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经营制度及其实施在一些方面引领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发展农业和家庭农场的经验,农业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项目中国赴美第五团组一行五人于2015年8月26日-9月6日赴美学习交流。期间,代表团先后赴美国农业部、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部俄亥俄州农场服务局、俄亥俄州菲亚特县Sollars家庭农场等地,与相关负责人员,就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销售、农业资源保护、农业贷款、农业保险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美国农业不仅是现代科技武装、现代管理经营的农业,更是科学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保障和推动下的农业。如果说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是美国农业的形,科学的制度安排、合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就是美国农业的魂,一系列有效、有力的制度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保证了美国农业持久的竞争力。
完善的家庭农场制度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石
美国农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单位是农场。2014年,农场数达到208.4万个。农业的很多制度和政策都是通过农场来落实和实现的。农场制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农业制度的基石。农场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农场总数的87%,其余的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大部分以家庭农场为依托。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经过百年的实践和完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合理性,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家庭农场制度的特点很多,其中有三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规模较大,收入稳定。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的国家,国土面积比中国大,却只养活3亿多国民。这样的国情为他们发展超大型家庭农场提供了可能。2014年农场的平均规模达到438英亩,约合2659亩。这种上千亩的单体规模便于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操作,保障了农户家庭从事农业稳定的收入,收入水平与美国普通城市家庭收入相当,大约五六万美元,在有些地区农户收入还略高于普通城市家庭。机械化程度高、农民的体力劳动相对较轻,加上稳定较好的收入,确保了经营农业的吸引力。在美国,没有什么“跳出农门万丈高”的说法,美国很多家庭农场都经营了好几代,而且大多都没有放弃的念头,现有不少地区正在庆祝“百年农场”。农户安心从事农业,使得农业后继有人,农业水平稳步提高。
二是专业经营,服务配套。在美国,一个农场一般只生产一两种农产品。专业化生产使美国农场的生产效率很高,同时农产品的商品率、优质率也很高。农场平均一个劳动力的管理面积超过1000亩。俄亥俄州菲亚特县,农场平均规模为500英亩,约合3000亩,平均只需要1~2个劳动力。我们参观的Sollars家庭农场,有土地4000英亩,约2.4万多亩,相当于一个镇的土地。农场由农场主兄弟三人和一个侄子共同经营,仅雇佣4个常年工人。农场主告诉我们,从播种、收割到运输、烘干,全部是机械化作业。与专业化生产相配套的是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传统的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服务到新型的金融、科技、信息、保险服务,应有尽有。其中有些服务只需一个电话,就会有公司上门提供。
三是产权清晰,流转顺畅。美国农场经营的土地大多自有,也有部分是租用。由于土地自有为主,经营者对土地经营都非常理性,都有长远的考虑,掠夺式经营极少出现。对质量下降严重的土地,农场主常会主动休耕加以保护。这种理智的做法有利于农田土壤质量、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持续生态发展。清晰的产权为土地流转顺利开展提供了可能,实际上美国农场租用土地扩大经营情况日益普遍,农田等生产要素日益向优势农户集中,农场的发展更具效率。从俄亥俄州情况看,1965年全州有农场12.9万家,1975年降到10.1万家,1985年降到8.9万家,1995年降到7.9万家,2005年降到7.65万家,2014年则为7.45万家。
产学研一体化为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美国农业生产水平很高。究其原因,不只在于国家的科技水平很高,更在于他们较为完备的农业科技应用推广机制和推广制度,保证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应用到农业生产一线。
一是产学研融合,农业大学扮演“三个角色”。美国的涉农大学(公立大学)既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科研任务,同时还是政府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美国通过大学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我们参观的俄亥俄州立大学有5000多名教师担负技术推广责任,占教师总人数的近一半。由于大学承担着很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工作,教师(推广人员)能在第一时间把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给学生、传播给农户。大学的推广效果由学生和农户进行评价,政府根据评价等级向大学发放补贴和资金。以承担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于一身的大学为重要支点,美国能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作为承担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大学,提出的口号是:把知识带入生活!
