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业如何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崭新的议题、丰富的内容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第19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期间,首次召开“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论坛”。主题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以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实现生产要素集聚优化,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利润,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协同发展等内容开展研讨交流。与会专家纷纷发言,对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实践进行了阐述。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

加快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发展须从三方面着手

强基础,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设施装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指在农产品收获后进行的首次加工,使农产品性状适于进入流通和精深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不但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四化同步的重要平台,还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具体体现。可通过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等方式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拓领域,推动主食加工工业化。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食物消费理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对满足人民一日三餐基本能量和营养摄入需求的主食品加工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的要求日益迫切,促进主食加工业发展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部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一是组织开展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活动,即在全国大中城市郊区推进主食加工业现场交流活动,全国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推介活动和黑龙江主食加工科企对接、江苏食品老字号推介、湖南主食加工产品推介等区域性主题活动。二是树立支持一批带动力强的示范企业,推动实施开发性金融支持主食加工业发展等项目。三是宣传推介一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四是推广应用一批先进的技术和装备。

增效益,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是富裕农民、促进工业,统筹工农业、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一军: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可借鉴国际经验

国外农村三产融合比我国起步早,主要是基于该国的农业规模、农业类型以及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式。亚洲国家实施产业融合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国家主要在20世纪60—70年代左右,美国和以色列分别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情况与该国农业GDP占总GDP的比重、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农业的增长出现瓶颈是不同国家开展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之一,农村三产融合能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农村的产业融合水平伴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加深。

农村三产融合可借鉴国外经验,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农业协会组织的机构,注重对农民的培训工作,坚持发展环境友好型现代化农业,政府做好法律、补贴等配套服务。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应该以农民增收为主线,农业为依托,工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技术创新为动力,融合机制为纽带,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生产要素跨界配置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及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优化农产品产地生产力结构布局,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贡献。

鉴于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以及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阶段,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框架未来可从水平多样化、垂直多样化、农工商一体化三位角度优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以及目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阶段,可以从横向、纵向、一体化等方向构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框架。应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加快工产品与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农村三产融合主体的培育,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政策体系的构建。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

延长农业产业链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要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要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要研究制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