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大学生救助问题浅析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杜建芳 字号:【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救助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必须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现状,采取多种手段,实行精准帮扶,帮助他们尽早脱贫解困,使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安心学习,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农村贫困大学生面临的

主要问题

家庭贫困。家庭贫困是每一个贫困大学生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他们一般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家庭收入相对较少,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学费。很多人刚到学校报到时只是带有路费,随着年级的增加,他们的经济压力会越来越大,许多人甚至到了“借款无路、举债无门”的状况。他们每月的生活费很低,甚至不能维持他们简单的生活。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

心理自卑。来自农村和边远山区的贫困大学生在当地一般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老师和家长以及父老乡亲眼里的希望。但是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身边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不再受到老师和同学们过多的关注,褪去了光环的他们不免会产生失落感。而经济上的贫困使得贫困生经常要为吃穿发愁,这给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不小的伤害。另外,由于山区、农村和城市在经济、教育资源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农村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有点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社会支持网络缺失。人际关系是衡量社会支持网络的一个重要指标。有关调查显示,超过70%的高校贫困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苦恼,很多贫困生对学校和班级没有建立起归属感。贫困大学生心理焦虑、彷徨时只能求助于高中同学或者老乡会等非正式群体,表明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非常匮乏。

焦虑感强。进入大学后,课程和课业负担都有所减少,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在这种状况下,很多学生都会产生无所事事的感觉,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但是,就业压力的增大又使大学生对未来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感,对自己的未来难以把握,在此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实施农村贫困大学生救助的制约因素

经济生活方面的制约因素。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都来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经济状况的困境制约着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直接影响着高校家庭贫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甚至影响到他们健全的心理和人格的形成。

学习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学习环境、家庭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学习环境。就学习环境来说,高校家庭贫困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学校、来自家庭和来自社会的学习环境或条件相对来说都要差一些,或者说,即使有较好的外部条件,也会因他们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可能充分地享受和利用相应的外部条件。

救助方面的制约因素。目前,对于学生家庭是否属于“贫困”的认定,往往是看其家庭的经济状况。但事实上,所谓的“贫困”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贫困”,同时也包括了精神上的“贫困”。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中的受救助主体可分为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但当前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主要在群体方面。这样,就既忽视了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具体情况和特殊性,又忽视了家庭贫困大学生个体的个别性和差异性,救助工作就呈现出了一种空洞或泛化的特征。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除了存在着观念上的偏狭和救助工作的泛化之外,还存在着体系不完整的缺陷。

道德与法律意识方面的制约因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特别关注经济方面的救助,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育,否则,就会使道德和法律层面的救助工作被边缘化。想使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救助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补上对家庭贫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和法律教育这一课。

对农村贫困大学生实行帮扶的基本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未来。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三方积极地加以救助。

以人为本是贫困生救助工作的首要原则。这需要广大高校的管理者转变工作作风和思维方式,在制定救助措施的时候从贫困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本着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来制定工作计划,还需要高校工作者在现实工作中以微笑和善意接待他们,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需要我们深入贫困生当中,真心和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贫困生的救助工作更有人情味。

要完善经济救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我们应尽快完善贫困生的经济救助体制,建立起健全的由政府、社会、学校组成的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扶助机制,加大资助力度。为此,应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对银行来说,应适当合理分化贷款的风险,延长还款的期限以应付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同时减少借贷的条件限制。对政府来说,应该构建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信息系统,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流向,推行政府担保下的学生个人信贷。对学校来说,应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联系,给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完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评选机制,建立应急机制以应付贫困大学生的突发事件。

加强学风和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自信,改变金钱决定一切以及消费至上的风气,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同时应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同学以学业为重,进而树立起多元的校园价值评价标准,建立起求真求善、平等和谐的文化氛围。可以安排一些适合贫困大学生特点的活动,让他们从中能得到乐趣与自信。在加强校园风气建设的同时还应该从认知结构入手,引导贫困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只有如此,才能重建贫困大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强化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培训,鼓励他们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育个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手段。不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以良好的心态来和同学进行交往。社会心理学认为喜欢是相互的。按照这一规律,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要喜欢自己的同学,要屏除自己的偏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真诚、淳朴、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久而久之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喜欢。同时,可适当吸收他们进班委和学生会工作,以便让大家更加全面地理解贫困大学生,消除同学们原有的固定印象。学校和班级要多关心他们的困难,多嘘寒问暖,消除他们对社会的偏见,培育起他们对学校和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排解贫困大学生的自我焦虑。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培育他们完整的人格与健全的心理;加强贫困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充分运用高校的一切优势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如举办各类讲座等。在校园内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引导、启发贫困生消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建立起他们的心理防卫机制。

(作者单位: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