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市场价格低,农民减收,在这种情况下,增产是增收的一个路径……
如何使玉米增产,是农民比较关心的事情。近年来,在河北廊坊,一个叫苏宝健的人却另辟蹊径,以单纯的物理手段,用割苗技术改变玉米的营养生长分配,实现了玉米的大幅度增产。
三件往事的启发
20世纪年60年代末,作为人民公社干部的苏宝健在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中发现当地农民在玉米移栽的生产中,有着为玉米苗去叶的习惯。究其原因,说是为了“提高玉米苗的成活率”。可是在去叶的过程中,个别苗去叶太多而成了秃光干儿,这样的苗怎么可能成活?为了弄清楚原因,苏宝健向农家“老把式们”求教。最终,一位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说出其中缘由。
抗日战争后期,龟缩在安次县城内的敌伪军吃够了翼中抗日军民的苦头,在玉米高粱长得一人高的时候,抗日军民经常在青纱帐中打他们的伏击,直打得敌人不敢出城。后来,敌人总结经验教训,认为都是青纱帐惹的祸,便下令不准在公路两侧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当地抗日军民偏不听鬼子的话,该种还是种,而且努力多种。到玉米苗长到20多厘米,正是4到6片叶子时,被鬼子发现了,鬼子硬是逼迫老百姓将长势正旺的玉米苗砍掉……过了两天,大家商量总不能让地荒着,去地里一看,割掉的玉米居然重新长出了新叶,几天的工夫就长成了正常的玉米苗。后来,随着抗日战场形势越来越好,鬼子也就管不了青纱帐的事了,当年种下的玉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1978年,苏宝健就职的人民公社遭受了冰雹灾害,某大队的一千多亩刚长到20多厘米的玉米苗被疯狂的冰雹砸得面目全非。怎么办?毁种已经来不及了,改种荞麦等其他作物产量低,社员看干部,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时任公社副社长的苏宝健身上。当时年轻气盛的苏宝健想起抗日时期的那件事,决定不改种、不毁种,他让生产队长组织社员,将被砸坏的玉米叶剪去,就像医生给伤口做清创一般。后来,这些砸坏的玉米恢复了生机,收获的时候,大队长一定要他去看看,说是“没见过长得这么好的玉米棒子”。
对于农家来讲,家畜啃吃庄稼的事时有发生。有一年,官屯村放羊的小羊倌在河滩草地上放羊,路过一片玉米地,或许是小羊倌没看好,几只羊把地边上的两行玉米啃了个乱七八糟。玉米地主人看见了自然不依不饶,最后经村干部调解,羊的主人赔偿玉米苗损失20元钱才完事。两天后,玉米苗的主人去地里补种玉米时竟然发现被啃的苗大多数都长出了新叶,于是决定不再补种,任其生长。谁知到了秋后,被啃后又长出来的玉米棒子又大又好。地主人觉得春天要了人家的补偿不合适,又把钱退了回去,此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经过上述三件往事,苏宝健认识到一点:“玉米移栽过程中去叶兴许不是坏事,当地老百姓的做法可能是有道理的。”
将试验进行到底
1979年的春天,苏宝健下乡蹲点住在学校,小学校有2亩地种了玉米。苏宝健想起之前冰雹砸坏玉米而丰收的事,觉得其中肯定有某种合理的因素,便决定试一试。后来与学校方面商量,最终一致认为,“增产不增产且不论,割苗后的玉米肯定能长出来,不会造成绝收,因而风险可控”。于是,苏宝健与小学校长一人一把剪刀把玉米苗第一片叶以上的玉米叶全部剪去,累得腰酸腿疼只剪了半亩地左右。第二天,新的工作任务分配了下来,苏宝健被调往别处,因此未能亲眼见到这次主动割苗的玉米的生长情况。秋天收获时,小学校长托人捎话给苏宝健:“剪苗的玉米长得比较矮且棒子大、粒满,比不剪的更丰收。”
2013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苏宝健与老伴回到了农村老家生活。那时,只要有时间苏宝健就喜欢到田间地头去转转,转到玉米地的时候,不禁想起了早些年的经历,一个想法突然出现在脑海里:何不将早些年没做完的玉米增收试验做完呢?
苏宝健动员亲戚邻居拿出剪子将刚长到五六个叶的玉米苗从第一片叶子以上全部割掉,一共割了不到十亩地。那一年,无论刮风下雨,玉米地里都少不了苏宝健的身影,他要观察剪苗玉米后的长势。秋天到了,即将成熟的玉米站在地里,剪苗的玉米明显比不剪苗的更绿一些、更矮一些,棒子个头更大一些。这时候,看到实际效果的乡亲们信服了,没有剪苗的纷纷表示来年一定剪。
经过初步试验,可以肯定玉米剪苗后确实能够提高产量。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大串问题,玉米良种郑单958能增产,其他品种呢?5~6个叶剪苗能增产,7叶以上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宝健与当地农民组建了廊坊市盘古玉米割苗增产试验研究中心。进一步试验表明:适当时期割苗会增产,割苗增产可能与播种时间和品种有关。2015年,苏宝健等人在中心试验田周边的安次区进行了扩大试验。其中试验田12亩,对照组6亩地收获玉米7405斤,平均亩产1243斤,割苗组6亩地收获玉米9180斤,平均亩产1530斤,增产约23%。
为了便于推广玉米割苗增收技术,苏宝健在多年的研究中发明了玉米割苗机,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2016年9月25日,由廊坊市盘古玉米割苗研究试验中心主办的玉米割苗增产技术成果通报会,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落垡镇倪官屯村的玉米试验基地举行。来自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玉米专家张凤路教授对基地中心2号试验田的4个品种进行了科学的测产。“经过严格的测产,玉米割苗增产已是不争的事实。增产的幅度与品种,土肥条件,气象气候等诸多因素相关。增产的科学理论依据及原因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寻。”张凤路说。
在玉米割苗试验田取得丰收后,玉米割苗技术便陆续在廊坊市周边推开。2014年在基地周边割苗近百亩;2015年在廊坊市安次区、霸州市和天津市个别乡镇,试验规模达到千亩以上。其中安次区码头镇的路桂祥和刘玉山两位农民已连续割苗3年,从第一年试割获得丰收后,一直乐此不疲。2016年,在新疆、黑龙江、吉林、 山西、安徽、山东等地开始布点示范,从灌浆期抽样考察结果可以看出,示范玉米的长势均符合预期,其中山西洪洞示范点更是取得了增产34.5%的好成绩。
“玉米是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5亿多亩种植面积,如果玉米割苗这项新的栽培技术,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若每亩增产200斤(约为20%),那么每年将增收1000多亿斤玉米,农民每亩即可增加近百元收入,而且不用增加水肥,如果使用玉米增产割苗机作业也增加不了多少劳动力。全世界玉米种植面积约为25亿亩,若全部推广使用玉米割苗增产技术,就增产而言,想象是很可观的。适当推广这一技术,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很有意义。”苏宝健说。
据相关专家介绍,玉米种植户在生产实践中早就发现玉米生长早期控制生长过旺可以获得高产,故而有“有钱难买五月旱”的说法。玉米割苗是一项新的玉米栽培技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很少,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对玉米栽培技术的认识。如果进一步得到广泛推广,使用矮壮素的化学污染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