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绥化 打造黑土地上的生态农业样板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雪梅 何晓霞 李锦华 字号:【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和我国的东北平原。我国的寒地黑土资源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寒地黑土是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由于地处四季分明的寒温带,大量枯枝落叶难以腐化,历经千百年形成厚厚的腐殖质。据相关测算,黑土的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在1958年的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中,黑龙江与吉林两省的黑土总面积为约1000万公顷,而据1990年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统计,这两省黑土总面积仅为592万公顷,减少了400万公顷。经过多年耕种和侵蚀,黑土层正在逐渐变薄。据统计,一些地方的黑土层已经由开垦初期的60-70厘米厚减少到目前的20~30厘米。同时,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也在较快下降。我国东北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保护耕地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黑龙江省绥化市拥有珍贵的农耕资源——寒地黑土,是我国东北粮仓名副其实的一颗明珠。绥化市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69.2亿斤,实现“十二连增”,下辖10个县(市、区)全部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同时,绥化被国家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整市地整建制推进试点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更可喜的是,绥化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和“三品一标”认证总量均居黑龙江全省前列。

为了保护黑土地,真正让耕地“歇口气”,绥化将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推进农区现代化、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绥化市委要求全市要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走好经济技术和社会能力双提升的绿色发展道路。市委书记王晶川说:“巩固提升整体生态优势是绥化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路径。要增强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绿色文化传承,坚持低碳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安全发展,在绿色发展上争当全省的样板。”

“三减”破冰绿色农业

为解决农业投入品施用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绥化市将“减肥、减药、减除草剂”(简称“三减”)作为核心内容,示范和引领绿色农业发展。

“全市重点开展了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13项减肥、减药、减除草剂试验示范,共落实试验示范39点次、2.96万亩,实现了节本、提质、增效目标。”据绥化市副市长王国俊介绍,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绥化市制定下发了《绥化市种植业“三减”试验示范实施方案》,明确了技术路线,细化分解了任务。“‘三减’试验示范工作由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我们从市县乡推广部门抽调60多人,专门负责技术支持,保证每个实验项目都有技术人员全程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绥化市农委主任门贵昌向记者介绍,经过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试验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绥化确定在今年大面积推广水稻侧深施肥机械插秧、苗前改苗后除草、大豆根瘤菌拌种等多项“三减”技术,并将其列为全市农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据了解,今年绥化市示范推广“三减”技术达到了570万亩次。

保田水稻种植基地位于绥化市北林区兴和乡呼兰河与诺敏河冲积平原中心地带,是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核心区,总面积22400亩, 其中鸭稻共作、蟹稻共作、鱼稻共作种植面积达到200亩,有机技术标准种植面积3000亩,其余全部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种植。据绥化市农委副主任郭洪祥介绍,该基地由北林区兴和乡保田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依托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支持,该示范区较对照区每亩增产7%~28%,平均每亩用药量减少20%。

施用农家有机肥、酵素等生物制剂,使用生物有机基质育苗,水稻侧深施肥等先进的技术的应用,助“三减”工作喜结硕果。肥料减量,绥化市农业部门主要在 “提、配、精”上下功夫,即提升基础地力、推广配方施肥、分期分层精准施肥。“去年秋季,我们对秸秆翻压,每公顷施用农家肥20立方米。今年春季,在返青后施用酵素等生物制剂,从而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达10%。”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树春向记者介绍“三减”成效的技术秘诀。“第二是使用生物有机基质育苗。育苗时,用生物新基质替代壮秧剂,达到了减肥、减药的效果。”在此基础上,他最为推崇的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据农委主任门贵昌介绍,在绥化市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然投入42万元购入水稻插秧侧深施肥一体机。“应用水稻侧深施肥插秧机,将肥料施到秧苗‘侧3深5’位置,做到插秧、施肥同时进行,每公顷可节约化肥用量15%以上,达到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的效果。”