二是推广考核分离,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便捷有效。我们参观的俄亥俄州菲亚特县农场服务局不设在城市,而是建在田头。农业服务局除了负责农业项目和补贴发放等相关工作外,还负责技术推广的组织、考核等工作。农场服务局的推广队伍有大学派下来的推广老师和自己的专聘人员,农业科技人员以及农业服务人员常年活跃各农场之间,与农户直接接触,为农户提供“零距离”服务。推广老师的工资由大学根据推广成效支付,推广成效的考核等次由农场局、农场主说了算,这使得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工作实效明显。
三是俱乐部式培训,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及时精准。美国家庭农场组成人员基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一职业技能,除了得益于他们在成为职业农业之前就读各种农业专业院校学习外,另一重要途径就是得益于县组织的专业培训俱乐部。美国的农业专业俱乐部相当于我们的培训班。当达到一定数量的农民对某项技术或技能有学习要求时,县农场局就组织农民建立一个专业培训俱乐部,并与学员一起商定培训课程,聘请专业的培训老师,组织学员到相关农场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俱乐部培训制度,使培训很有实效,很有针对性。
多元化的政策扶持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美国农业发展一方面遵守市场化原则,能由市场解决的都交由市场解决,另一方面又以“弱质产业”为定位,积极强化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
一是贷款支持,覆盖广泛。美国对农户的贷款既有商业贷款(由政府推动银行提供),也有直接贷款(由政府提供)。既有经营性贷款,也有创业贷款。既有生产贷款,也有销售贷款。农业部在全国有2000多个办公室担负贷款职能。今年农业直接贷款87亿美元,贷款农户达到7.4万户;商业贷款达到123亿美元,贷款农户达到3.45万户。多种贷款服务有效化解了农户资金困难,保障着农业的稳定发展。
二是销售支持,形式多样。农产品销售事关农户的增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美国各地普遍成立的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大量收费低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农民可进入市场销售,也可开着流动销售车在规定时间、规定空间销售。在美国农业部长办公楼下和华盛顿政府的楼前路旁就有这样的农贸市场。各地根据实际建立各种形式的农产品促销计划,农场、合作社、社区都可向政府申请产品促销的项目补贴。另外,美国农业部每年还制定采购计划,对盛产滞销的农产品进行保低价收购。收购的农产品提供给学校,作为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免费午餐。政府的保低价收购既保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又为贫困学生增强了营养。
三是项目支持,公开透明。对农业资金实行项目化管理是各国农业通行的做法。但美国项目制度中一些独有的做法成功解决了资金安排公平、使用安全有效等问题。美国的农业项目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项目,这些项目由政府指定,由社会监督。另一类是竞争性项目,由农场主成立的农业委员会确定并参与社会监督。在这种模式下,谁能得到项目基本上都是公开透明;项目实施后,应补贴多少资金,也是大家公允。切实减少了腐败和社会矛盾。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这种模式,项目资金能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中去,使政府设立农业补贴资金的初衷得以实现。
全程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破解农产品安全控制难题
食品安全是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农业发展安全控制的关键之一。美国人的食物中有很多生食、冷食,这种饮食方式下的食物营养价值更高,但也更容易污染,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相对更高。为了保障生食、冷食习惯得以延续、奠定国民强健的体质基础,美国对农产品生产销售建立了全程的监管制度,使农产品质量得到严格保证。这些制度中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开展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排除了商(产)品安全隐患。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主要为本土产品和进口产品两类,对进口产品,农业部和海关会有严格深入的品质检验;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政府也有投入品使用全程记录要求和严格的疫病检测程序。对上市的农产品或正在生长过程中的动植物,生产者可以主动向政府提出检验要求,政府建立了巡视制度,定期主动进行检验。对于隐瞒不报的,会课以重罚。美国州一级政府都建有设施完善、水平一流的检验机构。我们参观的俄亥俄州在农业厅设立动物疫病检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两个检测实验室,有大批科学家在此供职,实验室拥有高温高解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设备。他们对动物检验检测具体到病毒、细菌、基因等五个方面,有的主动检测,也有应邀检测;有无偿检测,也有有偿检测。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检测排除了食品在流通中的安全隐患。
二是实施快捷的政府追偿制度,解除了消费者的后顾之忧。美国农业部采取两种办法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一是引导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接受消费者求助。一方面,对生产不合格农产品的农场,美国农业部不是一罚了之,而是派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农产品质量达标为止。另一方面,政府建立了帮助消费者追偿制度:对于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只需要出100美元,即可由政府出面向产品供应者进行索赔,90天内就可以获得赔偿。
三是建立常态化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农产品安全的良好生态系统。美国人认为,好的农产品不仅是管出来的,更是产出来的,一个好的农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水、空气以及动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保证。农业部设有土地、森林保护、自然资源三类政府保护补贴,生产者可根据实际,主动向政府申请休耕立项,取得财政补贴,政府也可根据实际主动立项。2014年美国农田休耕补贴资金达到18亿美元。俄亥俄州2015年有5.6万英亩土地列入保护项目农业。政府同时对轮作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努力确保农田的持续生产能力。这一耕地保护制度使美国农业如虎添翼。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帮助美国在全球获得强大的竞争力。2010-201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超过4780亿美元,提供了十二分之一美国劳动力就业机会。
学习美国经验,围绕五方面加快制度机制创新
美国现代农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其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历史长久、内容广泛。学习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的经验,关键是立足自身实际,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方向,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突出围绕五个方面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使农业发展走上更加科学、合理的轨道。
