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与措施
时间: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韩一军 姜楠 字号:【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世界经济格局再平衡和全球政治格局再平衡“两个再平衡”的发展趋势,是我国“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我国启动构建“新体制”的骨架、路径、抓手。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和质量较低,专门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不足,产加销各环节联结不紧密,加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农产品加工率、深加工度、加工技术、加工标准和加工业产值等方面依然有较大差距。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我国农业产业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形式,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环节,而且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走出去,开展“一带一路”区域农业合作对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机遇

1.地缘政治的重大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议题与外交新常态。全球饥饿人口扩展到2010年10亿多,而全球重要的政治峰会如联合国、G20、APEC等都把农业发展作为重要议题,在国际规则方面WTO、《自愿原则》、《投资准则》、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双边协定等都针对农业国际合作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农业合作越来越成为多双边关系中的外交主题。而“一带一路”国家多为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农业是大部分国家的产出与收入的主体构成,加强农业合作对“一带一路”国家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极其重要,也必将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地缘政治中极其重要的议题。而发挥我国在这一议题中的地理地缘政治优势,将会对我国开展农业对外合作,以及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带来显著的机遇。

2.粮食安全重要议题

粮食安全是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问题,粮食合作可以说是“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之一。中国粮食生产量和进口量均居全球第一。中国有技术和经验帮助其他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有解决自己粮食问题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国家,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都是重要粮食出口大国,是实现我国粮食进口多元化的重要区域。另一方面,中西亚地区以及东北非洲又是全球范围内粮食紧缺的主要地区,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保障作出积极贡献。

3.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进入了加速期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态势已尤为严峻;加之国内农业粗放式增长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重、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愈发突出,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双重挤压”和“资源环境紧箍咒”对通过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提高农业利用外资的水平、扩大农业对外投资的规模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促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双向意义。这一新常态在农业国际投资领域则更为显著。2010~2014年,我国涉农海外并购高达185亿美元,以中粮集团28亿美元收购荷兰Nindera集团51%股权、15亿美元收购香港来宝集团51%股权,双汇集团71亿美元并购史密斯菲尔德100%股权,光明集团16亿美元收购以色列Tnuva集团56%股权等为代表,农业海外并购呈现井喷式增长。可见,在对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对外投资已经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绝佳机遇。

4.强强优劣互补的合作机遇

(1)资源与市场互补

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农业合作及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农业资源优势以及市场优势机遇,也符合沿线各国的农业安全要求。从“一带一路”范围来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各具特色。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要以国家需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等方面,全面考虑该地区的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选择具体投资领域和区域。第一,以紧缺性战略资源开发为重点,改善农业及粮食安全状况。如大豆、棉花、天然橡胶等战略性稀缺行业,迫切需要在海外寻找资源,缓解国内供给不足、依赖进口的状况。第二,以周边国家作为突破口,保障农业对外投资稳步开展。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通常要遵循“就近原则”和“渐进原则”,因地制宜进行对外投资。

(2)科技互补

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沿线国家对我国农业机械、海水养殖、设施农业等产品和技术都有强烈需求。欧洲许多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基础设施、技术、融资、经营管理及国际营销体系等方面体系完善,农业现代高端要素丰富,正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所亟需的要素。因此,应加大对欧洲发达国家的农业投资,其目标重点是通过投资获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核心装备、高端人才和管理经验。与此相对,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技术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但是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未来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策略,应对不同地域的农业资源要素、技术要素和产品要素有所区分。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1.国际政治风险

尽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及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多项潜力与优势机遇,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充斥着政治动荡不稳定因素,而这会对我国在该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带来重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后阿拉伯之春”时代的中东安全局势呈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社会动荡成为阿拉伯国家政治稳定的巨大隐患,并有发展成为区域性安全核心问题的趋势,这些都会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安全风险。

2.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具有后发劣势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具有一定后发劣势,尽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促进具有显著的潜力与机遇,但是也不得不正视这样的潜力与机遇也同样面对其他国家开放,而与之展开面对面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全球土地投资将对农产品加工业出口造成限制

大部分农业海外扩张都是以土地投资为主要方式,而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关于土地保护的声音逐渐从国际政治舞台的场外变为场内的主流声音,而以土地投资为基础的传统农业海外扩张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可行性。在涉及土地资源投资的国际规则方面,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牵头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范围内土地、渔业及森林全书负责任治理自愿准则》,倡议各国对征地规模予以限制,在多轮谈判中许多第三世界国家都要求对既有跨国公司在上世纪征购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改革,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4.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变化的新挑战