如何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高级农艺师、推广中心副主任李连文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使用ICDA专用机械,在水稻插秧同时施用扩散性强的除草剂,使得除草剂用量减少达到8%。与此同时,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每公顷稻田放养役鸭200只,鸭子在田间找食野慈菇等杂草,就达到了浑水肥田、防虫除草、绿色环保的效果,杜绝了除草剂、杀虫剂的应用。”此外,应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也是不错的办法。“水田整地后,每公顷安装15个飞蛾诱捕器,通过诱捕器诱芯释放雌性性信息素,可将雄蛾诱捕到诱捕器内,直至死亡。”

据了解,绥化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30万元用于“三减”试验示范和成果推广,市级财政投入300多万元购买水稻插秧侧深施肥一体机、建立绿色植物医院,有力保证了“三减”工作的开展。在各种技术试验、机制探索和经费保障的护航下,绥化市“三减”试验示范工作成效显著,但郭洪祥坦言,若想大面积推广仍需更多政策支持。“应用‘三减’技术,很多农机具、设备等需要更换,相配套的肥料和药物价格较高,农民大多不愿增加投入,事实上也无力承担。因此,要大面积推广‘三减’技术,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需要帮助农民拓展绿色农产品市场销路、提高价格,才能带动农民主动应用‘三减’技术。”

原野食品折射生态循环农业光芒

技术改进极大提高效率、提升品质,但价格和收益的保障才是农民投入绿色生产的最强动力。在北纬47度、全球三大块黑土地之一的海伦市,原野食品以富硒有机的高品质农产品赢得市场认可。如今,原野食品通过在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青贮饲料、肉牛养殖、有机肥料这五大环节相互借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成功打造了富硒有机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不仅绿色经济,还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赢。”海伦市农委负责人非常看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以加工、销售富硒冷冻粘玉米起家、成立于2003年的原野食品,依托海伦市新北香粘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合丰家庭农场,如今已拥有上万亩固定种植玉米基地,有机富硒甜糯玉米种植面积达5000亩。原野食品董事长曹中军向记者介绍:“基地施用有机肥,每年放置两次赤眼蜂进行生物防虫,玉米收获到公司加工,年可产速冻玉米2000万穗。”目前,原野食品还下辖原野养牛专业合作社、原野秸秆饲料厂、原野有机肥加工厂、华联商贸公司等企业,分别承担了青贮加工、有机肥生产、产品销售等业务,有力承托了包括种植、加工、冷链销售在内的全产业链循环农业的运行。

原野食品建立了标准化养牛场,由养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现已入栏肉牛500多头,扶持160多户农户养牛。“农户带牛入社,牛在社里统一喂养,增值部分合作社和农民按比例分成,农户还可在社里务工,平均年收入2万多元。”曹中军介绍说,种植基地产出玉米后遗留大量的干、湿秸秆资源,原野公司利用这一优势,建设饲料加工厂。“将玉米秸秆进行清理切割、装填入窖,添加纤维素酶及发酵剂等加工处理,经过发酵,过去被浪费的秸秆成为柔软多汁、适口性好的青贮饲料。”与此同时,肉牛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经自然发酵后进入肥料厂加工变成有机肥料,返回种植基地培肥地力。

原野有机肥厂以养牛场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有机肥,日处理粪便30吨,年生产量达到1万吨。“我们把生产出的有机肥还田,就真正实现了‘种植基地-食品加工-秸秆饲料厂-养殖场-肥料加工厂-种植基地’产业链闭合的生产模式。”海伦市农业局长韩英超告诉记者,在此模式下,资源得到整合,大量的秸秆变废为宝,实现升值,环境得到净化,各产业的产品和副产品,都成为企业的生产原料,免去了中间环节,成本得到压缩。

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余,原野食品的循环农业之路实现巨大的社会效益。走进原野食品的生态观光采摘园,记者看到附近村屯的20多位农户正在伺弄大棚里的蔬菜。“我们几个常年在这儿打工,负责采摘园里50栋大棚、4个温室,还有200多亩裸地的农活,我们家两口子一年能整个4万多块钱。”刘凤华告诉记者,在采摘园打工是周边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产业扶贫为途径,以流转土地、合作经营和吸纳农户务工为手段,原野食品带动农民双向增收。据了解,目前原野公司已扶持农户1260家,其中贫困户1110家,扶持贫困人口4150多人。

