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破解“三农”新难题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3次聚焦“三农”。文件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新时期“三农”发展始终,破解新难题,厚植新优势,全面开创农业现代化崭新局面,对做好今年“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粮食总产迈上新台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根本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新突破,扭转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态势。农村社会呈现新气象,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但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依然还很多,“三农”工作容不得丝毫忽视和放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强调的那样,“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是第一动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成功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农业就能顺利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同步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基固本、加力助跑。现实的难题和挑战警醒我们,必须增强创新意识,拿出应对复杂局面的有效举措和实际行动。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全面把握,创新性地抓好落实。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是必由之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才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未来5年,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否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是硬道理,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些措施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必然要求。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是大势所趋。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疫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商和农业企业集团。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本质要求。把共享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才能让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更多分享现代化建设成果。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用发展新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是一场深刻变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出路在深化改革。今年是“十三五”时期开局之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蓝图,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防止出现放松农业的倾向, 争取农业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