一是发展家庭农场,重在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基础,美国早在1969年就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1969年,美国以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降低成本50%~80%。农业生产专业化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力保证。专业化使标准化生产得到推进,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更加科学;也使得农户的精力投向更加集中,对农产品增产和品质提升更为有利。专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推进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必须加大农业经营规模。当前,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四种,在这四种主体中,家庭农场发展尤其迫切、尤其重要。推进家庭农场发展能使合作组织发展基础更加牢固、作用充分体现,能使农业企业发展货源更好、成本降低;同时,能有利于大面积减少生产者数量、使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制度建立成为可能。当前,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一要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给农民吃下“承包权”的定心丸,消除思想上的顾虑,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二要引导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提升过渡,提高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三要鼓励家庭农场发展“一业”、“一品”,走专业化路子,更好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四要稳步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推动家庭农场发展水平与当地城市化发展水平相适应,切实增强农业发展的后继力,促进农业发展资源更加合理配置。
二是转化农业科技成果,重在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分工分业是农业劳动效率提升的基础,与分工分业相配套的就是社会化服务,分工分业和社会化服务共同构成了市场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马克思说过,现代生产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在美国,农业生产经营分工极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销售等各道工序、各项工作往往都有专门公司开展。根据统计,在美国1个人从事农业生产平均有26个人做配套服务。社会化服务是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和现代生产方式区别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必须在推进专业化的同时同步推动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随着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的发展有了显著提升,但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然差距明显,在调研中推广服务不足仍然是农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一要积极改进完善政府基层的农业推广组织体系,更多地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消除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两张皮的现象,真正把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二要积极完善农业推广的考核机制,把推广的评价权交给农民,把推广的成效和推广人员的收入挂钩,切实提升工作积极性,避免人浮于事,增强工作效率。三要发挥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的作用,加快构建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综合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相结合,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层次的新型基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做大做强农业项目,重在提升农业产业定位。人多地少、农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农业发展一方面要提升效率、转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还要做强产业,提升定位,拓展发展空间。一要注重挖掘农业功能。由简单的农产品供给向提供观赏、休闲、娱乐等多种复合功能转变,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二要瞄准服务市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新型农业产业,拓展城市市场,创造更多的“饭碗”,向市场要增收。三要注重发展纵深化产业。改变农业收益更多地局限在生产阶段、种植养殖阶段的发展模式,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四要注重发展高品质农业。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以及特色产品,加快打造更多农业精品,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强化支农体制机制,重在创新农业项目管理机制。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加快推进,各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举措的落实,农业得到了有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农业与其他产业竞争所处的弱势地位还没从根本上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同步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于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中国农业来说,在支持农业的体制机制完善上下功夫。一要积极强化基本农田和耕地资源保护,探索土地休耕制度,给土地及生态系统更多的休养生息机会,不要让一尺深的黑土变成一寸深的黑土,保持农田的长久生产能力。二要强化农业项目资金引领作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集中使用,提升建设合力。三要探索创新农业项目管理机制,重点在项目筛选、资金使用及评价等方面创新管理机制,让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项目的决定、资金投入使用评价中来,让农业项目资金在公开、公平中运行,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更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五是提升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重在职业技能教育精准化。家庭农场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支持其发展,推进区域农业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目前当务之急是培养一批家庭农场主队伍。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尽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消除科研、教育、推广三者脱节、分离的现象,真正实现一体化、融合化的基础上,抓紧开展针对性、实用性专业培训和推广工作,把培训和推广效果的评价权交给农户、交给基层。
(农业部中美科技合作交流项目中国赴美第五团组人员:倪永翠、陈家根、孙海东、李泽利、王辉芳。)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