复合经营主体助力农产品走出国门

“这里的大葱可不一般,葱白又直又粗,达到50~60厘米长,足足比普通品种长20厘米以上。”兰西县委副书记宋家锋指着地里整齐笔挺的大葱向记者介绍。兰西县榆林镇林升村的大葱是订单式生产,大多销往日本等国外市场。据了解,村集体引领发展绿色高品质出口大葱不仅使当地农民实现了大幅增收,更促进当地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及企业形成复合式经营主体,走出复合型发展之路。

2007年,林升村由村级组织发动、支部书记领办、党员带头入股成立了庆丰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林升村把村集体未发包或发包到期的280亩机动地、五荒地入股合作社,在村两委班子中选派2名村干部到合作社任职,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兰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郭士权告诉记者,以集体资源入股,引导农民带地、带机、带劳入社,打消了农户顾虑,加快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合作社成立后,集体的能量得以爆发。村支书、合作社理事长李兴全向记者介绍:“为了推进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社员大会同意,我们以万亩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为载体,成功引进了县农技中心5名技术人员驻社指导。利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为质押,累计申请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贷款420万元,有效解决了合作社经营资金瓶颈问题。”围绕为企业建设原料供应基地,林升村先后吸引了兰西中舜、立信和山东莱阳食品商会等蔬菜深加工企业,共收到企业投资55万元,建设了2.1万平方米的初加工车间,购置80万元的农机具。

“胳膊抬起来,喷高一点。” 在大葱基地,农民背上统一的生物制剂喷洒器具逐一走进葱地,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的王志军在他们身后大声叮嘱。企业介入使林升村必须按照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所有基地全部按出口标准组织生产,种植加工全部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我们实行‘七统一’经营管理方式,即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结算。” 李兴全说,为保证原料质量符合出口标准,企业向合作社供应优质蔬菜种子,并派驻6名技术人员,指导合作社蔬菜种植。

以企业为依托开展订单式生产,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今年,合作社分别与山东莱阳风信公司签订南瓜、马铃薯订单1300亩,与兰西中舜、立信签订大葱、茄子、甘蓝、辣椒订单4300亩,与正大集团签订大葱、白菜、胡萝卜订单2200亩,基本实现了未产先销。” 宋家锋介绍道,借助合作企业在技术、市场、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实力,林升村吸引企业初加工车间下移到村、到社,加大了林升村的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村里已新建了21000平方米蔬菜初加工车间、2000平方米临时储存库房、11000平方米交易基地,5000立方米恒温库正在建设。”合作社从单一种植,已发展成为种植、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一体式复合型经营主体。

随之,分配机制得到创新。“一是入社农民及土地流转户,分得土地保底分红和经营二次分红。2015年,林升村入社及土地流转农户户均收入较全村平均水平高出1.8万元。二是村集体280亩机动地等资源入股参与分红。三是国家奖励量化分红。” 据李兴全介绍,2015年,庆丰大葱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和省级规范社,合作社将21万元奖励资金产生的收益按量化股份分红给入社成员,实现了社员共同受益、利益均沾。

据了解,2015年,庆丰大葱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12300亩,入社农户280户,林升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7年高出2500元,达到10500元;村集体积累较2007年增加280万元,达到401万元。通过村集体引领、多要素叠加、复合型发展,林升村推进规模经营、结构调整和三产融合,实现了村积累、企增效、户增收的多方共赢。

“让天下食材看绥化。”绥化人壮志待酬。力推“三减”,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形成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氛围;顺应市场导向,做大寒地黑土区域公共品牌,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绿色有机无公害;坚持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满足集约低碳循环发展要求。农业大市绥化正在绿色生态农业的康庄大道上铿锵前行。叫响“绿色绥化”主题,树立“绿色增长”理念,绥化将为子孙后代留下永恒的GDP。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