玉米被称为“粮食-经济-饲料”三元作物。在我国,玉米加工正逐步由淀粉、酒精等初加工产品向发酵、精细化工等深加工产品过渡,并已形成淀粉及其衍生物、酒精、饲料、食品四大系列。
其三,除作为食物相关的工业原料外,玉米还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原料。随着不可再生的石油能源的紧张,2005年美国以立法的方式推动以玉米为原料生产汽车用乙醇,2007年美国拥有114个乙醇精炼厂,在建80个,玉米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作物。反之,世界粮食能源市场的发展,对于玉米的需求影响也呈现显著。高德健等(201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当年的世界生物燃料乙醇产量上涨1%,会引起下一年的我国玉米价格上涨0.4746%;从长期来看,世界生物燃料乙醇产量每上涨1%,会使我国玉米价格上涨0.3047%。
可以缓解我国不断增长的玉米需求与资源承载压力。我国玉米需求量不断增长,对我国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一,玉米产量增长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提供了主要贡献,促进“一带一路”区域玉米合作发展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8日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而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其二,在我国玉米产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玉米贸易从2009年以来持续逆差,进口量不断增长,国内外玉米价格价差不断扩大,对于我国玉米产业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合作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玉米需求的压力,改善我国种植结构的效益与效率,以及促进我国农业生态治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潜力
“一带一路”区域有着广泛且久远的玉米种植历史,然而由于“一带一路”区域大多数国家均为次发达国家,因此玉米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我国具有玉米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领先优势,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具有显著的共赢需求与发展潜力。
资源优势。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中国东北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美国中部大平原玉米带)中的两条,均处于“一带一路”区域,这里是全球最适合玉米种植生长的地区。“一带一路”国家一半以上处于大陆温带与海洋季风带气候,均非常适于种植玉米作物,而“一带一路”大量适于耕种玉米的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赵明正和朱思柱(2015)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GAEZ数据库资料进行了模拟估计,发现世界主要的潜在玉米出口国为阿根廷、巴西、美国、乌克兰等17个国家,其中9个国家属于“一带一路”国家(九个国家为:菲律宾、泰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法国、德国和肯尼亚)。这些国家拥有的潜在耕地可用于玉米生产的面积有1.78亿公顷,其外延式玉米生产潜力为6.44亿吨。如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认为非洲和南美洲依靠外延式增长而世界其他地区依靠内涵式增长(以提高技术生产率与单产为主导的增长方式),“一带一路”区域玉米潜在生产国未来玉米增产潜力为7.94亿吨,为当今全球玉米贸易总量的六倍之多,为我国2014年玉米总产量(2.1567亿吨)的近四倍。
单产水平。“一带一路”区域大部分国家为次发达国家,农业育种耕种等技术相对落后,单产水平较低,而我国在此领域具有世界领先的优势,可以有效帮助“一带一路”国家提高其玉米产出水平。尤其是对于拥有广袤草场而具有畜牧业发展潜力的中西亚国家而言,青贮玉米种植对于增加其国民收入促进国民饮食营养升级具有显著意义。而我国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品质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美国青贮玉米亩产生物干重在2600斤,欧洲为2500斤,我国选育的品种达到了平均亩产干重2800斤;品质方面,欧美青贮玉米品种的淀粉含量30%、中性洗涤纤维在42%、粗蛋白含量在8%,我国育成的青贮玉米新品种淀粉含量达到3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40%、粗蛋白含量11%。我国品种的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高于欧美品种,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低于欧美品种。
技术生产率。在玉米耕种模式与机械化管理,我国平均水平远高于“一带一路”中的次发达国家。进入新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加工企业纷纷建立了自己的产学研创新体系,开发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比如,吉林省是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和玉米化工醇生产基地,是国内最大的食用酒精和燃料酒精生产基地。
此外,我国在玉米芯研发应用上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如开发用做纸板、水泥板、水泥砖制作,胶水或浆糊的填充剂;开发用做包装材料、火药的制造;开发用做橡胶助剂;开发用于干洗业,用它清洗处理皮毛等。这都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开展玉米产业合作,提高沿线国家玉米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效益,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经验支撑。
再者,“一带一路”区域许多国家多为山地丘陵,并不适用于美澳等发达国家的大型农机工作,而我国受制于同样存在广泛的山地丘陵的国情,在类似的地理条件下不得不加强研发并广泛使用中小型机械与无人机田间管理等开展玉米耕种,这对于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具有特色的技术适用性优势。
贸易促进。“一带一路”区域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玉米市场之一,其玉米进口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总进口量和总出口量的1/2和1/3以上,是世界玉米消费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环。而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消费量均占全球玉米产量和总消费量的1/5以上。“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又是饥饿人口与低收入农民分布最广的国家,区域性粮食安全治理的压力与饥饿贫穷人口生活条件的改善,均对在该地区提高玉米产量与贸易促进具有迫切需求。
生态治理。我国是一个人多且人均水土稀少的国家,我国不断增长的玉米需求对我国生态承载能力已经提出了挑战。而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发挥出此区域的玉米产出增长潜力,十分有利于我国国内开展适度休耕与轮耕,以及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生态治理,保障我国农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我国在节水种植、旱种玉米等领域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带一路”区域中的许多国家均需面临土壤贫瘠与缺少的挑战,而我国已有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其在提高玉米产出增长时改善生态治理能力,促进区域性农业长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交通潜力。玉米产业发展,离不开玉米仓储与物流的能力。这对于“一带一路”区域中许多内陆国家而言,是制约其大宗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贯穿东南亚、南亚、中西亚、东欧与北欧的多条高铁将在未来建成,这对于改善“一带一路”区域的仓储物流能力起到大动脉的重要作用,也为开展“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可行性保障。
政策建议
基于“一带一路”区域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瞄准挖掘“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潜力,结合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现时需求与优势经验,我们提出以下三点政策建议:
系统高度设计,研究完备的玉米产业合作发展规划。针对“一带一路”区域中各国玉米产业发展的资源、经济、政治、人文、科技、市场、交通、地理气候等等各方面的潜力、机遇与挑战进行详细的梳理,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紧密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与粮食安全治理相结合,系统高度设计,研究较为完备的“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规划。
多措并举,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政府民间的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议题交流。开展“一带一路”区域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必须同时依赖于政府与民间的多样化合作发展模式,既要在系统性上依赖政府的引导,又要在实践性依赖市场经济自主配置的作用。因此,加强“一带一路”框架内政府民间的农业合作与粮食安全议题交流,是将系统高度设计的规划落地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两次全球粮食价格危机的爆发,粮食安全治理已经成为全球政治外交中的热门议题。对于“一带一路”区域内的玉米产业发展而言,其重要的贡献必然要体现在改善区域粮食安全治理上,这一点是开展“一带一路”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重要共识与共同目标。
提高有针对性的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要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并取得良好成效,其根本离不开国内玉米产业在育种、耕种、科技、仓储、物流、加工、多样化产品与市场等玉米全产业链中健康快速发展。而由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存在诸多经营风险,要促进我国国内玉米产业企业走向“一带一路”区域,离不开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与充分的融资能力支持。因此,针对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玉米产业合作发展的项目,应当在系统高度的设计下,结合实践中各种反馈情况,制定一系列更具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