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国家持续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
“十六大”后,党中央、国务院重新出台一号文件,把“三农”工作提到重中之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首要任务。在连续12年粮食增产过程中,种粮大户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在开展高产创建增产增收示范中起了积极带动作用。随着近年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和农业机械费用的投入加大,种粮大户尚需增加土地承包费与田间用工费,加上国际市场粮价低于国内,进口粮增加,国内粮食有压库现象,市场粮价下滑,种粮大户面临生产和经营各种挑战日趋严重。譬如淮北粮食主产区去年秋收玉米,市场价格由过去1.1~1.2元/斤猛降至0.7~0.75元/斤,导致种粮大户普遍亏损。今年夏收小麦又因遭遇赤霉病危害减产,商品麦质量差,达不到国家最低收购价1.18元/斤的质量标准,多数售出价格在0.8~1.1元/斤之间,不少种粮大户再一次出现经营亏损。因为种一亩小麦、玉米生产成本为1000元左右,加上土地承包费800~1000元,所以入不敷出,一些地方出现大户要求退出部分承包土地。而当地农户在同样条件下,除去生产成本,亩净收入只有600元,希望继续承包给大户,二者之间便出现承包合同纠纷。如何帮助种粮大户走出困境?一是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模式,帮助他们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走节约资源、绿色增产途径;二是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粮食补贴资金直接补给真正的种地人。
建议在农业省市恢复开办中等农业学校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农村中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不愿务农。城市中的独生子女更不愿到农村工作,包括一些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在城市找不到对口行业工作,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城市租住简陋房屋打工。留守在农村务农的多数是50~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由于他们受文化程度和传统农业观念束缚,跟不上发展现代农业的形势要求,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将失去务农能力。农村中务农的主体人群,缺少有文化的年轻人接替,已为社会广大人们所关注。再者,在农村大农业生产中承担技术传播推广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的机构,亦不够健全,多年未能招收新人(因为农校停办),在职服务的技术骨干队伍多为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等农业学校的毕业生,目前面临退休年龄,出现 “断层”。解决农村中既有文化知识、又懂科学技术的青年人才短缺迫在眉睫,恢复开办中等农业学校是当前重要途径。可在农村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中就读的学生入学,他们自幼生长在农村,熟悉家乡风土人情,较易融入当地文化历史,培养教育他们爱祖国、爱家乡,学好各种农业生产过硬本领,立足本土,可以为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建功立业。此外,这部分年轻人也可与当地种粮大户配合,成为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接班人群。
(安徽农业大学 胡承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