随着TPP的“高质量标准”逐渐露出水面,中美中欧双边投资协定未来达成,“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国际投资规则新体系将逐渐取代“准入后国民待遇+正面清单”的传统规则成为新主流,这将对我国农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造成影响。我国FDI(外商直接投资)的双向流动均呈现稳定发展趋势且流出量增长显著,显示出巨大潜力,发达国家重回FDI流入量占比较高的格局,为我国FDI进入并获得投资收益创造了良好条件,针对部分国家FDI的政策收紧,我国需要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应更加重视自身FDI政策的调整,加强对FDI流入的监测和评价。

5.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变化的新挑战

新世纪以来,国际投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国更加关注外国投资对本国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是否会造成冲击。农业是一个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产业,农业ODI(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面临东道国方面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文化保护等标准性要求,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明确要求外国投资项目必须通过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审查。而要达到这些要求可能会显著增加经营成本,致使海外投资项目效益不佳,同时影响投资项目的时间周期。此外,农业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还往往面临劳工与社会文化融入等问题。

6.资本市场融资能力约束

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直接面临着资本吸引力不足的挑战,这也是我国农业ODI发展中一个持续得不到解决的难题。其一,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级阶段时,往往需要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资本需求单位大,市场需求在短期中具有显著的刚性,而且在海外进行农业经营的效益受到自然条件、技术适应性、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客观因素波动影响大,给农业海外经营带来了更多风险,大大降低了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吸引力。其二,农业企业缺乏可观固定资产用于抵押贷款,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时获得资本支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较小。而现有的融资评价规则往往不适用于农业投资项目,进一步导致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吸引力匮乏。其三,随着国内农业发展结构转型的进步,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去杠杆化在未来逐渐完成,国内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投资潜力将会逐渐增大,将会进一步削弱农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资本吸引力。总体来看,去海外投资农业在融资竞争中并不具有显著优势,这是我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发展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强化国内支持政策体系,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要大力促进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一是扩大财政扶持。制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政府财政部门要对利用国外资源、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业务的企业积极给予支持,可以采用直接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多种方式。二是提高税收优惠力度。给予从事出口业务的农业加工企业一些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以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三是加强金融支持。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实行特别授信等方式,尤其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季节性收购原料、仓储、物流等环节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四是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加快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农科教与加工企业联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推行标准化生产,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五是健全市场环境。清理并减免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交易等环节的收费规定,疏通农产品加工制品“绿色通道”,改善农产品加工制品流通环境,重点对冷库、保鲜库、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给予投资补助。六是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牵头,农业、商务、水产畜牧、林业、烟草等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在农产品加工管理、发展、信息和预警等方面进行沟通,细化合作领域、具体合作项目等,完善落实各配套服务措施。

2.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在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加强基地建设,推动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对接,帮助企业建设专业化、契约化、安全化的第一车间,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的原料基地及产业带,促进原料生产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交流与合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提升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力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增加出口的竞争力。三是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农产品加工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积极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四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研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五是壮大加工企业集群。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在条件适宜、发展良好的县(市、区)规划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化园区和加工园区,形成前后衔接、互为补充的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式发展。

3.完善支撑平台,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的服务和引导

一是设立出口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设立专业机构,打造专业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参与区域合作和国际贸易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对外贸易信息不对称、人才缺乏等困难。二是发展对外合作平台。发展农村经纪人、运销联合体、经销大户和服务公司等中介机构,鼓励组建农产品加工业协会、龙头企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三是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合作的共性技术发展与创新需要的研发及服务平台,大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生产设备的科技运用水平及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4.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能力,逐步开拓“一带一路”国家市场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培育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重视员工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吸引并留住人才。二是加强市场调研与投资可行性分析。有条件的企业应具体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有关国家的政策、经济形势、相关产品的市场状况、竞争对手企业的情况以及微观环境,多方收集,力求获得准确、详尽的资料,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和社会习俗等环境及资金筹措、可能的风险、市场前景等都须进行认真分析和论证,将贸易风险降到最低,成本降到最少。三是实施经营本土化战略。要学会本土化经营,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采用当地或国际通行的企业制度、企业决策与管理方法、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方法、人事管理制度、营销策略、审计制度和方法等,降低企业成本。五是重视技术创新活动,树立品牌形象。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开拓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作者单位:韩一军,中国农业大学;姜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